互联网环境下出版教育人才培养探究
——以英国出版教育为例

2016-05-23 09:15张馨宇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1026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解决方案人才培养互联网

张馨宇(北京印刷学院 新闻出版学院,北京 102600)



互联网环境下出版教育人才培养探究
——以英国出版教育为例

张馨宇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102600)

摘 要:本文以“互联网+”为研究背景,通过访谈形式对当前中国出版业人才的需求和用人标准进行调查,总结出了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并关照我国出版教育的现状,给出改进培养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培养;英国出版教育;法兰克福书展;解决方案

一、背景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指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未来国家发展的竞争高地。国内学者认为“互联网+”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提法的升级版,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之一。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智能升级为着力点,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重要契机。在此基础上,作为创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内容依托,不仅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和文化传播的使命,更是国家软实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体现和驱动力。人才的培养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创新力的重要体现,是为行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活力和养分的有力保障。

如今,信息技术对出版业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它不仅重塑了行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职能属性,也重新建构了出版业的生态链和价值链。传统的以编、印、发为制作流程的生产线在逐渐趋向以外包服务为运营模式的出版新形势;作者、读者、编辑的关系也因互联网的到来而重新定义;自媒体、自出版的发展对出版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有人不禁会问,编辑出版行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到底如何体现?传统出版业如何与新兴产业嫁接来突破行业发展瓶颈?未来出版业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影响下如何形成新的行业格局?对这些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出版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就是说,行业的未来发展和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需求的标准。毋庸置疑,在新的出版环境下,出版业对人才有了新的定义和需求。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培养新一代出版人,成为我们未来应对行业新格局的关键。

二、我国的出版业人才的选拔要求

笔者借参加2015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契机,采访了参展的中国出版界资深从业者,主要围绕出版业现阶段招收员工的学历背景,出版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出版专业学生应该在哪些方面提高能力,增加自身就业优势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

目前,随着出版专业毕业生的逐年增长,出版行业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一方面,出版业对人才的学历背景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中版国际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忠先生提到,他们在选拔人才时,更愿意接收硕士以上的相关专业毕业生,是否是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并不是很重要的考量标准。但同时也有出版行业专家认为,学历背景仅仅体现的是毕业生的学术水平,不能真正体现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比起学历来说,用人单位更看重综合能力。在采访环球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毅先生时,他提到:“我们在考核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选拔依据,如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艺术修养和逻辑能力。”他还提到:“我们看重员工能否为我们创造价值,而非有多强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出版业在市场体制下更加看重出版人才为出版社创造价值的能力。

中版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忠也提到,他们不仅看中编辑从业人员的文字和编辑能力,也将从业者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公关能力、市场开拓和人际沟通等综合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出版社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下,不仅要求编辑出版人才有能力为作者作嫁衣,更要有能力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开发新内容,创造新机遇。正如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刘永淳先生提到的:“编辑人员要对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有很强的灵感度,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市场,为出版社带来效益。”可以看出,出版社将出版人才的市场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

另一方面,随着转企改制的进一步落实,各出版社为了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而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意识到传统出版社较为单一的出版种类和形式很难在这个多元化的市场中立足。因此,许多出版社趋于向更为多元的出版物形式和种类发展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出版市场。在此背景下,出版社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求也更多样化。拥有出版物专业背景知识的学生,受到很多出版社的重视。例如,环球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毅提到:“出版专业的学生不是出版社的首选,我们更侧重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才。”同时,刘忠先生也提到,对于出版社市场部门的人员来说,他们更期望员工有出版物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对法律类、教育类、金融管理等领域的知识有所掌握。大多数出版社不把编辑出版作为专业看,而更多认为它是一项技能,拥有这项技能可以为进入出版行业加分,但并不作为硬性标准,他们更看重的是从业者的综合能力和市场洞察力。

三、国际背景下出版人才的需求特点

根据对我国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现状的访谈和对英国出版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我国出版教育应该培养拥有以下特点的人才:

(一)复合型人才

正如高等教育与行业委员会执行总裁David Docherty在The Fused Graduate for a Fused Industry(2013)为题的演讲报告中所提到的,现在的高等教育不再是为培养各有所长的学生的时代了,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每一个个体都需要对多种技能有所掌握,如开发手机应用,甚至在将来需要对编码等更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有所掌握。同时,我们的行业在越来越趋向国际化,可能与不同的国家建立合作,这需要每一个个体拥有很强的沟通能力。(作者编辑翻译至视频)可以说,如果过去的教育是为培养一支具备各方面技能的队伍,那么现在就需要把每一个学生武装成一支队伍,来应对未来多方面的挑战。

对于出版业来说更是如此,数字技术在近十年的迅猛发展中,把出版业从内到外地拉进了以技术为支撑的行业中。今天的出版业无论是传统的编辑发行还是市场营销工作,都需要大量依托数字技术平台来完成。出版物的文本编辑、校对、排版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在各种设计软件的支持下完成,这也是现代编辑所需掌握的最基础的技能。在HTML5、XML等技术的支持下,出版物实现了内容在各终端设备中转换、交互的可能。为了无障碍地实现跨平台内容传播,编辑工作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技能,这无疑对编辑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发行销售来说,他们需要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社交网站向潜在的读者宣传、推广。例如,在英国,Facebook和Twitter作为很重要的销售渠道和品牌营销的方式,已经深入出版业的各领域。我国的微博也有着同样的功能属性。可以说,社交网络营销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市场营销更是需要通过网络拓广市场。大数据①支持下的搜索引擎可以精准地定位市场需要和潜在商机。这就需要出版人才能够熟练运用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在短时间内处理纷繁的数据,甄别信息,并分析客户需求,以更快更准地定位潜在读者。

(二)国际型人才

网络技术不仅为各行业间的合作带来了更多机会,更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为了在国际市场有所发展,出版业除了要对出版人有语言能力的基础要求外,还要期望其有管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等综合能力。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的全球化一体经济是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国目前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舞台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近几年,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和创新产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在国际上已具有较大影响力。而“互联网+”的提出,更是明确了我国未来以技术为核心,向国际市场发展的战略方向。因此,出版业作为文化“走出去”的核心力量,需要一批有国际发展眼光的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所衍生出的新兴行业,需要一批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来注入活力。这些新兴行业的一个特点是,以创新概念为圆心展开各项工作。而这种行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从概念的产生,到策略的制定,再到产品的开发和落实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从教育的角度看,创新与其作为一个单独的能力来培养,不如说是一个不断培养和知识积累的过程。首先,创新需要信息处理能力,它需要从业者不仅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甄别信息,还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和观念。在不断积累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总结思考,提炼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产生独立的想法。其次,在产生新想法之后,需要执行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质是对学习能力、逻辑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在这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最终产生新点子、新观念。

四、对我国出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改革方案

笔者认为,出版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个人未来发展为中心,开展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以产学结合的方式,通过学术、行业和技术的支持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培养。

(一)在学术支持上,主要对教学设置提出建议

根据对我国出版行业资深从业者的采访发现,出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除编辑业务能力外,还看重人才对专业背景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出版教育的联合教学形式。通过对英国出版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方案材料的收集,发现很多学校的出版课程都是以联合形式开展的。也就是出版专业与其他专业同时学习,最终获得联合学位。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了出版的核心课程,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方向来为自己量身定做课程,增加自身的就业优势。例如,英国最早开设出版学专业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本科阶段就开设了11个相关专业方向的课程。除了出版学以外,出版专业还可以和人文学院其他专业一起学习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个人的兴趣方向,而且可以增加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我国的出版课程相对主要集中在独立学位的培养上,除了学生自己对其他专业选修外,很少有学校开展联合教学的模式。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学生需要利用大一阶段学习除专业外的公共基础课程,到了大二才开始进行专业深入学习。而我国教育对理论知识和文字能力更为侧重,如现代语文、文学经典这样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另一方面,就大学本科的出版学而言,课程门类繁多,联系却不够紧密,学生不能系统地对某一领域深入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毕业后到就业岗位中很难快速地胜任工作任务,为用人单位产生价值。因此,在教学设置上如何提高学生多方面的专业背景知识,是我国出版教育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在行业支持上,要加强出版业和学校的互动合作

在法兰克福书展采访过程中,笔者向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询问,是否愿意为出版专业学生开放实习的机会。大部分单位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就目前来讲,出版专业还没有真正实现产学结合,学生与社会之间并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交流平台。而作为实践性学科的出版专业,其学生需要更早地与行业接轨,了解行业动态和人才的需要,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反馈和行业反馈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行业对人才培养要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行业互动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灵活的学习形式。同时,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和与行业联系的机会。

(三)学校和社会要为学生提供出版技能运用的平台和机会

学校要与出版企业合作,对行业所需的出版技能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为行业提供创新概念选题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方式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市场灵敏度。例如,英国巴斯斯巴大学就是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生的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行业正式的出版项目基础上的。在第一年,学生要为Bridport电影节制作电影宣传册;第二年,制作Milk杂志(巴斯斯巴大学出版专业学生创办的网络杂志社);第三年,为企业和商家制作电子出版物。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应用所学的出版技能和制作软件。学生在学校所学的软件,如CS、Photoshop和InDesign,以及各种各样的网络和数字技能,包括Wordpress、XML、HTML5、epub、iBooks和app原型设计,都可以应用到实际的项目操作和管理中。

不同国家的出版市场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侧重,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在出版业不断市场化、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

下,出版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趋于国际化。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结合国外的人才培养经验,将我国的出版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复合型人才。

注释:①大数据是由我们身边每时每刻发生的事物组成的,由每一次数字生成和社交网络的使用产生,由系统、传感器和移动设备进行传输。大数据通过急速、大量和复杂多样的混合资源生成。(IBM官方解释,2015)

作者简介:张馨宇(1989—),就职于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研究方向: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184-02

猜你喜欢
解决方案人才培养互联网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简洁又轻松的Soundbar环绕声解决方案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7大睡眠问题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