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栏目对“中国梦”的框架塑造

2016-05-23 09:15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层面框架栏目

谢 蔓(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新闻1+1》栏目对“中国梦”的框架塑造

谢 蔓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梦”的愿景成为我国政府的主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传播“中国梦”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其的认识,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的信心与斗志,同时也是电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其品牌内涵的重要举措。《新闻1+1》作为央视的一大名片,在此方面做出了努力。本文旨在探讨《新闻1+1》栏目“中国梦”传播的框架机制,分析其运作特点和叙事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国梦》; 《新闻1+1》;框架分析

“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国家“主题曲”,其传播离不开主流媒体的“框架”。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多年的传播过程中累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经验,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典型框架”。研究“典型框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主流媒体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在微观层面上能对“中国梦”的塑造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已然成为央视评论类栏目的一张名片,在央视众多节目中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本文以该栏目为对象,以框架分析为研究基础,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探究电视评论节目“中国梦”传播的路径。

一、“框架分析”下的央视“典型框架”探究

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框架分析的中心问题是媒介话语(文本)的生产。由于新闻并非自然产物,而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呈现,因而记者在处理信息和意义时必然有整体性的“诠释基模”(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此即“新闻框架”(news frame)或“媒介框架”(media frame),而框架就可被视为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机构在组织事实过程中的主观性介入。[1]故新闻媒介具有“建构社会真实概念”的功能。

(一)议题框架分析

这一部分的研究是解决“想什么”的问题。麦克姆斯和肖提出,新闻媒体本身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2]而如其主旨所言,《新闻1+1》中的创办理念是选取当日热点话题进行讨论,那么栏目对“热点话题”的选择和界定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带入性。

表1 议题框架的构建目录

本文选取2015年4月1日至5月25日的《新闻1+1》为样本,共计42篇报道,结合栏目实际情况,我们将报道主题进行如下分类:国内政治经贸、社会问题、外交事务、港台事务、军事报道等,根据内容的契合度,将“国内经贸”的内容纳入中国梦的“国家富强”层面;“社会问题”的报道纳入“人民幸福”的层面;而“外交事务”和“港台事务”则囊括在“民族振兴”的层面。统计在不同议题框架下的内容组成部分,以此来拟出《新闻1+1》栏目是如何在“中国梦”这一宏观命题下进行叙事的。

借鉴藏国仁对框架理论三层次的论述,我们将“中国梦”的三大表现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看做是用于确定主题的高层次结构。议题框架中的事件即国内经贸、社会问题等事件看做是层次结构,议题框架下的微观事件看做是低层次结构。

从表1可以看出,《新闻1+1》栏目对于涉及“人民幸福”的社会问题报道量居于首位,占到了样本总数的59%,其主要内容包括了社会热点的环境问题、网络赌博现象、交通安全以及公权的制约与监督等。选择代表性高、影响力大的事件作为点评对象,对于尖锐问题不逃避,不失语。这样对《新闻1+1》栏目的影响力与专业度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居于第二位的议题是在“国家富强”层面的“国内政治、经贸”问题,占到了样本总量的21%。“央企换帅、国企改革、惩治贪腐”这一系列问题是国家、政府的着力点,也是新一届领导集团的重拳出击之处。将此类问题放置在这样的比例下,既通过电视媒体将此类事件公之于众,侧面解释了党和政府的立场、态度。同时,从量上来说,合理地把控了宣传之“度”,保持在民众可接受、易理解的范围,完成了作为官方媒体的宣传使命。

最后,居于“民族振兴”层面的“外交、港台事务”,二者相加占到了样本总量的16%。对于外交问题的选择及报道的数量是有意降低,也是囿于栏目“社会热点报道”的定位,在“涉外报道”层面上减少,增强国内热点报道,凸显了栏目的接近性和央视栏目布局的互补性特征。

(二)报道框架分析

报道框架能影响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具体感知和解读。如果说“议题框架”是在告诉人们应该“想什么”,那么“报道框架”则是试图去影响受众该“怎么想”。由“议题框架”和“报道框架”合力塑造的“中国梦”是一个丰满的具象,易被受众感知、理解和接受。本文将“报道框架”分为“报道手法”和“报道方式”两类。

1.样本选择。在研究“中国梦”这一宏观叙事下新闻评论节目是如何报道的,笔者采取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即分别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以及“民族振兴”这三个主题下随机抽取一期节目进行报道手法和报道方式的研究,来探求央视《新闻1+1》在报道不同的主题节目下,其报道方式有何异同。抽样情况如下:1)“国家富强”层面:《季建业:非典型贪腐》20150407。2)“民族振兴”层面:《中业岛,这里是中国的领土》20150513。3)“人民幸福”层面:《行车记录仪里的真相》20150505。

2.报道手法分析。在《季建业,非典型贪腐》这一期中,以季建业在法庭读自悔书的场景开场,专案组成员讲述整个办案过程,同时邀请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专家来对案件进行解读,分析权钱交易的私密性和稳定性特征,解释法律对于此类案件的惩处力度,宣扬法律知识,属于明显的政策性叙事与一般叙事的框架运用。在《中业岛,这里是中国领土》这一期节目中,从其标题就可体会出此栏目鲜明的态度。同时,在节目报道中,开篇是对“中业岛”的地理位置、主权归属等由主持人进行讲述,具有极强的民族主义色彩,采用了民族主义叙事框架。同时,广泛地将国外媒体对中业岛的报道进行原文转载,以此展示国际舆论对此的态度等,以全球视野来回应菲律宾一方的说辞。此为全球化叙事框架运用。在报道社会新闻《行车记录仪里的真相》时,开篇渲染故事的氛围,用打人者和被打者的冲突来吸引观众,在讲述时注意新闻事件的故事性,强调别车打人事件的矛盾所在,辅之以当事人的忏悔进行主题的渲染。属于典型的戏剧性叙事框架范畴。同时,主持人在旁边以第三人称讲述事件,客观陈述全过程,仍然以事实为第一位,并非为了新闻而编造故事,增添了节目的严肃性与说服力。

3.报道方式分析。“报道方式”的划分即新闻的感情色彩上的划分,以研究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按照感情色彩的划分,本文将其分为正面(赞扬事件本身或社会现象的)、负面(批评事件主体或社会现象)、中立(客观陈述事实)报道三个部分。在《季建业,非典型贪腐》这一期中,虽然内容是在讲国家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但是在面对我们的“中国政府”这样的报道对象时,它用的词汇多为“惩治力度加大”“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彻查”等褒义色彩浓重的词语。在叙述主要案情时则多采用客观报道的手法,还原事件本身,报道色彩呈中性。在“民族振兴”这样一个主题层面下的《中业岛,这里是中国领土》这一期中,在涉及“中国政府”为主体的报道对象时,是呈中性特征的,然而在叙事事件本身时,作为新闻媒体的《新闻1+1》,在此时充当了“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强烈地表达了自身的立场,不但对此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同时解析了事件背后的动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社会新闻《行车记录仪里的真相》这一期中,节目回归了新闻的本体,对事件的报道较为客观,报道方式为原始视频的如实回放、事件过程的全面呈现以及报道方式上的绝对中立。没有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汇。但是,在面对“打人者”和“被打者”两个行为主体时,有明显的批评态度,如“暴力”“赌命”等贬义词汇,呈负面报道。

二、电视评论节目传播“中国梦”的路径探究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探究电视新闻评论在“中国梦”塑造方面的典型框架,通过以上的分析,对电视评论类节目在“中国梦”的塑造和表达上,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从网络热点中找选题,以节目定位定基调

网络作为开放的媒介平台,在其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中形成“热点话题”,这一过程本身就完成了初步的内容筛选和关注度聚焦。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进行节目素材遴选时,应把关注点放在网络热点话题上来,根据自身的节目定位进行筛选判定。将关注度高、与节目契合度好的话题进行整理搜集,是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提高收视率的一个良方。

在《新闻1+1》中,多期的新闻由头皆来自网络热点话题,成功地将网民吸引到电视节目中来,不但提高了关注度,也极好地切合了“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这一节目定位。

(二)软化“中国梦”,巧用“热话题”

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自然承担了舆论引导功能。对“社会热点话题”的选择与界定往往决定了受众“想什么”的问题。在《新闻1+1》栏目中,我们将中国梦的三大主题拆分来看,在传播“国家富强”层面,此栏目通过“国企改革”“央企换帅”“惩治贪腐”等作为子话题来进行支撑,以此反映国家政府的执政与治理能力,昭示“国家富强”之梦的制度保障;在“民族振兴”层面,通过对国际的领土纠纷等问题的报道与评论,表达政府的立场,体现央视品牌新闻评论的话语建构与博弈能力;再来看表达中国梦“人民幸福”这一内涵层面,报道与评论聚焦在“环境问题”“网路赌博”等具有尖锐社会矛盾、影响面大的话题上。

可以看出,在针对与受众息息相关的话题时,显示出报道的力度较大且更为直接。这也给“中国梦”的传播策略一个提示:宣传中无论是报道还是评论,并非一味地“歌功颂德”“报喜不报忧”就好,切到实处,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站在百姓角度说话,以此展示正能量,才是“中国梦”有效传播的正确途径。

(三)立足深度挖掘,找准报道框架

电视以其权威性、可信任性在深度挖掘上有着其他媒体难以比肩的优势。在电视评论节目中,要善于发挥此优势,将新闻做深做细,以此来吸引受众注意,提升节目的关注度。同时,通过对《新闻1+1》的报道框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不同题材时,要因材制宜,确保不同题材的合适表达。

在表现“国家富强”层面,多用政策叙事框架、一般叙事框架,以正面报道、中性报道为主,达到宣传阐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目的;在“民族振兴”层面,则较多地使用民族主义叙事框架、全球化叙事框架,以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为报道基调,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在“人民幸福”层面,以戏剧叙事框架、一般叙事框架讲故事,站在民众的角度表达立场,用生动的故事、悬念或冲突来报道新闻事件,与受众保持一个语境,从而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明新.后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观点[J].开放时代,2009(02):131-151.

[2]沃尔特·李普曼(美).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5.

作者简介:谢蔓(1991—),女,四川巴中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在读。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大学中央高校科研项目“中国梦电视品牌节目塑造研究”(项目批号:skqy20153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025-02

猜你喜欢
层面框架栏目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