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戈(怀来县广播电视台,河北 怀来 075400)
浅论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机制研究
赵良戈
(怀来县广播电视台,河北怀来075400)
摘 要:新闻采编一直以来都是新闻媒体事业发展的基石,承担着为媒体传播提供新闻素材的艰巨任务,采编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媒体事业的发展。本文从新闻采编工作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当下新闻采编的工作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新闻采编工作机制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采编;工作机制;创新
(一)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有利于丰富新闻工作内容
新闻素材是制作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闻比作一道精美的菜,那么新闻线索和素材无疑就是做菜的原材料。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读者对新闻媒体报道的丰富性和可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原材料比较单一或者平淡无奇,难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整体性。这就需要新闻采编工作者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甄选素材的能力。
(二)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石
除了要求新闻素材具有丰富性外,还应该重视素材的质量问题,这就好比一件上乘的艺术品除了色彩艳丽,更重要的是质地要好。新闻采编工作虽然是基础工作,工作的可发挥性不足,但是其直接决定了整个新闻的整体质量。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只有把采编工作做好,才能将上等的新闻艺术品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新闻采编工作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的新闻采编工作大多数是由面对面的采访完成的。采访作为一种实行了很长时间的采编形式,有其明显的优点,能够直观地、全面地对新闻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解报道。但是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使得新闻工作的整个周期缩短了许多,并给传统的新闻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挑战与机遇并存,在保持传统采编优势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改进采编形式,突破时间和距离的屏障,实现采编形式的多样化,提高采访的效率。
(二)新闻内容深度较为欠缺
现在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普遍较高,能够做到及时地记录突发状况和人民群众关切度高的热门事件。通过编辑采访,原材料转化为新闻,采编工作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但从读者角度考虑,现在的读者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对新闻的要求也更加专业,除了事件本身之外,他们更关心的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如制度或者文化方面的根源。可见,新闻采编工作者还需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洞察力,向更深的层次思考,将整个事件的本质报道出来。
(三)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水平不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采编工作者的能力高低决定了新闻文稿的质量和深度。首先,一个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够对事件的影响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预见其发酵之后的社会影响力。其次,还应该具备高效的执行力,能够在第一时间从众多素材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最后,还应拥有多领域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闻内容的深度。但是目前能做到上述三点的优秀采编和策划人员还很少,不能满足目前社会的需求,而且缺乏完善的人才储备和锻炼机制。因此,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自身素养仍需提高。
(一)创新新闻采编工作思维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好的思维能使新闻报道工作不落窠臼,引发受众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反,如果只是按照陈旧的套路来进行采编工作,只会让这个新闻报道越来越不受关注。因此,应该不断地创新采编思路,并从创新思维模式开始,创新整个新闻的制作过程。任何一项工作,一旦从事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工作模式,这样也许能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也容易出现思维僵化,从而严重制约新闻从业者自身的发展。采编工作虽说比较繁琐枯燥,但是也能细分出很多种,从报道主体上讲,有个人和企业之分;从行业上讲,有互联网这样的新兴行业,也有钢铁水泥这样的基础行业。因此,面对不同的事件类型应该抽丝剥茧,理清其中的层层关系。从这一方面看,新闻工作者应该有灵活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新闻敏感性,不断创新才能报道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
(二)创新新闻采编工作方式
除了思维模式创新之外,新闻本身的表达方式也应该推陈出新、丰富多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和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但是也给人们造成了困惑,面对每天海量的信息,读者无法甄别,只会被淹没在其中。因此,如果采编工作没有任何形式的创新,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甚至使读者反感。新兴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人们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文字。因此,新闻采编工作者应该在采编形式上多下功夫,在保证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丰富表达形式,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就拿传统纸质媒体报刊来说,工作者往往只重视文字的推敲和编辑,而忽略了还有图片甚至是漫画和特殊字体这样的表达方式,如果适当增加这些内容,势必会提高新闻的关注度。
(三)创新新闻内容播报形式
新闻播报是新闻信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我国传统的新闻播报形式以新闻联播为代表。播报者表情严肃,嗓音浑厚,给人一种很正式的印象。这种播报形式对于播报国家大事和政府工作来说比较合适,但是对于百姓民生这种类型的新闻,不免过于呆板,显得没有亲和力,这样会使观众失去看新闻的兴趣。播报人员应该根据播报内容的不同,调整服装打扮,语气语速、措辞等来增强新闻播报的视觉效果,从而赢得观众的喜爱,使新闻播报更加亲民。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创新思维和传播方式,提高报道的可读性和深度,才能推动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笔者的分析,希望能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启迪和帮助,共同提高新闻采编的工作质量,提高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凤霞.浅谈新时期新闻采编的未来发展[J].新闻传播,2013(04):151.
[2]滕靖茜.关于新闻采编工作经验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2):59.
作者简介:赵良戈(1979—),男,黑龙江讷河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就职于怀来县广播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2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