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人群应对方式对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2016-03-01 08:21杜宏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危人群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杜宏瑞

陕西延安市人民医院 延安 716000



高危人群应对方式对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杜宏瑞

陕西延安市人民医院延安716000

【摘要】目的研究高危人群应对方式对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法将100例社区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全面健康教育,均维持6个月,比较2组干预后SBP、FBG、血脂指标及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BP、FBG、TC、TC、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高危人群全面健康教育能明显降低其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有效预防或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

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在我国逐年上升,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高危人群即拥有某种疾病发生多种危险因素,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1]。临床实践表明脑血管疾病发生与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密切相关,而上述指标与日常饮食、运动、用药等有关[2]。为此通过健康教育指导人们认识到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的重要性,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对降低高危人群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与常规干预比较,分析高危人群全面健康教育应对方式对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某社区2012-02—2014-12健康体检发现的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共100例,纳入标准:(1)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空腹血糖(FBG)6.4 mmol/L以上;(2)总胆固醇(TC)>5.72 mmol/L,甘油三酯(TG)>1.07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3 mmol/L;(3)知情并自愿参与。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6~86岁,平均(55.7±3.1)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2例,中学20例,小学及以下8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4~84岁,平均(55.9±3.0)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3例,中学21例,小学及以下6例。对比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应对方式,即门诊咨询时常规教育、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全面健康教育应对方式。

1.2.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脑血管疾病专科医师,2名社区护理人员,于体检当天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年龄、性别、血糖、血压及血脂检测结果、饮食习惯等内容。同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社区高危人群对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检索文献制定科学、全面的健康教育计划。

1.2.2健康教育方式:包括门诊咨询、电话随访、讲座、网络平台、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电话随访1周1次,1个月举办一次健康讲座,1~2个月开展1次社区活动,如烹饪大赛、运动会等。另外,建立QQ群或微信群,定期在群里分享相关知识,并在线及时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

1.2.3健康教育内容:①饮食方面。强调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指导高危人群多进食清淡、少钠等食物,多食新鲜果蔬。②运动方面。叮嘱人们经常锻炼,根据自身体质、血脂水平等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③自我健康管理方面。客观告知人们脑血管疾病发生危害、危险因素等情况,提高人们对脑血管疾病知识认知度及健康意识,同时通过示范、宣传手册等方式帮助人们掌握血压及其他指标自我监测方法,引导人们制定科学的自我管理计划,改掉不良生活方式。叮嘱高危人群戒烟酒,保持心情愉悦,注意劳逸结合。

1.3观察指标干预6个月后观察和记录2组人群收缩压(SBP)、FBG、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水平及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后SBP等指标比较观察组干预后SBP、FBG、TC、TC、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nSBP(mmHg)FBG(mmol/L)TC(mmol/L)TG(mmol/L)LDL-C(mmol/L)HDL-C(mmol/L)观察组50132.4±10.35.5±0.93.4±1.52.8±1.02.4±1.21.0±0.3对照组50143.9±22.46.2±1.35.0±1.74.0±1.33.0±1.11.1±0.2P值0.0010.0020.0000.0000.0110.053

2.2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观察组干预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6.0%,对照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比较 [n(%)]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被认为是导致广大人群死亡的“威胁杀手”,其发病率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形势下不断增多[3]。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高血压、高血脂等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上述指标与日常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吸烟、饮酒)密切相关[4]。为此通过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近年来较多报道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与现代人们不健康生活方式及习惯密切相关,包括吸烟、运动不足、压力大等,其发病呈现年轻化特点[5]。2015年中西医血管病大会上提出心脑血管疾病有效防治需提前干预。高危人群多表现出高血压、高血糖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症状,且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存在不同程度不良生活习惯,若置之不理可能加重原有症状,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6]。唐红梅[7]等人研究表明综合健康教育能明显改善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上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常规干预为对照组,以全面健康教育为观察组,维持6个月,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建立联系,符合多数人们现代聊天方式,易引起其兴趣,提高人们关注积极性,另一方面灵活运用健康讲座、社区活动、免费检测等多种方式提高高危人群健康意识,强调合理饮食、多运动、按时用药的重要性,以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进而达到控制血糖、血压或血脂的目的[8]。

综上所述,高危人群采取全面健康教育方式可帮助其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们自我管理能力,进而能显著降低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预防或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

4参考文献

[1]陈瑞安,符雁翎,包家立,等.高危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社区监测与控制初步探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12):980-982.

[2]赵锋,王培玉,高文斌,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2):110-113.

[3]黄延锦,陈嘉,曾颖,等.衡阳市社区冠心病高危人群护理干预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10):1 061-1 066.

[4]刘亚丽,徐应军.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规范化管理效果分析[J].临床荟萃,2014,12(6):701-703.

[5]于红.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干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27-28.

[6]何允兰.延伸网络社区护理服务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0):20-21.

[7]唐红梅,张丽,玄桂英,等.综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23):3 650-3 652.

[8]董申琴,邵小青,靳春艳,等.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4):4 096-4 099.

(收稿2015-02-26)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1-0093-02

猜你喜欢
高危人群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家庭医生干预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影响
体验式学习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知信行的影响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筛查依从性影响因素
脑血管疾病多层CTA与DSA影像诊断的对照分析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上海远郊奉贤东部地区大肠癌筛查分析
脑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特点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