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本 品质为根 在创新中让报媒回归“纯粹”
——区县党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6-02-28 21:02:28南岸报社重庆401336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媒体融合党报

刘 会(南岸报社,重庆 401336)



内容为本 品质为根 在创新中让报媒回归“纯粹”
——区县党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转型升级的思考

刘 会
(南岸报社,重庆 401336)

摘 要: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级报媒在全媒体时代下纷纷开始了一场转型升级的探索,区县党报也试水媒体融合。但在新兴传播技术裂变式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党的重要“发声体”,区县报媒如何积极融入新媒体时代,又不盲目跟从,失去“本身”?怎样借势而为,弥补区县报媒的短板,让纸媒找到自己的春天?在“变”与“不变”的博弈中,区县党报需要进一步明确、细化定位和风格,注重思想深度和媒体品质,借力新媒发展旧媒,强化品牌营销意识,始终坚持内容为本,品质为根,在创新中让报媒重拾本身的优势特性,回归“纯粹”,从而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区县报媒;党报;转型升级;创新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的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已发生巨大改变,“低头族”“朋友圈”等热词的出现反映出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受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大幅下降,区县党报的“新闻不新、方式老套、缺乏活力”等缺陷愈发突出,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年来,不少区县报媒开展媒体融合,陆续推出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顺势取得爆发性发展。相比之下,纸媒显得有些“落寞”,沦为替新媒体“打工”的新闻题材库、新媒体报道的“隔夜”“老土”版本等,甚至有读者认为,报纸的作用只是在看到新媒体报道文章后,方便自己存档收藏。

“一纸风行天下”的时代过去了,旧媒体只有积极与新媒体融合才能找到新的生机,但报媒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不是几大媒体简单的内容同质化;不是让纸媒舍弃自身的媒体特性,盲目服从受众口味;不是丢掉党报的责任和使命,移植网媒的“造段子”“讲潮语”“拼人气”……区县党报在媒体改革的大潮中,应该理智、冷静,在不断创新融合的同时,去除网络媒体的糟粕,坚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真正取其长避之短,回归报纸应有的“纯粹”,从而巩固和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力、媒体公信力和传播影响力。

一、细化媒体定位,避免新旧媒体同质化,做回权威、个性的主流党报

在新旧媒体融合的同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各自的定位与风格,不能融合了别人,却失去了本我。事实上,许多区县报社都面临着新旧媒体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以南岸报社为例,报社同时管理着南岸区党报(南岸报)、南岸门户网站(南岸网)、南岸手机报、“一点知南岸”微信公众号4个媒体。在创建南岸手机报、“一点知南岸”新兴媒体初期,各大媒体的定位较为重叠,由于采编渠道单一、媒体各自风格不鲜明等原因,遇到一篇重大稿件几乎会在几大媒体上以同样的方式呈现,虽然新闻的传播渠道实现了多个平台的融合,但也造成了几大媒体内容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

在内容同质化的基础上,南岸报又面临着一周仅出刊三期的尴尬。报纸生产过程缓慢、信息承载量有限、纸质报道方式不立体等“天生缺陷”,使南岸报往往在同一新闻报道中“落后”于其他媒体,特别是“落后”于新兴媒体,常常是加班赶着排版却仍然成了“剩饭”,“费力又不讨好”。

不得不承认,在“微圈子”“小众媒体”盛行的全媒体时代,没有一份报纸能够满足所有受众的胃口。在区县这样的小区域内,要与多个新兴媒体同台竞争,就必须进一步认清自身,迅速找到各自定位的差异,并以此树立鲜明风格,脱离平庸,摆脱同质化,留住读者。

南岸区内几大媒体的定位是做围绕中心大局、服务南岸人的本土主流媒体。但这还不够,需要对区内几大媒体的受众进一步作细分处理,优化各自的媒体优势,强化各自的风格,鲜明个性,用差异化的风格为各大媒体定位,贴上标签,再合理分配各类新闻资源,最终让每一位南岸人都能在几大媒体中找到自己中意的媒体平台。

首先,无论时代怎么变,党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始终不会也不能改变,坚守党性原则、壮大主流舆论、传递核心价值,是区县党报必须坚守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南岸报,作为一份主要在机关单位、各街镇发行的大报党报,其主要受众群体是仍有看报习惯的机关公务员、离退休老同志、高校学者等人群。他们既有关注南岸动态的需求,也是推动南岸发展的主力军。报纸能够保留住最忠诚的粉丝不流失就是胜利,那么以问题为导向,这类主流受众愿意舍下手机、网络,主动拿起报纸,关注的是什么?

南岸报给自己“做减法”,避免内容同质化:舍弃掉水电气相关讯息、就业招聘会、社保参保信息提醒等时效性较强的服务类消息,将它转移呈现到受众覆盖面最广、突出便民服务的推送式媒体——南岸手机报上;削弱新潮、娱乐性较强的非严肃性话题类内容的版面,将它转移到受众年龄更趋年轻化、互动性强的微信公众号“一点知南岸”里。同时,也开始“做加法”,彰显权威个性化,致力于打活党报这块“权威”牌,在进一步做深、做细南岸重大事件新闻报道的同时,加重了权威分析南岸经济发展状态、产业发展动向、重大项目建设现状等报道内容。又开设一些能够满足老阅报者本土情怀的栏目,如《南岸人南岸事》《讲述》《62988828热线》等偏人文化的专栏,使南岸报进一步巩固党报地位,引导新兴媒体受众回归。

二、提升媒体品质,弥补纸媒短板,做回有分量的精品报纸

在现实中,区县党报常常遇到的尴尬是:一件新闻事件,区内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终端媒体会以最快方式传播,而报纸的传播速度就相对慢;一个话题新闻,网络媒体的互动黏性最强,报纸互动则弱;一次品牌活动,新兴媒体表现方式灵活多样,可衍生出各种“段子”,不断翻炒,但是报纸形式单一……与此同时,区县纸媒还面临着区县地域内本土新闻素材、采编人员能力有限等严峻问题。与新兴媒体的竞争,报纸到底身置何处?一个事例或许能找到突破口:南岸某镇新上任镇长想了解近年来本镇的发展情况,特意到报社收集近年来该镇的相关重大报道,纸媒的可信性、全面性、思想深度让镇长在区内众多媒体中选择了南岸报,而不是新兴媒体。

可以看出,区县党报有着新兴媒体无可比拟的公信力,但如果报纸总是缺乏重要价值新闻、充斥太多细碎信息,无重点、无精品、无思想,这将蚕食纸媒本身的优势,流失更多读者。

今年,重庆晨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多个地方代表性报纸均打出了“改版”旗号,从版面设计到采编改革,从内容优化到绩效体系的转变,不同的改版方法方式,却发出了同一个信号——让报纸回归“纯粹”。

重庆晨报希望“报纸这种传统的阅读形式能够变得更加优雅和精致,在手机和电脑屏幕快速刷新的时候,一份报纸能够以自己敏锐的目光、认真的思考和精致制作、漂亮文章,让人静下心来观察、思索和感悟,也由此吸引更多的主流关注、服务社会的精英人群”。南方日报在改版时发文说:“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深度报道更深厚,让观点评论更深邃,让舆论监督更深入。”羊城晚报改版时称:“当今传媒业,已经卷入一场脱胎换骨式的大分化大改组之中。如何脱胎换骨?我们将是‘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式的改造——把精品、本土、专业还给报纸,把快速、广泛、巨量还给网媒。”

显然,不少报媒已经跳出了盲目复制新媒体模式到纸媒的怪圈,重新开始反思报媒应有的位置,而这也是区县报媒应该思考之处。回归“以内容为本、品质为根”,不盲目追从网络媒体的快速、巨量、吸睛,追求精品、本土、专业,或许这会是区县党报破开各种“枷锁”,弥补纸媒短板的化解之道。

(一)追求深度品质,增强纸媒影响力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报纸对于新闻报道的新鲜度大幅下降,不得不承认,纸媒怎么快都快不过网络媒体。纸媒面对的是读者而非网友,或许他们阅报不仅是需要新闻,更需要的是从中找到思想归同感,所以区县纸媒常有的“追求时效性加班赶排新闻”的“无用功”现象可以转变了。要树立“一期报纸就是一次作品打造”的意识,愿意留时间、拿空间、蓄精力去塑造报纸,不求速度快、不求面面俱到,坚持内容为本,在有限的版面内凝聚精品,呈现有观点、有卖点、有特点、有看点的报道文章,让读者看到纸上的思想之光、智慧之光,能够回味、思考、留恋以及满足的静下来看报、读报的人的需求,实现读者开卷有益,开编有悟。

(二)突出版面重点,减轻信息承载力

事实上,当前区县媒体中占据了大多数采编资源的仍是纸媒,“人员消耗大、呈现方式却单一”“稿件数量多、精品却少”“版面信息多、亮点却少”“报道篇幅大、价值却低”的怪圈现象普遍存在。在“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有智能机器人可能替代写稿,那么相对传播滞后的纸媒,更应该让纸媒内容成为网上之源,而非网媒之流。要主动为采编人员的采编任务解套,走出怪圈,鼓励采编人员多出精品好稿;要有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勇气,懂得取舍版面内容,大胆舍掉浅价值、伪服务、同质化的信息“碎片”,把重要的版面位置留给真正能够反映时代、服务生活、创造价值的新闻和观点;学会让版面结构服务于精品内容,不要追求全面平衡的“豆腐块”编排,力求每个版面都有让读者深度阅读、留下印象的重点,让区县纸媒摆脱“信息超载”,缓解读者的“选择焦虑”。

(三)注重周期策划,延伸阅读生命力

增加报纸的厚度,全靠新闻的编采已经无法实现。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就要把“本土”牌、“情怀”牌打得比网络媒体更加好,而纸媒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专业采编策划优势。通过在固定时间、固定版面推出固定主题的一些常态化主题策划,能够使读者形成定点阅读习惯。例如,在每月底开设一次“大事盘点”、每周编排一次“主题副刊”、每周一增加“周一见”等要闻信息集锦,使报纸内容形成一定的固定模块化,每期报纸总有一个“约定”的地方让读者心有所属、心怀期待,从而延伸纸媒的阅读生命力。

三、借力新媒发展,报网良性联动,做创新互动的灵活纸媒

据扬子晚报的编辑分析,该报新闻线索的来源大致分为条口信息(通讯员)、职业报料人、读者爆料、记者采写。然而,近几年,大部分新闻线索出自另一渠道——网络,从微博、微信新媒体挖掘出的新闻报道往往获得了良好反响。

沿海纸媒深圳晚报的报道形式已有十分明显的“互联网思维”,单看该报稿件的风格,就带有很浓的文案气质。深圳出现了一个关于陌生人跌倒扶不扶的网络热点,深圳晚报记者通过爱心测试来展开新闻话题,标题是“扶商:一个关于扶与不扶的时代命题”。这种貌似广告文案的新闻报道方式,与网络标题为了点击量采用各种热词异曲同工。该媒体的“贵圈不易 且行且珍惜”“@致#周一见#”等网络风格的标题还有很多。

冬季来临,深圳晚报进行了品牌策划——“给老军送冬衣活动”。深圳晚报首先在各大媒体里推出活动的相关报道,然后通过微博、微信转载,既进一步传播了活动事实,又宣扬了晚报的爱心。细节来了,经过新媒体传播,明星姚晨、陈坤、周迅等相继在微信圈里表态支持此项活动,深圳晚报立即再利用自身媒体对圈内明星的支持活动进行“通报”,积累一定社会反响后,又在报媒上推出活动动态报道,再次掀起活动高潮。

从上述例子中看出,传统纸媒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形式、载体内容等,给自身增添了新的活力。纸媒的融合发展,不是改变传播特性,不是舍弃党性原则,而是在传播模式、内容风格等细节上与新兴媒体相互渗透。

这种先报道创造话题,再通过新媒体分裂式传播又掀起新一轮高潮的手法,近年南岸报也进行了借鉴。2015年,南岸报陆续推出了“寻找我心中的好教师”“说出你身边的好人”“记者节体验记者职业”等策划活动,通过几大媒体平台联动报道、相互分裂式传播,实现了“线上+线下全覆盖”“读者与网友隔空对话”“媒体平台相互推广创造话题”等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当前,区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存,传统媒体受众相对稳定,但传播模式较为单一,新兴媒体应运而生,却仍处于推广阶段。几大媒体要共同发展,必须各取所长,灵活借力。

四、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口碑推广,做原创独家的本土媒体

品牌折射价值,不懂推广自身的媒体不是好媒体。有人说:“未来报纸存活不是靠信息,而是靠价值、品牌和创新驱动。”扬子晚报关于“绿皮火车”的持续报道就是很好的例子。

南京有一列老火车线路即将关闭,路程不长,只需2.5元。这原本只是一篇500字左右的消息稿,编辑意识到这是件本土气息浓厚的独家新闻,要求记者进行一次乘坐体验。于是记者把沿途看到的很多老南京怀旧风景记录下来,该报推出首篇“2.5元坐慢火车赏南京风景”,立即引起社会反响。扬子晚报“趁热打铁”,立即开展“母带儿坐火车藏记忆”等活动,加强宣传报道,最后南京掀起了绿皮火车热。该报顺势又推“来一趟南京小清新之旅”。从始至终,扬子晚报掌握舆论主导权,把一篇小消息“炒作”成了怀旧旅游热,又紧跟热点推出旅游攻略等服务受众报道,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对老南京的情怀,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创造了新闻话题,有独家、有影响力、有互动,本土媒体的品牌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巩固。

不可否认,“绿皮火车”这样既有独家内容,互动性又强,同时还引导了本土情怀的媒体活动策划,在区县党报中还有些少。目前,大量内容仍处于“信息—媒体—受众”这种单一的传播模式,部分活动内容单一,像“绿皮火车”这样在新闻报道中创造舆论热点、融入品牌推广、借势营销的互联网传播方式仍需要尝试和探索。

区县党报要抢占主流,立足本土,赢得权威,首先要让大家认知你这一媒体品牌。在灵活联动报网策划的同时,要舍掉“老土党报”的大众印象,改变对活动的宣传报道之类的“干喊话”,争当热点话题的创造者、时代命题的权威分析者、重大舆论事件的立场坚定者,学会“表姿态”“引

发话题”,进一步激发独家原创这一本土媒体的优势,积极树立向读者传递独家新闻的品牌意识,从而彰显自身的影响力、公信力。

华商报为了加强自身的媒体品牌宣传,不断在报纸中增加《华商专访》《华商观察》等栏目。同样,区县党报也可以立足于本土媒体这个品牌,开设类似《南岸人看南岸》《南岸第一眼》《带你进南岸会》等个性化品牌栏目,利用区县本土优势,给读者一个权威的媒体品牌形象,让南岸人喜欢上南岸,也喜欢上南岸的本土媒体。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相较其他媒体而言,《南方周末》《参政信息》《环球时报》等受互联网的冲击和干扰较小。大致看来,这些媒体呈现出旗帜鲜明、定位清晰、独家原创的特点,而这些都是一份“纯粹”报纸应有的元素。当下,或许回归“纯粹”才是区县纸媒重拾媒体竞争力的出路。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161-02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媒体融合党报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48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长期发展新优势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21:54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8:01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0:58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1:38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21:58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14:57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