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

2016-02-28 21:35李秋缘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李秋缘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新媒体时代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

李秋缘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签,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媒体。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我们正处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数字技术拓展了我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也改善了我们传统的传播模式。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凤阳花鼓发展、传播、传承的弊端日益显露。面对冲突和挑战,必须融合新媒体数字技术,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不断开辟出新的凤阳花鼓传承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创新传播

一、新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

技术力量对于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从印刷术到无线电再到因特网,每一次技术力量的勃兴都让信息传播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互联网媒体和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蓬勃发展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的基本格局。互联网和新媒体以其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的种种特征和优越性迅猛发展,具有人类传播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里程碑。互联网具有即时、海量、互动、个人化、融合等特点。伴随着电脑、手机、ipad的广泛使用,博客、微博、论坛、新闻网站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必须与新媒体相结合,构成新的信息传播格局。

二、新媒体时代凤阳花鼓传播的困境

凤阳花鼓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困境,实际上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与新媒体文化传播之间的矛盾冲突。随着网络新媒体成长的年轻人对网络更感兴趣,他们更愿意获取网络上的书籍、电视剧等文化形式,而不是查阅纸质版书籍及各种文献资料。

凤阳花鼓的具体传播困境则为:

(一)传播形式单一,传播速度较慢

凤阳花鼓的表演内容严重滞后,满足不了现阶段人民的审美需求。根据凤阳花鼓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凤阳花鼓的表演多是体现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人民的生活,与时代差距较大。凤阳花鼓的传播形式只有表演一种,对场地的要求高,且传播范围小。在凤阳花鼓的传播过程中,甚至只有早期的口耳相传模式,与新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传播速度大大落后,受众差距也比较明显。

(二)传播形式受限

现在的花鼓戏大多是在大型演出或大型活动这些特定场合才会出现,与百姓联系不是很紧密。对于生活在田间地头的农村人民来说,一年到头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稍微有些闲暇的时间。因此,由政府组织的这类大型的演出活动,农村百姓一年之间不会有太多机会接触。而对于城市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快,工作压力也较大,除非个人喜好或是特意了解,一般也没有太多机会去接触这种民间艺术。

(三)数字化娱乐的普及

凤阳花鼓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是早期劳动人民用来表达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的艺术形式,也集中表现了凤阳县人民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花鼓的传承令人担忧。凤阳花鼓的传承无法依靠文字或教科书,仅仅依赖师徒或父子间的言传身教或口耳相传,有些具有复杂技巧的艺术形式甚至需要数年的学习才能得以继承。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兴数字化的娱乐方式简单易懂、方便快捷,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慢慢地被新兴网络娱乐文化所代替,年轻人宁愿用手机、iPad看电影,也不情愿去农村戏台上看凤阳花鼓的表演。

三、新媒体时代凤阳花鼓创新传播的策略探讨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媒介即讯息。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不仅有了更多数字化的味道,也正在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统的自上而下、师徒相授、封闭线性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模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我们传播和创新传播文化打开了各种融合的渠道。

(一)完善凤阳花鼓相关的民俗数字博物馆

博物馆是承载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与传统博物馆单纯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展示不同的是,数字艺术博物馆运用虚拟影像、图片、声音、实物模拟交互等手段,触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全方位地再现花鼓舞的精髓。我们能够通过数字播放器直接聆听花鼓民谣,通过数字影像技术观看花鼓表演。

(二)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与教育

第一届安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于2006年9月12日至19日在凤阳举行,为期8天;第二届开展于2007年10月22日至31日;第三届于2009年10月24日至31日。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固然增加了凤阳花鼓的知名度,利于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但是力度较小,传播范围较小,影响不够。在新媒体时代下,应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宣传。例如,在旅游节开办前期进行旅游文化形象大使的全国海选,利用网络进行舆论造势;开办中选取明星表演凤阳花鼓和介绍花鼓的发展历史等基础性常识;在旅游文化节结束的时候选取录像做成纪录片在各大网站播放。

(三)拓展凤阳花鼓的新媒体艺术传播

至今,许多新媒体的表现技术已经大众化、普遍化。例如,论坛贴吧、搜索引擎、博客播客、微博、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广播,这些技术和表现形式的融合,形成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三网融合,构成了新媒体环境。凤阳花鼓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定期的花鼓知识普及,传播跳花鼓戏的相关技巧和近期凤阳花鼓的演出地点及培训地点等信息。

总之,凤阳花鼓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既要加强对凤阳花鼓的保护和挖掘,又要在新媒体语境中使凤阳花鼓在人们眼球范围之内,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不断创造出具有人文精神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从而提升凤阳花鼓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龚菡,莫文广.新媒体发展模式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6):3-4.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84-87.

[3]滁县地区行署文化局.中国戏曲志安徽省卷·滁县分卷[M].非正式出版,1990:20-2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272-01

作者简介:李秋缘,女,安徽人,吉林大学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