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雷
(中国边防警察报社,北京 100176 )
浅议行业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于 雷
(中国边防警察报社,北京100176 )
摘 要:行业媒体是党和国家新闻舆论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所赋予的使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服务的群体体现出一定的个性化和固定性。因此,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勇敢地担负起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积极做优秀的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关键词:行业新闻媒体工作;舆论引导;责任担当
今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考察,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5个“事关”,深刻阐明了新闻舆论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指出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行业媒体是党和国家新闻舆论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5个“事关”所赋予的使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服务的群体体现出一定的个性化和固定性。因此,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勇敢地担负起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积极做优秀的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新闻工作者是媒体的主体,其采写的新闻是否真实,关系到自身的名誉,更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力。向受众提供真实的行业新闻是行业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一直以来,不真实、刻意炒作的行业新闻却屡见不鲜,给新闻工作者及媒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行业新闻工作者履行责任、勇于担当,首先应当以高度重视新闻的真实性为前提。试想,一名新闻工作者如果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而置新闻真实性于不顾,又怎能承担起“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神圣使命?对于行业新闻而言,其内容的真实与否还关系到一个行业形象的好坏、作风的优差,牵动着众多行业工作者、读者群众的情绪,牵涉面广,关系重大。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当向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等新闻工作前辈学习。他们不畏反动统治者的淫威,面对歪曲历史不顾威胁和诱惑,以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生命自觉捍卫历史真实,可歌可泣,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一名行业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尊重事实,深入调查,以“笔可焚而良心不可夺,身可死而事实不可改”的姿态,坚决杜绝虚假新闻,真实报道新闻事件,胸怀坦荡,诚实重信,用笔尖下的真实书写正义,传播光明,服务群众。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社会舆论影响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不容忽视,我们党也越来越重视社会舆论工作。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因此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行业新闻工作者依托行业主阵地,须懂得社会舆论的重要性,牢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职责使命,从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衡量采写的稿件是否会对社会、群众产生不良影响,三思之后再决定要报道哪些内容,要用优秀向上的新闻作品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政治任务。对于如何把握好舆论导向这一问题,范敬宜同志认为:“一要导之有责,二要导之有方,三要导之有术。”具体说来,“导之有责”,就是自觉准确地把握党和政府以及本行业的政策、决策,并主动积极地向受众群众做好宣传、讲解、内化工作;“导之有方”,就是要遵循正确的方针、方法,讲政治、顾大局,坚决不能“帮倒忙”、“瞎添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危害;“导之有术”,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通过创作精品佳作去影响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他们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心中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美国著名的记者、编辑普利策曾说过:“倘若国家是大海上的航船,记者就是船头的观察者。他要在宽广的海面上观察一切,留神海上的狂风暴雨和浅滩暗礁。”观察前行环境,注意危险事物,确保行船安全,新闻记者扮演着社会发展观察哨的角色,也就肩负起了报道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弊病,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鼓与呼的使命。但就行业新闻媒体来看,由于自身“行业”特征的限制,总体上揭露问题的批评性稿件数量并不多见。有些行业新闻工作者认为,做社会的建设者,就应当少报道甚至不报道负面性新闻。他们抱着少给领导找“麻烦”的心态,罔顾舆论监督的职责。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专业、不称职的。我们应当认识到,作为舆论监督力量,行业新闻工作者及时介入行业负面事件,既有利于满足群众的探知欲,也能及时澄清、规避群众的误解,利于在舆论工作中掌握主动权。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天天唱赞歌不好,冷着脸采编也不好,关键是要公正、客观,不要一味地揭露和批评,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提出建设性意见,让群众在问题中看到希望、受到启发、得到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尽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责任。
当前,一些行业媒体普遍存在“机关味”浓的问题,官话、套话偏多,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较少;工作性、指导性强的新闻多,轻松愉悦、故事性强的新闻少。在可读性上经常处于劣势,引不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行业新闻工作者如何采编出具有感染力的新闻呢?这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内容为王”、“读者第一”的意识,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深入基层抓活鱼,主动到基层中体验生活,倾听群众的声音,多了解行业工作人员的精神需求,向读者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然而现实中,新闻队伍习惯于抬头盯着“上面”,缺乏深入基层的亲身体会和实践,基层发生了新闻事件,往往只
是打电话问问情况,或根据简报、材料改稿子。没有深入实地扎实、求真地采访,就难以获得第一手真实、鲜活的材料,也就难以写出令自己和读者都满意的作品。目前,新闻界正在大力开展“走转改”活动,新闻工作者应当走向基层、融入群众,带着思想“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让基层意识、群众观点融入血液,进而采写出反映基层群众火热生活等感染人、激励人的精品佳作。
做事要先学会做人。近年来,在新闻界,个别记者为摄得一张好图片或撰写一篇独家稿,不惜以群众的人身安全为代价,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也成为新闻教学的“经典”案例。我们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的身份首先是社会人,要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应当先做好人。试想,为了补拍一张武警战士救助洪灾中受困群众的画面,我们能不能指挥武警战士和群众重新回到水深适中、角度良好的位置摆好造型?试想,为了挖掘牺牲武警英雄的独家资料,我们能不能反复登门让刚刚失去孩子的老母亲在闪光灯下流露出惊恐、无奈的眼神?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新闻工作者,他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因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也应当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他能够摒弃因职业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的思维方式,以平民的视角观察社会百态,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道义的坚守,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给群众以人文关怀。这应成为行业新闻工作者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杨振武.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J].新闻战线,2016(03):05.
[2]范敬宜.范敬宜谈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DB/OL].华声在线网,2009-07-29.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193-01
作者简介:于雷,《中国边防警察》杂志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