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育民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文化冲突中的电影叙事策略
——以电影《喜宴》为例
苗育民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 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也更加明显。本文通过对电影《喜宴》中的中西方婚恋观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对具体情节的概括和全面解读,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揭示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影视作品;中西;婚恋观;《喜宴》
在《喜宴》中,整个故事都是构建在一场“假结婚”的闹剧上,父亲的权利凌驾于整个家庭之上。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来解决一个家庭里关于同性恋的风波。在整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上我们到处都能看到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和融合。
(一)中西方择偶标准的差异
当高妈妈征求伟同相亲对象的条件时,他们二人一起商量,要有两个博士学位,会歌剧、会五国语言等,其实这些条件都是按照父母也就是中国人的择偶标准设计的,实际上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他是不在乎这些的。以中国的传统思想来看,男人应该爱女人,男男的结合必然会受到传统人伦的挑战。对此,西方人却不这样认为,伟同在和妈妈说明真相时说过,他们身边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同性恋人,而且那些正常夫妻也不见得比他们幸福。所以可以看出,西方人认为别人的眼光不重要,恋爱最重要的是自己幸不幸福。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是男人必须经历的阶段。父亲两个星期前发病住院,整个人半身麻痹,只差一口气就归西了,那一口气是什么呢?就是他还没抱上孙子。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他们对下一代的盼望也越发深切。男人爱男人,但男人和男人不可以生孩子。这是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这也注定了男男的结合必然会受到传统人伦的挑战。所以才会由西方人赛门想出“假结婚”这个看似合理的办法。可他并不理解中国这种文化,只是登记结婚不能蒙混过关的,当父母得知伟同要结婚的消息时父母便亲自来到了美国且坚持要办喜宴,所以才会有这样一场闹剧发生。
(二)中西方婚礼仪式的差异
儿子和儿媳妇想以西方的方式结婚,父亲早上摔碗而去,举行公证仪式和晚饭时都闷闷不乐。公证仪式结束后,高妈妈竟然哭了出来。只有赛门觉得公证结婚就是结婚了,这是应该高兴的事情。这是第二次中西方对婚礼仪式的看法差异。直到下属老陈出现,为了面子和中国的传统,老陈坚持要给伟同办一场喜宴,而父亲也终于露出了笑颜,伟同这个真正的当事人却被挤到了一边。在中国,不论你愿不愿意,喜宴要搞,日子也要继续。几乎每个结过婚的中国人都经历过喜宴,而这场在国外的喜宴显得格外繁琐,完全被仪式化了。
李安在这里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你见识到了中国人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外国人不理解新郎新娘为什么要咬鸡腿、一一敬酒,会有一群男人去亲新娘的游戏,闹洞房的时候有人说这是中国的国粹。外国人当然不明白,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新婚之夜是属于新郎新娘的隐私,是他们的私人空间,闹洞房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婚礼上真正的主角不是主角,新郎新娘更像是作秀。这一切只有中国人明白,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孝”文化
中国人的孝道有时候是真的意味着要承担重大的责任的。这一切你是否愿意或者是否符合人性都已不再重要。为了不伤害年迈的父母,伟同只能折磨自己,这种东方式的禁锢是东方人无法打破的。一句要延续高家的香火就让他一生都失去了自我意识,永远只能是一个听话的儿子。父亲的权利凌驾在整个家庭之上。父亲要来前,伟同将物资全部重新装点,把和情人的合照撤下来换上了父亲的字画。一时间,父亲的字画占据了原主人是西方人的家。当伟同和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妈妈接受了但是让他不要告诉父亲。父亲离开台湾来到美国,代表着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凌驾于家庭之上的父权与美国文化、意识形态展开的一场“搏斗”,而父亲因为健康原因,逐渐被消磨。
(二)中国的“中庸”与西方的“直接”
在全片中,父亲的妥协和装糊涂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厚道,但对于西方人来说,一切冲突都必须有个解决的方法,哪怕要经历一番吵闹。例如,赛门得知微微怀孕时勃然大怒,三人争吵的一幕,一切都要说出来、表达出来。而中国人则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很多事情都不能让父亲知道,而父亲就算知道也不说,这样一家人才能有一个平衡,才能相安无事。还有赛门送给高爸高妈礼物时那番话就是西方人直接和实用主义观念最好的体现。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他们的直接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礼貌的。
(三)家庭伦理观与个人主义思想的碰撞
在西方,社会的最小单位是个人,个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但是在中国,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家庭,一切都以维持家庭的平衡为目的。
以上是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事例。这虽然是一场闹剧,事情的结局也并不完美,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部分。虽然彼此并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但可以看得出其中也包含了尊重与妥协,不论是代表中国传统伦理的父亲,还是代表西方思想的赛门,这也意味着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也能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经过不断融合从而达到比较好的交际效果。
产生这个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导演李安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背景,作为当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希望可以超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高度,拍摄出富有当代文化碰撞思想的哲思电影。因为他本人所受的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美国的多重教育决定了其在面对美国和中国的差异时的独特角度,以及对于文化理解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另一方面,也使他在作品中表现出了一种独特、自由的文化空间。肩负着链接中西文化的主题、又承担着电影市场的压力,李安采取了各取所长的电影叙事策略,将多种艺术元素和技巧灵活地应用到了自己的电影作品中,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电影理念和思想。
参考文献:
[1]曹文慧.李安电影东西方观众的接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陈富.文化冲突中的电影叙事策略——论李安电影文本的文化接受与阐释[D].重庆大学,2007.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183-01
作者简介:苗育民(1993—),女,黑龙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