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姗
(同济大学 浙江学院,浙江 嘉兴 310651)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汉德新闻翻译策略分析
倪晓姗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嘉兴310651)
摘 要: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以同济大学交流网新闻文本汉德翻译为研究对象,从篇章结构、语法特点和词汇特征出发,探讨了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新闻汉德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汉德新闻文本差异;汉德新闻翻译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新闻成为中西方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和早期的报刊、电视等新闻报道形式不同,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传播载体,无论在时效性还是在多样性方面都呈现出新特点。而纵观外语新闻翻译研究领域,我国学者在近二十年才逐渐加强对翻译理论、翻译批评、翻译原则方法等的关注度。尤其在网站新闻翻译这个新领域,还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笔者自2013~2014年负责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网(下称:交流网)的新闻汉德翻译。在功能翻译理论基础上,本文从篇章结构、语法特征和词汇特点三方面出发对所译新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翻译策略。
(一)新闻文本一般特点
新闻报道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新发生的事实告诉给最广泛的大众,这决定新闻文本与文学、科技和商务等文本在翻译上存在差异。首先,新闻文本时效性极强,只有得到“接受者”关注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所以新闻文本从写作到产生都有明确的“接受者指向”,在新闻翻译中也必须注意“受众者转移”。其次,网络的便捷性使新闻文本在创作过程发生不同文本间的借鉴,即“搬运痕迹”。但是新闻的网络传播又具有地域性、时区性,在文字、词汇、时间等“搬运”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同质化。
(二)汉德新闻文本差异
对新闻进行汉德翻译时,接受者从汉语读者变为了德语读者。译者必须明确源语言和译入语新闻的差异,考虑德语新闻文本特点。汉德新闻文本具有以下差异:首先,导语在德语新闻中出现频率极高,旨在以生动、简明的文字突出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或者最能吸引人的内容,而交流网的中文新闻无导语。其次,德语新闻更多使用后置定语描述中心词,而汉语通常将这类定语、状语前置。后置的修饰语可以在修饰语较长时保持句子结构的平衡,避免“头重脚轻”。第三,大部分德语新闻使用过去时,也有部分扮演“预告”的角色,使用现在时和将来时预报将来发生的新闻事实。在时态的表现上,汉语主要靠添加副词“了”、“已经”或明确的时间表达表现过去时,而德语则可以靠动词变化实现,时态更丰富,除了常用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外,还时常使用现在时。
(三)功能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行为”,引入了“翻译要求”,强调了交际目的。本文依据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费米尔的“目的论”就对外宣翻译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论”中的“翻译要求”概念包括译文的功能、译入语接受者、接受译文的时间、地点、译文传播的途径以及产生或接受译文的动机。此外,“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法则,即目的法则、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语际连贯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即对原文的“忠实”。语内连贯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要有意义,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即译文的“功能”发挥。费米尔认为,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同时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
由于对外宣翻译工作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人们往往以中国传统的“信、达、雅”或西方的“等值论”为指导,强调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特征。虽然传统翻译理论对译文的功能、接受者、交际情景、交际媒介等不够重视,但这些因素对外宣翻译工作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在对外宣传翻译中,译者需要做到更高层次的“忠实”,如不考虑交际目的、译入语文化等重要因素,就达不到外宣的效果。
本章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从篇章结构、语法特征、词汇特点三个角度对经筛选和整理的范本进行分析,总结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篇章结构
1.设置导语。汉德新闻之间一个比较显著的差异在导语设置上。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建议从无导语的新闻原文提取重要新闻要素,编译导语。
译者首先必须掌握导语的基本特征:首先,导语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能吸引人”的内容。其次,导语的撰写要求行文简洁生动。最后,导语一般反映新闻事实发展的结果。
译者参考大量德语新闻,对交流网上的汉语新闻《裴钢校长一行访问德国》进行编译——删减首段,提取新闻要素,从下文摘选提取“获得荣誉”这一重要结果,编译后的德语导语参考译文如下:
同济大学校长裴刚教授一行于7月5日~7日出访德国,此行旨在扩展同济大学与德国各高校的合作。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向裴刚教授授予了柏林工业大学荣誉证书和勋章。
2.新闻结构。由于德汉新闻文本的一般相似性,大部分新闻采用直译;但根据不同新闻文本的差异性,翻译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新闻结构,以实现该类新闻的“功能”最大化。德语常用以下三种新闻结构:
第一,“金字塔”结构,采用顺叙手法。特点是严格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安排新闻事实,逐渐进入新闻报道的高潮,而事件的结果姗姗来迟,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该结构适合篇幅较长、发展过程延续一整天甚至若干天的新闻。从“功能”角度出发,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大型新闻和注重情节推进、强调吸引读者、将其带入新闻全程的长篇幅新闻,适合采用该结构。
如汉语新闻《“新时期的中德关系”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首段介绍基本新闻要素,随后各段落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人物致辞和演讲,以及多方的交谈和讨论。这类“大会召开”主题新闻的汉德新闻中多采用“金字塔”式结构,在翻译时也建议采用直译。
第二,“倒金字塔”结构,使用倒叙进行描写。特点是不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而是开门见山地展示新闻结果,然后回头叙述发生在先的各项事实,叙述时也可按照事实的重要性顺序依次递减展开。这种结构适用于具有极其严格的时间性的短新闻,因为记者的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量化信息。
如汉语新闻《周祖翼书记会见中国前驻德大使马灿荣》,汉语新闻采取陈铺直叙的描写。通览全篇,最“新”的信息是“马灿荣大使作学术报告会”,并不是介绍一个大型会议或由多个新闻事件组成的系列活动,此类篇幅短小的新闻建议译者参考“倒金字塔”结构,使用编译,提取首段新闻要素编写导语,同时末段陪同人员作为新闻事实的“人物”要素提前,随后再按照新闻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将最重要的“学术报告”内容提前,让读者能够先睹为快。
第三,“倒叙——顺叙”混合结构,就是既有顺序又有倒叙。开头归纳事件梗概,再按时间顺序编排新闻事实,或者在接下来的新闻事实叙述中穿插使用“倒叙——顺叙”,以实现既有先声夺人的开头,又有妙不可言的结尾。穿插使用“倒叙”、“顺叙”不是毫无章法,而是出于突显新闻效果的“目的”。最典型的是大型活动的新闻报道。
如汉语新闻《2012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日在我校举行》,采用“顺叙”描写,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性地介绍整个活动,后又作为新闻背景补充介绍两校合作历史。
分析借鉴同一事件的德文新闻《RUB-TAGE IN SHANGHAI》的结构,翻译时采用“顺叙——倒叙”结构,又由于新闻篇幅较大,引入了小标题,使新闻结构更加清晰。译文开篇介绍几大新闻要素。第一部分,鲁尔大学日系列活动简介。第二部分,描写开幕式致辞和“波鸿鲁尔大学和同济大学合作展”剪彩仪式,然后采用“倒叙”手法,回顾两校在多领域的合作史。第三部分,回到“现在”,介绍活动期间两校在各学科展开的学术交流。整篇新闻“顺叙”、“倒叙”穿插,旨在既突出重点,又有丰富的活动内容,还能带读者回顾历史,使其更具可读性、趣味性。
(二)语法特征
新闻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阶层对新闻信息的要求,尽可能大范围地扩张新闻传播力度,加之新闻要求的及时性,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译文的遣词造句,必须简洁精练、浅显易懂,尽量使用普通化的表达方式,摒弃浮夸雕琢的文笔。这就要求译者要注重德语新闻在语法上的独特性。
1.被动态的使用。被动态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最高,在德语新闻中也可以使句子简单明了,又由于被动形态的主语是涉及的对象,所以当受事者比施事者更为重要时,被动态可以突出动作对受事者产生的影响。
分别比较在汉德新闻翻译时用主动、被动态的不同效果:
如“授予Bode博士同济大学荣誉教授也将使同济大学与DAAD的联系更加紧密”(摘自汉语新闻《同济大学授予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Bode博士荣誉教授》),在翻译成德语时使用被动态,既强调动作对受事者的影响,又强调动作发生的方式。
又如“校党委书记周祖翼、副校长董琦在逸夫楼会见了……马灿荣一行”(摘自汉语新闻《周祖翼书记会见中国前驻德大使马灿荣》),改为被动态表达后,将受事者提前,考虑到读者在阅读此类“人员来访”新闻报道时,首先想要得到的信息是“何人来访”,所以将访客信息先传达给读者。
2.巧用现在时。汉德新闻主要用过去时进行陈述,因为新闻一般都是描述已发生的事件。但是有些德语新闻既有明确表示过去的时间词,也的确是报道过去发生的新闻,但通篇却采用现在时表述。
德语新闻中现在时的使用赋予德语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成为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信息的“接收者”。所以在对《“新时期的中德关系”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奉行》一类的汉语新闻进行翻译时,可考虑使用现在时,实现将活动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目的。
(三)词汇特点
新闻德语词汇是指新闻领域里的所有词和固定词组,它们是构成新闻德语的建筑材料。新闻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直观地反映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变化,新词不断产生,旧词不断消失,新闻词汇也处于不断丰富充实的过程中。
1.解释具有特定文化历史背景的词汇。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同济大学与德国和其他国际高校的合作,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一些具有本国特色、与本国文化历史相关的词汇。作为译入语接受者的读者可能因为缺乏对源语言国家文化、历史的了解,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词汇,这需要译者在翻译时进行适当“增译”。
如汉语新闻“裴钢代表……表示,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之一,同济大学将开展创新教育,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的工程师视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摘自汉语新闻《中德学院第十四次咨询委员会会议召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此时译者可使用关系从句对中心词做出限定。
2.避免“望文生译”。由于德语单词往往有多个中文释义,译者需要从多个德语单词中找到最合适的译法。
如“9月16日上午,裴钢校长会见了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校长Ulrich Ruediger、副校长Katharina Holzinger(分管国际合作)……”(摘自汉语新闻《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校长一行来访》)。
在德语新闻中我们发现,每个大学所采用的头衔表示方法各有不同,如康斯坦茨大学校长为和副校长的头衔名称就与柏林自由大学的不同。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如何才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头衔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登陆各高校官方网站进行查询,保证译文的准确性。译者在翻译分管不同领域的头衔时,建议在头衔后使用后置定语进行限定。
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探讨网络新闻汉德翻译策略。译者必须清楚了解新闻翻译区别于文学、科技、商务等体裁的翻译特点,不仅要了解新闻的一般特征,还要区分汉德语新闻的差异,翻译时达到对原文“忠诚”,又发挥“译文的功能”。
笔者从篇章结构、语法特点和词汇特征三个角度展开探讨。篇章结构方面:一是普遍采用导语,二是根据不同新闻特点编译三种不同的新闻结构,灵活使用“小标题”。语法特征方面:一是适当将主动态编译成被动态,以靠近德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二是巧用现在时。词汇特点方面:一是由于外宣新闻的特点,需要解释具有特定文化历史背景的词汇;二是查阅源语言的表达,避免“望文生译”。
由于笔者分析的语料库取自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网,通过本篇论文总结出的翻译策略可能无法直接用于其他体裁或主题的新闻翻译。但是,笔者相信,而且希望,在此所做的翻译策略探讨能为其他新闻翻译提供若干思路。
参考文献:
[1]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1-8.
[2]陈志斌.新闻德语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7-240.
[3]崔梅,周芸.新闻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35,115-117.
[4]黄勤.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上海翻译,2007(3):006.
[5]林纲.网络新闻文本结构的语法特征[J].社会科学家,2010 (7):155-157.
[6]林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3):110-112.
[7]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M].张美芳,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3-15,34-42.
[8]王琳.在等效翻译指导下的德语新闻翻译[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4):53-55.
[9]吴波,朱健平.新闻翻译:理论与实践[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37.
[10]杨英明.论功能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1(6):39-42.
[11]俞建村.论新闻报道的翻译特点[J].上海翻译,2001(3):25-27.
[12]张美芳.编译的理论与实践——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编译实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95-113.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