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红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话语权的消解与建构
袁志红
(河池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摘 要:新媒体兴盛发展并与传统媒体不断结合,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形成,也使传统的新闻语态发生了转变,新媒体时代的新特征开始在新闻话语的传播中显现。笔者通过研究当下新媒体话语权的生产机制及其影响与意义,提出新媒介环境下媒介话语秩序建构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话语权;生产机制;新秩序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更迭。中国新闻媒体的格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壮大,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广播、杂志、报刊、电视乃至蒸蒸日上的网络媒体等发展得日益完善,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与日俱增。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浪潮中,媒介话语权随着新媒体的茁壮成长,也在发生着转变。它不再是传播者向受众的单向传播,而是表现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方向性的互动。
(一)话语
“话语”一词最早是从西方引渡到现代汉语中来的,是外来词。在语言学的学术研究中,语言学家对“话语”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结合不同的解释与论据,我国学者刘学义先生给出了一个相对概括性的表述:语言学中“话语”(dis-course)即是比语言小,比句子更大的语言结构,它具体地指实际语言运用中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内容形式上完整的口语或书面语句单位。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中,以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所以我们与所存在世界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话语的关系,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与话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不能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以互联网作为技术依靠而进行的话语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是新媒体话语的根本表现形式。从传播方式差异性的角度出发,新媒体话语主要被划分为以下几类:各门户网站的新闻话语,社交论坛的意见或评论话语,QQ、微博、微信等平台在线沟通话语等众多方式。
(二)话语权
话语权不仅是文化传媒的探究焦点,同时也是西方学者一直以来的聚焦热点。福柯是将话语和权力进行融合的第一人,他在1970法兰西学院的就职演讲中,提出了“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因素是权力,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这一观点。传统大众媒介是时下大众媒介的中坚力量,它代表了传播效果对社会大众的实际作用力。从当下局势来看,信息和舆论都牢牢地掌控在了媒介的传播者和使用者的手中。以下的两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媒体话语权的含义:首先,新媒体话语权作为一种媒介职能权力,对万千世界的发展变化以文字、声音或是影像方式生动形象地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其次,新媒体话语权也对现实在群众中的构建起了促进与推动作用,它使得社会民众可以自由地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讨论上,实现了民众言论自由与公正表达的权利。
新媒体的重要特性主要表现在用户就是媒介这一趋势上。普遍的社会受众是新媒介收获更多话语权的主要方式。大众媒介出现之前,身体的各项器官是人们感知外界、捕获信息的唯一依仗。伴随着电话的发明和普及,人们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阻碍,改变了以往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科技的日新月异更是赋予了手机更多的便捷功能,将通信与传播功能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彻底打碎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摒弃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弊端,从现实意义上实现了“一对多”到“一对多”、“多对多”多方向性的转变。传播者与接收者身份的随意切换,达成了传播各终端理论上的地位平等,改变了以往“瀑布”式倾泻的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特性。
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是广大用户荣登媒介宝座的助推剂。信息生产的成本和难度随着手机成为媒介的终端,也大幅度地降低。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生产和传播信息。信息存储的问题也通过大数据技术得到了轻易地解决。尤为重要的是,手机成为媒介的终端,使得以用户为节点的网状传播方式快速地代替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在新的传播方式中,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地位与权力是对等、均衡的。在选定时间范围内,连接本地与全球的相互式传播在各大网络、移动通信、数字传媒以及社交软件的推广中蓬勃发展。工业社会的信息传播是以单项式、一对多的民众散播为特点的大众传媒,而与之区别的网络社会的传播,则是包含了同步和异步,以及相互式信息多方向、多方式交流的横向传播的全球网。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新媒介时代人们感知世界、获得信息的“身体”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媒介的另一种延伸,突显了身体是最终截获信息的终端的特性。而身体作为信息的传播终端,不仅实现了个体话语权的完美展现,也体现了高度的自主性。
(一)由受众代替传者的传播理念的转换
传播理念的巨大变革决定了媒介话语权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中国媒体的传播理念还是以传播者为主,信息的传播者垄断着媒介话语权,而普通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传播。受众本位理念的推进,使得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者开始对普通受众投以关切的目光,传统的传播观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传者中心渐渐转为受众本位的态势。这极大地促进了普通受众自身意识的提高和觉醒,作为普通民众的受众也开始关注自己的话语在媒介上的表述。改革开放的深入、媒体传播观念的更迭以及受众本位思想的确立,为普通民众共同参与媒介话语权创造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同时,传播权力在受众当中的逐步推进以及受众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受众进一步认识和实践媒介话语权提供了客观条件。民生新闻的出现与壮大成为传播观念与媒介话语权变革的表象特征,也从侧面印证了民众开始掌控媒介话语权的主导地位。民生新闻的内容涵盖了当下群众的生活实景和生活空间,它聚焦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完全采制于群众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反应,传播方式上充分发挥先进传播手段的优势,大力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多向性,缩短了新闻传媒和普通民众间的距离感。它充分强调了媒介话语权向受众本位转变的理念,展现了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观,奠定了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变革的基础。
(二)个性化传播内容逐渐取代同质化
政府是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主要制定者。其在全局范围内掌控和导向了话语所产生的社会舆论影响,设置了信息传播的流程。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大背景,在媒介信息把关人的影响下,传统媒体时期的普通大众是传播者传播信息的单一对象,媒介的传播方式也遵照单一的传播途径,普通大众很难在这样的传播模式下参与到媒介话语权当中。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壮大,媒介把关人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普通大众展现自我的热情得到了激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需求和表达愿望,在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在新媒体的平台上订阅满足自身要求的信息传播内容。例如,“7·13”温州特大动车连续追尾事故,从事件的开始,就有大量的社会民众以微博的形式对现场的情况进行了文字、图片的即时说明与更新。大量的对现场的实时报道和说明,发挥了新闻时效性的优势,使更多人在第一时间对事故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从而有助于采取最佳的营救方案,为营救节省了大量时间。新浪微博的相关讨论帖也在事故发生后不到24小时,达到了400多万的点击量。大量的社会民众以微博的方式对此次事件投注了热烈的关注。可见,公众在新媒体的发展与传播内容的变迁中,彰显了极大热情,同时也实现了对媒介话语权的充分掌控。
(三)传受一体或传受互动的传播模式逐渐取代传者垄断技术
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壮大,同时也为民众参与媒介话语权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受众技术的落后与局限性,所以媒介话语权一直被传播者垄断。但传播技术的日臻完善,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如互联网的发展壮大,为民众参与媒介话语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民众也在新媒体的发展下,拥有了个人网站、博客、网络论坛等多种渠道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手机作为第五媒体茁壮成长,为民众媒介话语权的广泛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性。手机媒体将手机作为我们眼睛和耳朵的延伸,成为信息接收的视听终端。同时作为个性化信息的传播载体,它是将定向作为传播效果,将分众作为传播的目标,将互动作为传播应用的一种大众传媒手段。在传播技术的发展壮大下,受众在分享媒介话语权和融入传统媒体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有效途径。另外,电话和手机短信的加入,也为民众在传统媒体时代的互动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表达话语权的便捷方式。
(一)构建新媒体平台监管体制
综上所述,民众的媒介话语权在与日俱增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新媒体平台上,民众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言语失当行为。我们应在要求公众自律的同时,出台一定的法律措施,对相关行为进行强制约束与规范。为新媒体平台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从基本体系上对信息传播行为进行有效的管制与规范,完善、健全新媒体平台的监管体制是必不可少的。
(二)加大网络话语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力
在新旧媒体更替交融发展的当下,作为新媒体发展主要途径的“三跨”式发展,跨越了行业、地域和集团的限制,为事件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事件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以及手机中快速蔓延,实现了新媒体的传播模式。网络等新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弱化了原有的媒介间的界限划分,并击碎了其固有的生存模式。随着媒介环境的演变与发展,一种新的新闻形式也应运而生,即“融合新闻”。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媒介间的界限束缚,聚焦一切力量搜集新闻题材,各媒体再依据各自受众的特点对所持有的素材进行再加工处理,集合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像于一体,最终通过不同的媒介方式加以传播。一旦某一话题引发热议,造成舆论关注,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就会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以求剖析、解读问题背后的根源,同时对网络等新媒体上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使社会舆论导向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新媒体舆论的中心话语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曾提出,新媒体作为当下社会舆论的主要传播载体之一,早已融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旧媒体交替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对舆论导向的影响日渐削弱,新媒体舆论场的优势逐渐突显。随着新媒体舆论场的茁壮成长,社会舆论的空间和影响力势必会膨胀扩大,进而引发占据着社会舆论主导地位的传统新闻话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固有的媒介生存态势被打破,传统媒体也渐渐趋于“边缘化”,新媒体话语权日渐显现,而主流媒体话语权则在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不断冲击下分崩离析。
传统媒体时期单一媒介的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渐渐消亡,新型的传受关系被建立,公众话语环境也得到了巨大改善,从以往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模式改为以受众为本位的传播模式,社会民众话语权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和保证,受众拥有了彰显自我、发表言论、传播信息的新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趋势下,民众话语权的实现将有力促进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能动性,公众有望通过新平台实现参政议政的权利。可见,新媒体作为表现公众话语权的主要渠道,前途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孙绍谊,郑涵.新媒体与文化转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233.
[2]董慧敏.网络时代话语权的延伸和变迁[J].今传媒,2012 (07):101-103.
[3]庄会晓.从全民传播的发展趋势分析话语权转移[D].中国海洋大学,2014:12.
[4]王党飞,王子毅.论“姚贝娜事件”中的媒介话语变迁[J].新闻前哨,2015(05):78-80.
[5]奚立明,陈玮萍.掌握舆论话语权赢得引导主动权——浅析网络媒体与话语权[J].新闻战线,2014(04):20-2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5年河池学院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专项课题“新媒体重构媒介事件话语形态”(编号:2015XW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