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沛沛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心理动因探析
——以“蓝瘦”“香菇”为例
付沛沛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本文从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心理角度出发,探究其兴起、发展及产生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创新。
网络流行语;心理;蓝瘦;香菇;引导
2016年10月,南宁一小伙因失恋发的一段极具地域特色的视频,使“香菇”迅速窜红网络,热门话题排名居高不下,并且引发了诸多明星的模仿和分享,更是受到数千万网民的追捧,甚至被抢注公司。
视频中,忧郁的小伙用夹杂方言的普通话表达失意,这是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的出处。“蓝瘦”就是难受的意思,“香菇”就是想哭的意思。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蓝瘦”“香菇”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网络,进行病毒式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交际语言,指普通网民由于某种需要而创作,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中广泛流行的语言符号,主要表现为在网络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短语或特定的句子[1]。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传递了民众的呼声,反映了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不容轻视。笔者尝试从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心理角度出发,探究其兴起、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并为促进网络流行语的良性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1.1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2]。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正确的意见,因此便“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鲜的话语形式,具有前卫性、动态性、年轻化等特点,网络流行语的缔造者和传播者将其放置于显著位置,扩大影响力,使其成为网络传播环境中的强势声音。而网民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会追随流行,疯狂的转发、引用或渲染,从而使网络流行语盛行。“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的变音,是南普腔与壮调普通话的合成,其火遍大江南北与网民的从众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
1.2 娱乐心理
在现代社会,娱乐的方式花样百出。而大众传媒提供的娱乐无疑是不可比拟的。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在网络用语中加入新鲜刺激的元素,以此来丰富表达方式,构建愉快氛围,从而达到娱乐的目的。带着地方口音的“蓝瘦”“香菇”是两个普通的词汇,但被人们冠以戏谑的成分后,其娱乐的功能就彰显出来了。人们出于娱乐的心理,或表达,或调侃,或幽默,使“蓝瘦”“香菇”在网络的土壤里遍地开花。
1.3 求新求异心理
求新求异心理是指主体在行为过程中,运用新奇有趣的观念意识构建与众不同的行为,以此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关注,进而突显自己的创新精神的心理。网络群体结构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希望摆脱刻板保守的束缚,体验新颖独特的感受,寻求个性简洁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创造和使用网络流行语彰显个性,标榜自我。“蓝瘦”“香菇”源于一段失恋视频,这种极具特色的语言风格被网友发现后,引起网民疯狂的追捧,各类模仿和恶搞遍布网络,更激起了网民的创作热情,出现了几十甚至上百个版本。因为它的形式新颖,表达有趣,能够达到既吸睛又张扬个性的目的,充分反应了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
1.4 宣泄释放心理
如今,网络成为人们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重要场所。现实社会的压力,社会公平感的缺失使现代人普遍存在茫然和焦虑。网络流行语这种表达方式本身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排解压抑、愤懑的渠道。“蓝瘦”“香菇”被广为流传,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视频中主人公忧郁的眼神,不标准的普通话和情感上的经历,都为一些不太愿意暴露自己真情实感的人,找到了很好的宣泄方式,幽默诙谐不沉重。
2.1 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以其新颖、简洁、个性的特点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满足了网民的心理需求。在网络交流中,人们寻求简洁高效、幽默诙谐、标榜个性的表达方式,以此来满足自己追求时尚、求新求异的心理,获得愉悦感。另外,网络流行语也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和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其次,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的风向标。它代表着民意,反映了民众对社会现象的基本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最后,网络流行语能增强传播效果。网络流行语拥有众多的“粉丝”,吸引着大众眼球。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网络流行语进行广告营销,增强了传播效果,并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2 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在发挥其积极影响的同时,对现实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首先,网络流行语用语的不规范性,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并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其次,网络流行语的滥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不加辨别的基础上使用网络流行语,使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损害。最后,网络流行语在为人们提供宣泄情绪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网络暴力问题。不仅对事件当事人造成伤害,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需辩证的看待网络流行语,在梳理其来龙去脉和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3.1 政府部门掌握舆情民意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心态的反映,传递了民众的呼声。首先,政府部门收集整理网络流行语,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脉搏,了解民情。其次,政府部门通过洞察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意义,从而顺应民意,有效解决社会矛盾。最后,政府部门创建交流平台,增加表达渠道,使民众的心声能够及时传递并得到有效反馈。
3.2 媒体机构注重疏导防范
媒体机构通过“议程设置”引导正面舆论,把握网络流行语方向,疏导民众情绪,塑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同时,媒体需谨慎使用网络流行语,防止过度娱乐化,保持自身公信力和权威性,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3.3 网民理性辨别与自我把关
网络流行语构建了一个新的话语体系。较之现实社会的狭小空间,网民在网络上拥有更强势的话语权。这就要求网民更加理性地辨别信息,警惕不良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防止随波逐流。此外,网民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认知能力,理性面对网络流行语。
网络文化在本质上是快餐文化,网络流行语也缺乏持久的生命力。“蓝瘦”“香菇”的风靡注定是昙花一现。网络流行语作为时代的镜子,一方面为反映民众诉求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当前,需要明确网络流行语的发生发展的心理动因和现实影响力,正确规范和引导网络流行语,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创新。
[1]申亚妮.网络流行语探析[J].新西部,2009(16).
[2]汪青云,付沛沛.从“小月月”事件看网民的从众心理[J].新闻爱好者,2011(10).
本文系2015年山东英才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微时代”纸媒借力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YCZDRW03)的研究成果之一。
付沛沛(1986-),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