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素实,相机而动

2016-02-26 09:32任汉平
关键词:探究性数学思维兴趣

任汉平

【摘要】 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充分认识在数学课中应用课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但又不违背教学理念的基本规律,数学课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本文提出了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五点思考,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兴趣 数学思维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84-02

0

记得十五年前,投影仪正流行的时候,我们曾经把幻灯片的制作当成一项教学基本功来对待。后来投影仪又被多媒体所取代,PPT以其一点就变的优势曾经让我们欣喜不已,那时备课的过程似乎就是课件制作的过程,而在电子白板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又发现了新的技术在不断地左右着我们的头脑,总有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然而又发现技术的进步可能并没有促进教学的多大提升,比如有的老师设置过多的动物flash与背景音乐,弄得课堂华而不实。有时不免又有些留恋起自己上学时老师凭一支粉笔、一根三角尺就能把数学课上得无比精彩的情形,但又感觉自己过份限于老土了。如何让高新技术为我们所用而不至于沦为一种摆设呢?以下观点是基于我的分析与思考,目的是探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中的合理运用,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避免分散注意力,让兴趣集中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应该是一种美的旋律的演绎,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思维训练的积极性,数学课将成为师生的一种痛苦。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时的不同做法会导致学生参与兴趣浓厚程度不一的情况,在信息技术参与环境下依然存在。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课堂导入阶段如果只是起到材料罗列的作用,那充其量只是一块高级黑板,甚至比黑板的使用还浪费制作时间,浪费学生的参与表情。

我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教学时,先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画面,这些画面有树和水中的倒影、有建筑物、有五角星、有服装、有面具、有剪纸作品……然后又一一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画面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这样的教学在平时工作已经司空见惯,未能发现多少亮点。加上学生在小学时对轴对称图形也已经有所涉及,所以本课的导入部分并未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要求他们找出这些图画的共同点,并通过图像翻转的功能让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呈现完全重合的情形,这样就有了学生细致、到位的总结,我便顺利地引出了轴对称图形及成轴对称的定义,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就显得“轻而易举”了。可见,多媒体不能只成为生活的展示,而应该在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问题运用电脑操作来规律化,形成完整的认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燃思维的火花。

二、呈现数学过程,让思维条理化

初中数学中有不少抽象的概念,特别是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逻辑关系,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展示数学思维过程,让思维得到条理化与明朗化,构建一个数学的知识链。

在教学《正方形》这块内容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正方形的定义,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平形四边形(建图时设置对边相等的函数关系),再通过拖动使得“有一组邻边相等”;紧接着把一条边旋转使之于邻边成直角,这样就用动画演示了“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形成过程;接着我又让学生猜想并演示了“矩形——正方形”、“菱形——正方形”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出了正方形的性质,使学生容易理解并记住正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三、化解学习难度,让数学形象化

课改后的初中数学教材在知识点的联系上跟紧密了,中考命题也呈现综合性强的特点,学生如果仅满足于课本上的题型,到实际应战时还是会“一团雾水”,利用多媒体能有效弥补课本题型的不足,让学生经历复杂题型的演变,化难为易。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弥补课本题型不足的问题,让学生在“见多识广”中变难为易。

例如:在七年级(下)的《因式分解》内容教学中,对于诸如a2-b2=(a+b)(a-b)的理解,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回忆公式来进行运用外,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图形的变换来加强理解,使其建立数形结合的观念,但一般老师往往认为操作太麻烦了,即便操作了不少学生也是走马观花而不见得真正理解,所以这块内容的教学一般教师历年来都是蜻蜓点水式的。今年我在教学时则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画面(a2-b2),然后要求学生将这块表示(a2-b2)面积的图形通过割补变成一个长方形,学生通过想象与书面画图尝试大多画出了结果,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变换结果展示出来,并要求学生说说现在这块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就自然明白了a2-b2=(a+b)(a-b)这一结果的由来,而且促进了理解与操作能力的提高。再如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一道题:已知某桥长2000米,今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130秒,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110秒,则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火车的长度是多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教给学生“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的路程等于火车长加上桥长、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等于桥长减去火车长”这两个结论,学生其实还是一知半解,而通过黑板画图只能静态展示,效果也不怎么理想。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让学生抓住火车上的车头上的一个点,观察这一点的运动路程,学生就非常能理解这一规律了。

由上可见,对于思路比较复杂的数学题,一般分析难以理解的时候,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把抽象问题形象化与情境化,有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化、灵活化发展,产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四、激发创新精神,让方案创意化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几何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条件得天独厚,特别是借用信息技术,更是可以让创新的速度与效益增强。

在《探究性活动——镶嵌》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投影展示了“美丽的镶嵌世界”,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提出了各种探究的问题,然后就让学生自主实践体验,自己操作计算机并总结一些规律并尝试归纳,最后就让学生进行交流并把探究成果存放在“我的成果”栏目中,其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就能看到这些成果了。这节课的气氛异常热烈,学生经过设计,复制并粘贴出了千姿百态的图案,非常有创意,展示并交流的热情久久不能平息。

五、减少重复操作,让课堂效率化

按照有效教学的要求,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应该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上获得最大化的收益。毋庸置疑,课堂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增加教学容量,优化信息传送渠道,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得到了物质保障。

例如:我在上七年级(下)《认识三角形》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组多边形地砖铺成的各种图案,在给学生美感的情况下提出:“你知道这些多边形能天衣无缝铺满地面的原因吗?”然后揭示课题:认识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这时我又让学生观看一组由三角形组成的各种图案,再学生拿出自已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分组观察、测量、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组成元素,再尝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问学生如果用三角形来铺地板应该怎么铺,让学生尝试沿一个点放下六个全等的三角形。很明显,这一操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强化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形成相关能力。然后由学生上台用拖动鼠标操作演示三角形铺设地砖的方法,这时我悄悄按下了Ctrl键,让拖动与复制功能结合在一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我帮学生选中一片区域,让他整个拖动到另一个空白地方,这样很快就形成了一片三角形铺设的地板。但笔者认为,该学生操作的教学内容不管是借助电脑,还是一般的同桌互助操作,教师绝不能替代与包办,所以借助信息技术,能达成的效果只是减少重复操作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罢了。

综上所述,当前初中数学教师一方面应该认识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积极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应该遵循教学理念为本的原则,把工具用到刀口上,更不能反客为主而让数学课失去原来的思维品质。只要是技术的运用能切实调动学生参与,体现开放的教育模式,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我们都应该提倡;反之如果起不到这些作用,只会分散课堂注意力,弱化数学思维的形成,阻碍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那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我们应该避免。“宝马虽好,也得遵守交通规则”、“自行车虽慢,安全骑行也是一种境界”,坚持理念为本,让先进的技术退居到教学的辅助地位又不“消极怠工”,唯其如此,才能让信息技术这辆“宝马”顺利开上高速公路,真正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学研究会主办,2009.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探究性数学思维兴趣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