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育芬
【摘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制作的微课为载体,将知识传递过程与知识内化过程翻转过来,学生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切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本文以“形状补间动画”为例,介绍了微课中微视频和任务单的设计,并在微课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问题探究、变式提升、评价反馈四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翻转。
【关键词】 微课 信息技术教学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66-030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像春风拂过田野般改变了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是教师提前制作,提供给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的微型视频。通过采用微课带来的翻转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地位,教师由原来的课程内容传授者,更多的变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学生则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微课依据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间段不同可分为三种:课前预习型、课中释疑型、课后巩固型。课前预习型主要以微课作为一种前置性学习辅导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知识,在课堂上则通过师生间答疑辅导、合作探究、展示汇报等形式,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实现知识内化。
基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前预习型微课的应用可由微课设计、课前自学,课堂内化等模块构成。下面以一节具体的课为例,简述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设计
教师要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为目的,根据教学安排的需要,梳理教学内容,确定微课的教学目的与内容,收集学习资源、完成微课的教学设计。
1.微视频设计
传统教学视频基本是传统教师讲授式教学的录像重播,与之相比,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短小,是指微课视频时间短,教学主题简短、目标明确、课程资源容量小,易于网络传输、交流和应用共享;精悍,是指微课教学内容精炼、设计精细、互动精彩、适用面广、效果显著。
在学习《形状补间动画》课程时,虽然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在flash中绘制一些简单几何图形的能力,会使用外部素材,并初步理解了flash动画制作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但是要他们通过教材的文字介绍,去理解形状补间动画的概念,掌握将位图转换为矢量图的操作方法,明白位图在形状补间动画中为何要矢量化还是存在明显困难的。这时,我充分利用微课直观、互动性强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微视频,由易到难围绕逐个讲授知识点。
微课1:《形状变变变!》在这个微课中展示了一组几何图形的变形,让学生了解形状补间动画的概念,实现的是两个对象间在颜色、位置、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平滑过渡,明白首尾关键帧上内容的变化,并让学生对帧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通过结尾处关于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有什么区别的提问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
微课2:《圣诞快乐!》相比微课1中首尾关键帧上的内容都是直接绘制的图形,做形状补间动画的时候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微课2中的素材是以图形元件的形式出现,事前不做处理动画效果就无法实现。结尾处也设置了思考环节: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关键点是什么?
微课3:《悟空七十二变!》有的同学非常爱动脑筋,既然绘制好的图形能做形状补间动画,那么精美的外部图片能做形状补间动画吗?这时可以通过微课3鼓励他们动手试一试,进而发现对外部导入的图片进行“转换位图为矢量图”的操作是非常关键的。结尾处再次设置提问环节进行巩固和提升:位图和矢量图的区别?
2.任务单设计
在翻转课堂的学习中,任务单是带领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教师在发送微课时应配合学习任务单一起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自主学习。《形状变变变!》、《圣诞快乐!》以及《悟空七十二变!》三个微课是同一课时的课前微课群,因此在设计任务单时就要将微课群的所有自主学习任务都安排进去。最终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主体部分)设计如下表所示。
《形状补间动画》三节微课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主体部分)
3.微课的使用
翻转课堂若想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内化的翻转,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深层次的自主学习,并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巩固,而不是大致感知。因此,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能够实现翻转课堂的关键,而微课的合理使用,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在《形状补间动画》这一例子中,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导和任务要求去观看三节微课。在学习过程中,对照学习任务单,发现部分目标没有达成,学生可以再次观看微课,也能随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与老师交流疑难点。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后,将作品上交至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
教师要借助QQ群、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为师生完成课前知识的传授提供支持。如我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哪些内容需要课堂着重强调,哪些内容需要调整难度和重点,总结出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课堂探究环节使用。
二、在微课的基础上实现翻转课堂
微课的教学和使用有助于翻转课堂的实现,但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化环节仍然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微课教学并不等于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中心仍然是课堂教学,只是微课驱动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较之传统课堂有了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作用也由讲课转为指导。翻转课堂的实现依然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扩展功能,鼓励学生在掌握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个性化提高。仍以《形状补间动画》为例对实现翻转课堂的几个环节进行说明。
1.发现问题
此环节是为了对翻转课堂的自学阶段即微课的自学阶段进行有效的反馈,一方面通过在线平台收集汇总学生在观看微课所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另外准备一些更有目的性的问题,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找准目标。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时一般都是运用碎片时间,知识较为零散,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和整合。
在学习制作形状补间动画时,因为学生已有制作动作补间动画的经验,通过观看微课,学生比较清楚的了解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关键点在于首尾关键帧上的对象要处于分离的状态,但通过在线平台的交流可以发现,很多同学对尾关键帧上对象的处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尾关键帧中除了出现的新对象外还出现了首关键帧中的对象,直接导致补间动画制作失败。因此,我围绕这些生成性资源,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梳理出以下几个问题,并列表加以对比:
问题1: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关键点是什么?与动作补间动画的区别?
问题2:导入的图片不做矢量化,直接分离打散是否可行?
问题3:当用形状补间动画制作一些较为复杂的变形动画时,常常会使画面变得混乱,根本达不到想要的变化过程,怎么办?
2.问题探究
通过课前微课的自主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与本课相关的学习经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之前梳理出来的问题,师生间、生生间展开交流,找出疑问背后的知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对于问题1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通过对比“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分析两种动画制作的区别,提高学生对动画制作的理性认识。
对于问题2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依次呈现这样两个动画:一是导入的图片直接分离打散制作形状补间动画,二是导入的图片矢量化后制作形状补间动画。通过二者的比较学生会清楚的发现,直接分离的图片虽然也能成功制作形状补间动画,但图片背景去除有难度,最终导致呈现效果不佳。而用图片矢量化的操作可以轻松的去除背景,从而获得较好的动画效果。
通过亲身探究而获得的知识是学生主动构建起来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不同变化形式的练习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一般来说,从简单到复杂的呈现顺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问题3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学生自学提供的相关学习资料,修改《看我七十二变》作业,通过在“起始形状”和“结束形状”中添加相对应的“形状提示点”,使得flash在计算变形过渡时依一定的规则进行,从而获得最佳变形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并适时引导、分析与总结。
通过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探究,一方面展示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学生在多方面的意见与思维碰撞中,实现了从开始的一知半解到最终的正确认识。
3.变式提升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运用。为了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在通过微课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关注与理解后,还需要通过课堂上适当的变式练习,从与学习情境相似的问题情境,逐渐演变为学习情境完全不同的多种新情境,以便让学生熟知规则适用的各种不同条件,从而将知识完全掌握内化。本课使用了以下变式练习:
课堂作品:《圣诞快乐》
制作建议:1.构思独特,画面比例合理,新颖美观。
2.符合贺卡主题,动画效果流畅。
在进行作品制作过程中,教师要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正问题,巡视作品完成情况,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让基础问题通过自主解决的方式破解,使得教师能够在课堂里帮助更多需要真正帮助的同学,提高课堂反馈效率和覆盖面。而对学生制作作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集中讲解或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如果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知识,则可以在课后再次利用微课,按照自己所需复习巩固。
4.评价反馈
翻转课堂的评价应该是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中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内容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完成练习情况,提出问题情况,课堂独立探究情况以及小组协作探究积极性等。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成果展示。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小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组成。最后教师进行评价结果的统计,并通过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馈,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进行加强和补救,以及在设计今后的课要进行不足之处的改进。
反馈评价表
三、课后巩固阶段
课后阶段设置任务一方面是检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内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提升提供平台,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更上一层楼。学生经过课堂教学阶段后,知识掌握情况已经达到课程要求,但此时学生的知识还是片状的,并没有形成综合能力。要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就不能将眼光只局限于课堂有限时间的教学环节来获得这种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利用课堂外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知识点间的有效链接和发散,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本能反应。
实践证明,翻转课堂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发挥了微课的独特作用,凸显了信息技术本质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知识内化过程。根据其具体的实施流程,我们也不难发现,“优质的微课”、“良好的课堂组织形式”、“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关键,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拓、不断地去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黄瑛.微课网络时代的一种建构主义新型教学手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钟显添.“微课”小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
[3]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8(7):37-40.
[4]王国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3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