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化教育训练视阈下军校教员能力素质的转型与重塑

2016-02-26 03:54郭树升
新疆社科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军校教员军事

郭树升 梅 林

实战化教育训练视阈下军校教员能力素质的转型与重塑

郭树升 梅 林

军队院校实战化教育训练概念的提出,符合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要求,反映了军事教育训练的根本属性,正是在“通向未来之路”上对新型军事人才观、教育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更新的结果。对实战化教育训练的关注和对军校人才培养所寄予的希望,使人们对军校教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军校教员应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及融会贯通的能力;应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应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格感召力。

实战化教育训练 军队院校 教员能力素质

实战化教育训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争形态的变化,其特点规律和原则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换言之,战争在发展,贴近实战的教育训练永无止境。历史经验一再告诫人们,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只有训练更好地贴近真实的战场,才有可能赢得未来的战争。这就要求今天的教育训练必须注重研究预测明天的战争,要始终瞄准未来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然而,“未来不是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未来之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来的。走出这些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这些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①被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奉为座右铭的这段话,十分形象地阐明了一种新的未来观:人类社会的未来并非是一个既有的、静止的、等待人们去发现的存在,而是一个有待创造,并随着创造、探索进程而有所改变的“目的地”。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未来战争同样需要人们在今天的军事教育训练中去“创造和探索”,才有可能达到“作战成为教育训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这样的境界。这样说来,人们对于军事教育训练发展的构想,其中包括对未来军事人才观的认识,也须在“通向未来之路”上不断深化,不断更新。所以,军校实战化教育训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才,应该依据未来战争的发展和军队面临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现代战争的样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机械化已经悄然迈向了信息化,信息化战争最终将取代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肩负着为战争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使命的军队院校,要从“重复过去”转向“探索未来”,首先要在教育目标上实现由培养打赢机械化战争的军事人才观转到培养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观上来,才能为迎接未来战争的挑战准备好能打胜仗的军事人才。为了建立这样一种面向未来战争的全新的军事教育,我们需要有面向未来战争的全新的教员队伍,他们应当对军队建设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必须敢于更新自己以更好地把握军事教育的未来。

一、实战化教育训练视阀下军校教员队伍能力素质的矛盾和问题

“教之本在师”,教员能力素质是军校实战化教育训练改革的关键。随着战争基本形态的转变和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有些军校教员队伍能力素质难以适应能打胜仗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需求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

(一)从教学理念来看

有些军校教员的教育教学活动聚焦战斗力标准,为战、谋战、教战的观念树得不牢。有的存在与战争和部队实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没有真正围绕部队需求、战场需要开展教学、培养人才;有的重视育人,但忽视谋战,往往是一般性理论问题研究较多而作战问题研究较少,导致教学经常与作战训练贴得不紧;有的对服务战斗力提升的责任定位不准,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实战,教战的理念在教学全过程没有得到真正贯彻,使“教战一体、训战一体”成为了一句空话。

(二)从专业素质来看

有些军校教员的知识更新和迁移能力不强,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来充实自己的动力不足,教学科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于实践需求的现象。实战化教育训练专业知识较少、信息技术素质不高、联合作战缺乏训练经验等问题比较普遍,特别是跟踪掌握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不够,对现代战争特点规律知之不深,对作战理论及战法、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军事人才必备能力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训练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不能真正体现现代战争本质要求的问题更为突出。

(三)从教学能力来看

由于课堂教学是军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是教员教学能力的直接反映。当前有些军校教员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课堂设计不合理或流于形式;教学针对性不强,不同层次教学对象区分不明显;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互动或只是低层次互动,学员较为被动;教学手段运用不够贴切、不注重效果等等。其中,青年教员指挥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弱的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五强五弱”,即阐释理论能力强、紧贴实战能力弱;整合能力强、创新能力弱;接受信息能力强、知识转化能力弱;按纲施教能力强、按需施教能力弱;单打独斗能力强、团队合作能力弱。这些问题和矛盾,已成为军队院校实战化教育训练共同面临的发展性难题。

(四)从师德师风来看

军校实战化教育训练的特殊性,要求教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强军信念、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率先垂范的良好形象,才能感染学员、熏陶学员,有利于培养学员姓军为战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学习品德,有利于学员使命意识、奉献精神、纪律观念和战斗作风的塑造。然而,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军校教员在师德师风、学术精神和学术道德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重科研轻教学,过多地关注各种评审、奖励和荣誉,表现出急功近利、浮躁飘浮的心态,不愿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教学;有的育人意识淡化,在事业上过于看重自己的发展和个人目标的实现,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一切为了学员的奉献精神有所退化;也有的在学术研究中片面追求数量,脱离实际、粗制滥造;还有的甚至违背基本的学术道德,或抄袭剽窃,或不实署名等等。爱岗精教、甘为人梯、严谨治学等良好师德教风倒退的个别现象,虽然反映的是少数教员献身军事教育事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明显弱化的问题,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质量、军校乃至军队精神文化传承的影响却是深远甚至是致命的,不能不令人担忧。

二、实战化教育训练视阈下军校教员队伍能力素质的转型与重塑

军队院校实战化教育训练概念的提出,符合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要求,反映了军事教育训练的根本属性,正是在“通向未来之路”上对新型军事人才观、教育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更新的结果。其本质是紧贴实战、瞄准战场,按实战要求开展教育训练,按教育训练去实战,使教育训练与实战达到一体化。对实战化教育训练的关注和对军校人才培养所寄予的希望,使人们对军校教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有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实战化教学理念、部队经验阅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到必须掌握的信息化战争理论、网络信息技术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设想。笔者认为,基于实战化教育训练对军校教员能力素质的转型与重塑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 军校教员应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军事领域历来是最需要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领域,创新是未来战争制胜的灵魂。世界上没有作战样式完全相同的两场战争,每一次战争都是一场新的较量,是军事人才创新能力的对抗。军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制胜的关键要素之一。这预示着,肩负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特殊使命的院校教育,将面临无穷的挑战。因此,一些研究者主张将军事教育视为“创新教育”“应变教育”。以“创新”和“应变”为特征的现代教育,将明显区别于以“复制”和“维持”为特征的传统教育。这就要求军校教员自身也对创新、变革充满热情,能够在貌似混沌无序的世界新军事变革中把握方向,选择道路,把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灵活性等等恰当地结合起来。很难想象,一批缺乏创新能力、墨守成规、恐惧变革的人能够培养出生机勃勃的、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超凡创新能力的军事人才来。另一方面,军事教育自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而任何有意义的变革,都有赖于教员的积极参与,有赖于教员创新能力的发挥。琼·托马斯曾说过一句名言:“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②当我们探求面向未来的军事教育时,应该记住这一至理名言。

(二) 军校教员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及融会贯通的能力

术有专攻,业有专精。精深的专业知识是现代教员合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有效履行教员职责的基本条件。③但是,实战化教育训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却告诉我们:“那种以为精通某些知识就足以将它们传授给他人的说法已经过时,那种不把个人全面教育而是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作为目的的内容教育学已经被超越。当然,对科目的精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但仅有一个条件是不够的。独专一门已经不行了。”④要有效驾驭实战化教学,还应该知晓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前沿知识,拥有与培养打仗能力和素质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与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紧密联系的高技术知识以及实践方面的知识等等,只有自身首先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才能在实战化教育训练中有所作为。然而,还必须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通晓一切知识或掌握这种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⑤,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⑥则更难以出现了,“一个人只能希望成为精通有限领域学问的人”⑦。承认这一现实,并不是为了给满足于“独专一门”寻找理由,而是想说明,要帮助院校培养的军事人才拥有从总体上、本质上去把握世界、认识未来战争的能力,拘泥于支离破碎的一孔之见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跨学科的“融汇”,才有可能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员不仅在一个或几个领域拥有专业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将这些知识融汇于知识总体的能力。当然,也不能苛求他们去追求尽知一切、通晓一切,但是,“他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必须精通的知识,何处去获得,以及如何用知识去帮助他人。”⑧同时,面对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教员理应懂得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具备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

(三)军校教员应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员学会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从宏观角度看,通过实战化教育训练,为军队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善于思维、懂得思考的军事人才;从微观角度看,有利于发展学员个体的思维品质和水平,对其内在潜力的挖掘、创造活力的释放、人格的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所以有学者认为,现代军校教学就是让学员学会思维、懂得思考的教学。并提出,要“把学员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视为教学肩负的最终使命。”⑨要求面向未来战争的学员应当具有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军校教员自身的独立思考精神和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其必须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善于质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使用理性去考虑问题,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际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仅就教学而言,教员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深度往往决定了教学的水平。把教科书上的内容都倒背如流的教员不是好教员,只有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提炼,使自己的学术之“井”比学员打得深,才能够发挥教员的启蒙作用,把真正精华的东西在教学中传授给学员。当然,强调独立思考而不随声附和,绝不意味着落落寡合、独行其是。恰恰相反,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是作战双方官兵素质、信息技术、装备性能、作战理念和战斗精神等因素的综合对抗,它注重“系统集成”,追求“综合效应”,更需要“联万心而作一心”。对于军校教员来说,把独立思考的精神同开放、合作的态度结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一方面,军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教员都无法单独完成,而是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群体的合作、相互信任、交流协作,才能有效达成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教员群体的持续合作,实现心灵的碰撞、思维的交流、智慧的共享,也有助于促进教员专业的不断发展。尤其重要的是,“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的交流,即教师与学生的直接相互作用,已被证明在教育上是最有效的。”⑩军事教育实践也已经证明,无论课内课外,教员的互动能力,教员与学员经常性的沟通,对于提高学员学习训练的动机和效果,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交流与互动,不仅能使教员的学问造诣和人格魅力对学员起到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且使蕴藏在学员身上的潜在的才能和创造性品质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引导和开发,学员融合于团队的精神、真诚合作的品格才可能初步养成。

(四)军校教员应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格感召力

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与“善”的追求。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行为,我们要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从人类发展的文明史来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是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的。军校培养的未来军事人才,应该是既有严谨认真的军事和科学素养,又有健康崇高的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然而,由于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快速发展和战争基本形态加速向信息化的演变,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科学的力量和信息技术的功用。军校教员更加追求在某一学科专业领域拥有真才实学,注重保持自己对军事和科技进展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但是人文精神、人格力量与军事科技一样,在未来战争和军事教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军校教员来说,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即是说,对真善美的追求显得尤其重要。军校教员不仅以一位军事专家或科学家的身份出现在讲坛之上,他同时更应是一位“军魂的塑造者”。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使军校教员更为有效地向学员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有助于教员形成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从而吸引学员在追求真的同时崇尚善、欣赏美,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员的人格不是一般的人格,它不仅是教员“做人”的根本,也是影响学员成长的重要教育力量。这就要求教员将人文情怀上升到人格的高度,使之成为自己一贯的、稳定的内在素质。因为,“人格需要人格的濡化,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教育即育人,其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使文化积淀成精神和人格。而健全人格的塑造则是育人的核心,人格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蔡元培先生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冠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所以,军校教育就在于提升教育对象的精神素质,增长生命智慧,追求真善美。作为军校教员,作为影响和教育未来军事人才的人,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军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进行不断地追问,这是有效释放其人格力量、完善其教育素质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者指出,理想的教师人格特征应该是“能体认教师角色的神圣性;能坚持教育使人向善的乐观信念;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不为物诱的牺牲精神,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恒心的教不厌诲不倦的教师性格。”作为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教师的人文品格一旦形成,其人格特质便自然融入教育活动中,成为规范化的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军校教员在军事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勇于追问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准备的需要,是否符合军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要勇于追问自己的教育素质是否满足军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是否与军队院校教育的价值观相一致;要勇于追问自己的教育追求是否与时俱进,能够有效引领自己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认知图式、激发教育创新的欲望和热情;要勇于追问自己到底能够从学员那里得到什么,是否能够发现学员身上蕴藏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自己的影响等等。从而在追问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不断地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强大自己的人格力量。

注释:

①⑩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6页,第33页。

②④S·拉塞克、G·维迪努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7页,第269页。

③董会瑜主编,《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理论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479页。

⑤⑦[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7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45页。

⑧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83页。

⑨朱如珂等著,《现代军校教学新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年,第31~32页。

〔责任编辑:贺朝霞〕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课题“军队院校实战化教育训练问题研究”(PLA112110)的阶段性成果。

郭树升,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教授;梅林,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教研部讲师。

E251.3;G645.1

A

1671-4741(2016)06-0097-05

猜你喜欢
军校教员军事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校长问题
晚安,教员先生
军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