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罗克
(西安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048)
浅析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张罗克
(西安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048)
摘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的因素,提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旨在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促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意识;培养途径;体育锻炼
1前言
终身体育意识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校体育教育以学生走向社会后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体育锻炼能力,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大学生虽然接受过了小学、中学累计十几年的体育教育,但对体育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多数学生没有把体育锻炼当成日常生活里的一部分活动,大学体育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机会,在每周两个学时的体育课堂上使学生形成终身都有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显然是有难度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需要多种途径,在原有体育教学基础上应融入社会体育教育内容,使学生真正领会“生命在于运动”,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体育活动应该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生活内容之一。
2大学体育对学生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自主学习重视不够
大学体育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体育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还没有摆脱一味追求文化课分数为主的学习理念,最大限度地荒废对身体机能养护,根本谈不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课堂教学课时有限,所传授的技能学生能不能接受,接受的程度如何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很难形成。
2.2重视技能教学,忽视体育学习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
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普遍以专项课为主,教师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学会动作作为学期体育课考核的硬性任务,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很少,学生课外自我锻炼、锻炼的方法、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重视。
2.3体育教学只重视眼前,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
大学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培养无法顾及学生毕业后几十年能否坚持体育锻炼,终身体育要考虑从事体育运动的持久性,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容易接受、易于坚持、行之有效的运动项目,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它的年龄局限性,比如球类项目中的足球,篮球,事实上四十岁以上的人很少有人参加足球运动,五十岁以上的人从事篮球运动的人也较少。在一定的年龄选择相适应的运动项目,才能坚持终身锻炼。
3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途径
3.1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前沿阵地
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最后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小学、中学期间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体育运动,但多数人是以游戏、娱乐的心理参与运动,能够长期坚持从事一项运动的学生很少,所以上大学以后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热爱体育,感悟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并且能获得好的锻炼效果,为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提供动力。
3.2校园体育活动是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以及其它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有深刻的影响。在校园举办体育文化节,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让“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使学生具有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追求全面协调统一发展的强烈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
3.3网络传媒是学生关注的信息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一种途径
学生课余时间都喜欢上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体育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措施。比如在上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浏览太极拳的视频,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学生通过上网以后会发现太极拳有许多种拳法,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将来在太极拳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学会了二十四式,有可能再去学四十二式、八十五式等等。另外老师可以建立一个手机微信群,经常在群里发一些体育锻炼方面的文章,或解答一些学生在锻炼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交流、接受教育方的式,从而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4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鼓励学生参加校园里的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可以吸引各个项目的爱好者参与到活动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体育社团可以促进学生互相鼓励,互相交流,自觉学习,坚持锻炼,为学生提供长期锻炼的机会。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上举办的体育类培训班、健身俱乐部以及社会上举办的长跑比赛,马拉松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等,这些活动都能激发学生提高体育技能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户外运动,比如爬山、骑自行车、越野跑,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4结论与建议
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以点带面争取达到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能经常从事娱乐体育、健身体育、传统体育和家庭体育之目的,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体育锻炼能力,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养成锻炼的习惯,以实现体育终身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教师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学内容:教师要起表率作用,教师自己能否长期坚持锻炼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教师如果有一身令人羡慕的健美的体型,饱满的精神面貌,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扩展,延伸,比如篮球教学就可以介绍一下美国的NBA,武术教学可以讲一讲少林寺,以及李小龙和他的武打片,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该项目的学习兴趣。
4.2利用多种渠道让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在学校举办体育知识讲座,聘请体育专家教授来讲一些体育与健康方面的课程,组织学生观看各种比赛,比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学生通过讲座和观看比赛可以获得更多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另外还可以利用电脑网络、手机微信、来让学生更方便更直接地学习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4.3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体育深入人心:校园体育文化就是要营造良好的体育舆论氛围,要使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当中,在学校举办体育知识竞赛、体育知识讲座等活动来强化和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达标争优,强健体魄”、“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总之,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只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有责任利用各种渠道引导学生重视体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具有立志坚持一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心里倾向,高校应通过教学改革使更多的大学生懂得体育对人一生的重要性,自觉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参与体育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形成长期地可持续发展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体育意识伴随着未来丰富多彩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9.98-99.
[3]张健,陆杰.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体育科学研究,,2003(2).
[4]张平.体育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2(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6-0278-02
作者简介:张罗克(1963-),男,山西运城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