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诵读经典之我见

2016-02-25 14:36刘幸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生

刘幸

【摘 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学经典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经典作为传承文化、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支持。文章从小学生经典诵读的语言要求、经典诵读能力指导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打下诵读基础,让他们在经典诵读中找到美感、找到兴趣、找到向上的力量才是要旨。

【关键词】学生;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3-0019-03

一、保证诵读语言的准确性

1. 语言规范,表达准确

诵读,有研究者认为是背诵和朗读,也有研究者认为是高声朗读,反复吟诵。许慎《说文解字》中“诵,讽也。”段玉裁注释“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在现代汉语中,“诵”是指用抑扬顿挫的腔调念。可见“诵读”并非简单地背诵和朗读,而是具有规范性和艺术性的,需要掌握声律、气韵的用法,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把经典作品的书面文字转换为生动、感人的有声语言,感染他人。

首先,保证诵读语音的准确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学段学生都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许多学生在发音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如前后鼻音不分,“ang”读成“an”,平卷舌不分,把“zhi”读成“zi”,还有边鼻音不分,把“n”读成“l”等。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他们的不规范发音。

其次,强调诵读语用的准确性。在进行经典诵读时,要遵循普通话规范,处理好语流音变、词语轻重以及儿化等用法。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诵读时要注意“啊”的语流音变,“啊”在“静”“清”后要读成“nga”,在“绿”后要读成“ya”。在古诗文诵读时,由于古诗文的字、音、意与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还包含了许多通假字、异读字、多音字等用法,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帮助学生养成准确、规范的诵读习惯。

2. 发声清晰,悦耳动听

诵读者的声音要有清晰悦耳的美感、掷地有声的力度、余音绕梁的韵味,给听众以美感。虽然每个人的嗓音是先天的,但后天也有可塑性。诵读是一种技能,可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模仿达到更高的水平。教师指导学生用气方法、发声方式等方面的语言技巧,不仅可以弥补学生先天嗓音的不足,还可以让他们从小了解并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首先,掌握呼吸技巧。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者,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可见诵读者的气息长短、平稳情况会影响诵读的声音效果。常见的呼吸方式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其中,胸式呼吸气息量少,声音较尖。腹式呼吸气息充足,声音稍微深沉。让学生结合两种呼吸方式,既可以保证气息的充足,又可以保证发声时音色的沉稳或响亮。此外,教师还可以传授学生偷气、换气、抽气、叹气等技巧,诵读长篇作品时保证气息流畅、饱满。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较差,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训练。例如,在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时,先让学生将腹部气息吸满,再说绕口令,比一比谁的发音清楚、气息平稳、遍数更多。

其次,掌握共鸣技巧。诵读者发声的共鸣位置会影响其声音的大小及音色。如果诵读时仅仅靠声带振动发声,声音会显得单调,而且长时间诵读还会损坏声带。因此,诵读时可让学生练习口腔、鼻腔、胸腔,三腔共

振,既保护了学生的声带,又可以使诵读音色丰富,富有磁性。同样,进行共鸣训练时,最好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例如,让学生进行鼻腔共鸣训练时,就可以让他们进行哼歌,此时要求其感觉声带的放松和鼻腔的振动。在练习胸腔共振时,可以让学生发“啊”声,看谁的声音又稳,又深沉,从而感受胸腔的振动。

二、突出诵读表达的情感性与生动性

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许多学生反映诵读内容与其生活环境相隔甚远,无法理解诵读内容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诵读前应先做背景介绍,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作品,以增强学生对经典思想情感的把握。

首先,重视文与史的联系。西南联大著名教授罗庸在《鸭池十讲》中提到:“一段国史,假令有一段好的文章陪衬着,便异常感人;一篇国文,如能与其有关的史实相参证,便越加亲切。”可见,让学生了解诵读内容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更好地把握诵读情感。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选择播放视频或者讲故事等方式,以《卜算子·咏梅》为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是如何主张坚决抗金,又是如何被皇帝大臣打压的历史故事。了解作词缘由后,学生可以更好地读出梅花傲骨和无人欣赏的悲哀。

其次,抓住作者的情感基调。孟子曾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不同作者的作品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即使是描绘同一事物。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给人一种勇敢无畏和坚韧不拔的感觉,特别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体现出了梅花对未来命运的信心。毛泽东在写这首词时,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还面临美国反华、苏联撤援的困难。同样是面对困难,陆游描绘的梅花虽有傲骨却无奈,但作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赞颂的梅花却透露着王者之气,可见了解作者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基调是必不可少的。

2. 明情确义,生动演绎

首先,理清诵读内容的思绪。小学生虽不用对诵读内容逐字理解,但其头脑中要对诵读的语言文字形成相应的形象,了解诵读内容的主次、情感及来龙去脉,只有这样,诵读才不会流于形式,经典作品的思想才能沁入学生的心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形式,来确定学生是否了解诵读内容。小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联系实际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情感。例如,在诵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位不第举人的悲苦情绪和学生考试失利的感受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心情。endprint

其次,强调声情并茂地演绎。学生需要明白诵读绝不是单一语调、有口无心地读,也绝对不是照字出声、无推敲处理地读。诵读要求以声传情,以声传意,诵读者要让听众从诵读的词句之中得到逻辑感受与形象感受,让听众仿佛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作品中描述的客观事物。又如,在诵读《观潮》这篇文章的时候,诵读者需要考虑如何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视觉感受,山崩地裂的听觉感受,人山人海的空间感受通过语言传递给听众,要考虑如何把人们从观潮前、观潮以及观潮后的不同情绪表现出来。此外,还需培养小学生的诵读技巧、联想力和想象力,内心的想象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感染力,使之仿佛置身于作品之中。

三、注重诵读指导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1.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诵读是具有个性的艺术展示活动,每位诵读者的诵读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教师应该重视发扬诵读的独特性,应帮助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特点,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在诵读中,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重视个别指导。诵读是一项技能,又具有独创性。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诵读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也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内容的强化训练。针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但情感发展迅速的特点,教师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对诵读效果进行合理归因,以增强其学习经典诵读的自信心。

其次,鼓励个性表达。诵读融入了诵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感情,它其实是对原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诵读不能保证完全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却可以表达出诵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若诵读者的感受可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引发听众的思考,这样的诵读才更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动心、动脑,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并表现出来,即便是同一作品,也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诵读形式表达,如配乐形式、独诵形式、对诵形式、合诵形式等,从而提升诵读效果。

2. 启发思考,激发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更要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把握作品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学会如何进入作品、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学会通过诵读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听众,他们才不会一味地依赖教师。

首先,启发思考和想象。小学生对作品分析、感受能力还比较弱,不能一下子把握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需要教师的引导,但这种引导并不是直接告知学生应如何改正,而是基于学生理解的前提下,给他们设疑并一步步启发,使之自己找到答案。如在诵读孟郊的《游子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缝纫时的言谈举止,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是如何感受到母爱的,帮他们把握母子之间真挚又质朴的情感。

其次,激发诵读兴趣。关于增强小学生诵读兴趣的研究相对较多。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许多学者认为,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故事讲解、情境表演、切磋共进等,这都是见仁见智的。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从经典诵读中找到成就感、找到快乐,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诵读兴趣。

经典诵读是一门艺术,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指导作用,小学生才会更快、更清晰地把握诵读的精髓。诵读作为传承文化、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值得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索。相信通过教育者们共同的学习研究、调整改进,经典诵读会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易梅.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8-12.

[3] 李秀然.诵读艺术技巧与训练[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38.

[4] 赵志伟.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5] 柳世清.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J].课堂前言,2012,(2).

(编辑:朱泽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