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016-02-25 17:38冉坚强金军
西部皮革 2016年2期
关键词: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传统文化

冉坚强,金军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冉坚强,金军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指导的基础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先进理论共同指导,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内容进行阐述,以倡导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研究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通过不断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以人为本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内容博大精深,既包括天文地理,更涵盖人文历史。她是对天地运行规律的客观描述,道德规范是天地运行规律在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反映(《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最高境界为天人合一。也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关于人、人类社会更好地生存繁衍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是道家、儒家、释家,主要内容体现在其经典著作中。

1核心内容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12个字传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改动过一个字,充分说明她是真理,是我们人类社会每一个成员应该知道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孝悌忠信是人的根本,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仁爱和平是人类大义。“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如何才能认知这个真理?其根本方法就是道德教育。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就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道是规律、真理、秩序、法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德就是随顺自然的规则,遵守自然的秩序。道德就是通达天、地、人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并遵守秩序、遵循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道不是制度学说,而是自然的关系法则。道德也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则生智慧,身有所得则健康长寿。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绝不是人为的框架,而是随顺自然的产物。我们不能不佩服古圣先贤随顺自然的大智慧;我们不能不感恩留下并传承这悠久传统文化的中华祖先。

2为天地立心—认识天地规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这是《千字文》中的一段话,揭示了天地一般的运行规律(自然规律)。“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三字经》是过去的启蒙教材,也是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此五行,本乎数”,此数是什么?“盖天地既奠,神形全具,有其气者有其数,有其数者有其象。河图之出,以象之显也。其象所示,乃数也(《周易六十四卦浅解》汪忠长著)”。此数为河图之数,气化之数。“数之所在,乃气化也,气有阴阳,名曰两仪…两仪化合,遂分为水、火、木、金、土…此即‘二五媾精,万有始生’是天地万物生生之本(来源同上)”。易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书实为易之本源。“易,人更三圣,事历三古”。为中华文明之始祖(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秉其天纵之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一画开天,始作八卦,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易.系辞传》曰:“生生之谓易。”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说明了天地生化万物,它的本能就是“生生”,就是“变化”。《道藏》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是取象于日月往来、寒暑更迭的作用,以阐明阴阳更迭、盈虚消息的道理。根据东西方学说的论证,咸认宇宙的创始,源于气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就是宇宙之源。天道、地道的演化,直接间接、有形无形都影响着人道的精神、思想、修养、学问、事业、家庭、婚姻、寿夭、得失、成败,错综复杂,变幻莫测。所有的一切事物,虽然在千变万化之中,然而有其不变的法则,以支持其变。故易之为易,除变易外,尚有不易之易,及简易之易。变易是现象,不易是法则。考其内涵,不外乎象、数、理三者。物生必有象,象从数出,象繁数滋,揆之于理,穷理推数。

3为生民立命——趋吉避凶,人伦大道

3.1随顺规律,为善为吉

古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一物一阴阳,一物亦太极”。《道德经》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充分揭示了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是宇宙的真理。因此,只有认识规律,顺守法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因此引申出善恶的标准:凡是遵守天性天道、人性人道、真理规律的就是善的;凡是违背天性天道、人性人道、真理规律的就是恶的。善恶有报应,命运可改变。《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说:“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汝信得及否?”后了凡力行善事,果然改变了命运。其实,语言、行为、想法,通通都是能量。由牛顿的力学定律我们知道,凡是能量发出,必然受到反作用力,我们中国人叫做“报应”。量变质变规律告诉我们,一定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我们中国人叫做“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常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命由心造,福自我求。其原理就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我们和这个世界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宇宙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这就是说,你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世界,别人、世界就怎样对待你。人以善感,天以福报;人以恶感,天以灾应。《道德经》说:“不知常,妄作,凶。”《太上感应篇》说:“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必吉庆,转祸为福”。古人讲,“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些都是教导我们,认识规律,多作善事(随顺自然),趋吉避凶。

3.2人伦大道,自然规律

人,作为天地中的一员,是大自然的产物,与自然是一体的。但是,人有思维,人口众多,相互联系紧密,创造力、破坏力都大。如何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伦大道。人生一世,天然具备五种身分、五种关系:“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五常”:仁、义、礼、智、信。要做到“五常”,就必须修身。人生在世两条命—身命、慧命,《弟子规》就是身命、慧命的根本,要百分之百地落实到生活中去,才能做到“五常”。儒家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前四条都是为最后一条“笃行”作准备的。《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中庸》里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孝经》中说:“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为人的天然本性,无条件亲爱对方,父母的爱叫慈爱,子女的爱叫孝顺,这就是天性。《孝经》里说:“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又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是人的天性。为什么要孝呢?《孝经》中说:“满而不溢,长守富贵。”怎样才能满而不溢呢?就是要回报,就是要感恩,只知索取,违背天道,就会很快灭亡。一个人在家不孝顺,而在外面敬爱他人,是违背常理的。

《左传》中说:“人弃常,则妖兴。”所以,古人很看重一个人的孝,对父母的孝,引申在各种人际关系里,在天下则为对苍生的仁,在小团体则为对领导的义,在社会则为对朋友的信,在兄弟则为兄友弟恭,在夫妻则为夫为妻的榜样。“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这些至理名言,既适用于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小到一个团体(单位)、一县、一省,大到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治理。因为她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是科学的。

4结论

当前,世界各国进一步开放,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各种思想相互冲击,必将产生新的更加文明的新文化。但是,要兼收并蓄,要创造新的更加文明的新文化,就必须先学好自己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否则,不但学不了别人的优秀文化,还有可能丢失自己。我们必须先保住自己的根才有能力吸纳外来的东西,然后才可能创造新的更加优秀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英华,著.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国炎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朱耀廷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张应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7]隋淑芬,著.中国古代思想教育史. 红旗出版社, 2005

[8]赵洪恩,李宝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人民出版社, 2003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214-02

作者简介:冉坚强(1989—),男,土家,贵州贵阳,硕士,贵州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传统文化
准确把握“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实施意见的核心内容
发展文化经济之我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寻找教学的交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