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观察入手,帮学生树立观察的意识。观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抓住学生观察的心理特点,摸索出了一条通往观察的捷径之路。
一、明确目标
当前的写作教学往往把作文当做作业来看待,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写作并不只是知识和能力提高的一项“作业”,而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一目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对于观察亦是如此。
二、学会观察
观察作为积累素材和发展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无疑应受到重视。但是学生所能观察的方法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方法。
(一)情境中学会观察
笔者认为,学生在观察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察情感不深厚。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把学生对观察的情感从内心深处提炼出来,使之能应用在习作中。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作文情境,给学生观察一个个精彩的镜头的机会。
(二)提高观察的长效性
观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靠一时的“心血来潮”搪塞了事。巴甫洛夫曾说过:“观察,观察,再观察。”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只有在不断的观察中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如在以“走进大自然”主题的习作练习中,要求学生在观察动物、植物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发现、活动经过或心得写下来。如果让学生单单观察一两次,试想这样的效果肯定是不行的。
为了能使学生能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先在习作前布置任务进行综合性学习,利用课余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到大自然。并提出文中的要求:能有什么发现?根据这两个要求学生有目的性开展活动。当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时,学生的观察激情渐渐降低,这时笔者在课堂及时反馈学生所搜集到得资料,明确下一阶段的努力的方向。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一位指路人,引导学生在长时间的观察中要有任务在身。
观察的长效性,离不开学生的持之以恒,更需要的是教师通力合作,把学生送到胜利的彼岸。
三、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推动观察活动的一种最有效、最实际的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把观察中的“兴趣”发挥到最大化呢?笔者认为还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主动的氛围中进行观察,这样的关键条件就是观察兴趣的培养。
(一)认识观察的重要性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对学生来说,在观察中只是随便完成老师的任务,认为这是无关大碍的事情。要是有这种想法,在写作过程中也只不过是把头脑中早已存在的表象写出来,那么可想而知内容就是“干巴巴”的。老师看见了“头疼”,学生在久而久之的习作中也就失去了信心。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古今中外的一些名家的实例来激励学认真、仔细观察的重要性。如明朝的李时珍,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为了成功刻画人物,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完成了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蒙娜丽莎》;当代“童话大王”郑渊洁对于儿童天性的观察写出了影响一代人的童话故事……由此可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就能积累许多有用的素材,加以认真思考,作文就如涓涓细流般流入出来。
(二)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学生观察兴趣的降低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没能充分加以重视,那么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之下逐渐消失。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
中队活动是一个很有效的载体,可以开展实际有效的活动。在一次中队活动中进行《文明礼让》的演讲和表演,课前让学生做好各种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把生活中各种事件对其表演。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是一件比较新鲜的事,因此观察兴趣也就特别浓厚。而在这个过程中经过自己的亲力亲为,充分感受到文明的重要性,并通过课后的习作——《从文明出发》,用集体的活动观察。这样的作文顿时鲜明生动起来了!
四、行到知的迁移
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师如何把观察的兴趣像利剑般使用在作文的“战场”上是教学的核心因素。俗话常说:篮球打得好,是在球场上练出来的;跑步跑得快,是靠双腿的运动练成的;赛车手的车技,是在车上成就的。所以说,学生的作文就是靠双手来提高的。
(一)确定要求,指导思路
作文中的观察力还有一个“孪生兄弟”——构思。只有“兄弟齐心,双剑合并”,才会产生巨大的威力,使得学生作文再上一层楼。
笔者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尝试着把它们的潜能发挥出来。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的主题“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把成长过程中对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在习作里向对方说一说。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基本是千篇一律,没有了属于学生的那份灵动之感。反思之后才发现自身的教学过程太呆板,没有扩散学生的思维。
首先让学生明白说心里话的对象除了书本上所写的这几个外,还有谁呢?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就一下子扩散了,其实还有很多的对象可以诉说。让学生要知道“心里话”可以表达哪些内容?那么就必需对课文中的提示进行梳理:有表示尊敬的、劝说的、感谢的。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要学会看着文本思考,对作文的范围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不能拘泥于文本之中,要把范围扩大到课堂之外。这样一来“千篇一律”式的作文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阅读教学的转化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共同体,需要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把阅读教学的知识转化到作文中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应使学生有联系的机会,为学生搭好一座“桥”,使之能顺利抵达彼岸。
良好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点睛之笔,通过一系列观察能力的培养,相信学生心理会树立观察的理念,并伴随作文一路前进。使学生的作文绽放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