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进军(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
北派舞狮及其传承发展
文/张进军(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
舞狮俗称“狮子舞”或“耍狮子”。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表演艺术,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舞狮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狮和北狮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南狮以广东佛山一带流传的醒狮为先,以五彩缤纷的布料为体,表演较为写意。北狮以河北徐水、沧州舞狮为典型代表,徐水舞狮素有“北狮之宗”的赞誉,装扮则以毛麻料为身,表演较为写实。
北派舞的狮子是仿照历代石狮的形态,在色彩、造型、装饰等方面利用夸张的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古雅圆大的狮头,宽阔隆起的前额,黑亮有神的眼睛,前伸而凸起的鼻子,张闭有度的大嘴,稍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顶上用绸扎成的彩球,更显得狮子威武雄壮、憨态可掬。狮脖子上挂着的一圈响铃,随着狮子摇头晃脑的动作而叮当作响,煞是惹人喜爱。
北派舞狮分双人与单人两种扮演形式。两人合扮一头狮子时有文狮(雌狮)、武狮(雄狮)之分。文狮重在表演情节,刻画神态,动作细腻诙谐,主要表现狮子温柔的性格、恬静的神态和活泼好动、喜欢嬉戏的一面 ,如觅食时的探寻、受惊后的恐惧、期待中的顾盼、亲昵时的相吻等。武狮重在运用技巧,表现狮子的威武,并常与武术、杂技动作相糅合,依靠器械道具表演一系列的高难动作,如腾上、翻下、托举、转变及甩、卧、跳、窜、扑等。单人扮演的小狮子称为少狮,狮皮与四肢是连在一起的整体服装。表演中引逗狮子的角色称为狮童或引狮郎, 着传统武士装束,手持绣球引狮起舞。舞狮以打击乐配乐,但动作一般不受音乐节奏限制,音乐只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北派舞狮是一项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民俗表演艺术,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表演中演员惟妙惟肖的模仿动作,塑造兽狮的看、站、走、跑、滚、睡、抖毛、调头等一系列灵巧动作,表现狮子兽中之王暴躁、凶猛、嬉戏、亲昵的性格,神态多变,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引狮郎要在不断变化的节奏中完成各种表演的舞蹈技艺,还要有很好的武功,能熟练地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高难技巧。舞狮时除两名演员前后配合十分得当外,还要与引狮郎的配合恰到好处,节奏呼应要十分贴切。舞狮要完成走大球、上跳板、走梅花桩、跳高桌、蹦长板凳和踩球过桥等高难度技巧,具有很高的观赏性,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娱乐享受。
北派舞狮具有的象征性意义:驱邪避灾。舞狮表演被民众视为保护神,相信能驱邪镇妖,保佑平安。尤其在乡间大型活动中,都有扮演的雄狮开路,引导前行。舞狮艺术体现人们对吉祥瑞喜的追求与渴望,人们通过舞狮进行庆贺、祝福和祈祷。“狮子滚绣球”象征着吉祥富裕,“童狮进宝”象征着子孙步步登高,“双狮与如意”象征着事事如意,“狮子与花瓶”象征着平平安安等。
北派舞狮的表演形式、艺术特征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完全契合。尽管不同人群的感受程度不尽相同,但作为一种集体意识的反映,舞狮承载着勇敢无畏的精神追求,奋发有为的精神寄托和坚强刚毅的精神理念。从此意义上说,舞狮艺术带有中国文化的深深印记。
舞狮这项民间技艺经历沧桑,日久弥新。在当代,由于各级政府的扶持和艺术界的指导,给舞狮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北派舞狮以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其艺术魅力充分展示,艺术价值不断提高,队伍不断壮大,使这项民间艺术牢牢地扎根于祖国北方大地。
1986年,河北省杂技团舞狮节目获华北大区杂技比赛节目第一名,1987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杂技比赛(上海)获银狮奖,还入选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北京)开幕式专场演出,并参加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比赛(石家庄)获金奖。2006年,河北徐水舞狮被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节目。2008年,具有“北狮之宗”的河北徐水舞狮与河北省杂技团合作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舞狮献艺表演,并被选调到美国与中国篮球比赛现场进行专场表演,7个国家的总统及政府官员观看了表演,受到国外观众赞扬,荣获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突出贡献奖。
多年来,北派舞狮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深得国内外观众的青睐。随着人们对文化消费有了更高的需求,舞狮应在艺术情趣与审美、娱乐中不断提高技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北派舞狮节目的表演水准和质量严重下滑。北派舞狮艺术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传承、在开放中保护、在创新中涵养、在传播中弘扬。只有这样才能给这门古老技艺赋予新的时代使命,为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