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中职PS课堂如何有效激发学生思考
□刘 芳
思考是课堂的生命。中职PS课堂上,教师能否采取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结合长期的中职教学实际,归纳总结出了几种激发学生思考的方法,供一线教师参考。
中职;PS课堂;思考
思考,是课堂的生命,是学习的灵魂,是知识固化的基础。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很多老师仍然固守“灌输式”“给予式”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下,教师事无巨细地将知识加工、磨碎后“喂”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地产生了懒性和依赖性,不乐于思考,更不善于思考,久而久之,大脑便像生锈的机器一样运转不动。又或者,有的老师略有改进,在他的课堂上,经常也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是,却对问题的难易度把握不准,难度太浅的问题形同虚设,不用思考便可脱口而出;难度太大的问题“深不可测”,根本无法回答。又或者,还有老师只是象征性地迎合新理念下的“探究学习”,在课堂的某一环节昙花一现般地抛出个问题,而后又耐不住等候的焦躁,还没等学生思考完毕,自己便“自问自答”,讲解答案。
如此种种,原因不一。首先是对教学思想没有彻底地理解,片面地将教学认为是单方面的“传道”,而忽略了学生的感知和回应。其次是对学情分析不够透彻,尤其是对学生既有的知识基础,非智力因素及可能产生的回应把握不够准确,如同样的问题在中职课堂和普高课堂上产生的效果肯定不会一样。再次是对学生的信任度不够,课堂缺少等待和留白。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突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无疑,他们的参与度便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而真正的参与不是有形无魂的“交头接耳”,不是“哗众取宠”的虚假繁荣,真正的参与是思维上的参与,是“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上的参与。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知道什么叫 ‘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洛克威尔也曾说:“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由此可见,思考在获得知识的上重要性。
那么,基于对中职生的特点的把握,中职的PS课堂应该怎样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考呢?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际,归纳总结了一些激发学生思考的方法。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也不例外,一堂课如果在开讲引入部分很吸引人,学生就能很容易被引入最佳学习状态。Photoshop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常见的一门课,它以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神奇变幻的滤镜吸引人。为此,很多老师在此多下文章,变着花样开讲。或精美的图片,或音形并茂的视频,又或是谜语竞猜等。万变不离其宗,这些引入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努力营造“课未始,趣先行”的氛围,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此用心,固然可赞,可是,能否再进一步,在调动眼球的同时,也调动调动思维呢?就像很多小品,观众在开心一笑后,要品尝的是对小品中呈现的现象的思考,如此这般,才能把“搞笑”上升到“幽默”,才能体现作品的深度。
比如在PS课程第一章,初步认识 photoshop及其应用领域时,我借用一张“假照片”引入本节课题。照片是经过处理后的“我和明星孙俪的合影”,我跟大家说:“给大家看两个明星美女,看看你们认识她们不?”学生定睛一看,哈哈大笑:“老师,那个不是你吗?你啥时当明星了?”于是我便水到渠成地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从这幅图中,你能说出它的一个应用领域吗?”学生们略加思考,便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照片处理。
抽象一词的本义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原来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孤立地抽取出来,是“具体”的对立词。
提及PS中的抽象知识,相信很多老师首先想到的便是“通道”和“图层蒙版”。那么对于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老师如果首先给学生讲解它们的定义,无疑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为它的概念专业化极强,晦涩难懂。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概念,便在政策上加压,强行让学生背诵。这种没有经过思考的记忆只会是囫囵吞枣般地不知其味。
在心理学的定义上,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它强调“意向信息”,意味着可理解、可接受,难度上一定是处于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够加工的范围。
在这两个知识点的讲解上,我采用“先会后懂”的方式,让学生先知其形再悟其魂,从而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如在讲解“图层蒙版”时,我采用这样的方式:从生活实例入手,出示一个变异的玉米(长出白菜叶的玉米)的图片。然后问学生:“有谁见过这种玉米吗?”学生很好奇,随后就有几个学生说:“这肯定不是地里长的,老师在撒谎,这肯定不是实物拍摄,绝对是被老师处理过的。”我随即便问:“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让你处理,你能处理吗?”学生摇头,我乘隙而入,带领学生进入了图层蒙版的学习。两个实例后,我问学生:“从这两个实例中,你能体会图层蒙版的作用吗?请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学生讨论后,给出的答案基本正确,只是表述还不够专业化。而后,为了加深理解,我拿出预先准备的一片透明玻璃片和一张美女图,形象化地演示了一下,学生恍然大悟。
对于“通道”这个知识点,书上给出的定义是:为了记录选区范围,可以通过黑与白的形式将其保存为单独的图像,进而制作各种效果。人们将这种独立并依附于原图的、用以保存选择区域的黑白图像称为“通道”。
学生读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既然如此,就先通过一个实例来具体地理解它。
我打开曾经学过的一幅图:三元色混合图。
这幅图在以前的课堂上曾经两次出现过:一次是在学习色彩的混合时所用;第二次是在学习“通过剪切的图层”所用。显然,学生对它已不陌生。在这节课上,我先是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通过剪切的图层)来制作它。待学生完成后,她们的普遍反应是:“老师,这个图看似简单,可是做起来很麻烦。”于是,我便见缝插针,顺势利导,给学生演示讲解如何利用“通道”来快速绘制它。方法简单易行,步骤干净利索。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方法,自己练习一遍,并且告诉老师,从这个方法中,他们能否理解通道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对“通道”的理解。
完成后,同学们大彻大悟般地说:“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看来,通道并不难嘛!”
这也是我预设的效果。
很多老师抱怨中职生基础差,接受能力弱,其实不然。中职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她们只是弱在语数外这样基础课程上,而对这样的专业课,只要老师方法得当,他们也会呈现出“冰雪聪明”的一面。
PS课一般都是在机房进行,授课方式是演示讲解法。尤其是对于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老师可能会不止一遍地进行演示。即便如此,学生在自己练习时,还是有部分人会因刚才接受知识的疏漏而举手提问。
那么,是否有一种方式,能把刚才传授知识的过程保存下来,以供学生在座位上反复观看学习呢?
通过实践,笔者尝试了录制视频的方法,即把讲授中的重点或难点,录成视频,课堂上分发到每一位同学的电脑上,以供学习。
如此这般,还是单方的“供给”,不能调动学生思考。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尝试着把部分“有声视频”改为“无声视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评。
如在学习“禁烟广告”这一实例时,笔者把“烟的制作”这一过程录成无声视频。在课堂上,是这样应用的:在进行“任务分析”后,学生一致认为“烟的制作”是难点。孔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时机已到,我便把这段视频投影展示,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3分钟的时间看完,之后请各小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给这段视频配音。如此一来,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边学习边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这段教学视频呢?
因为此任务难度不大,结果,两个小组争相配音,视频再次播放,学生像老师一样,讲解着每一步的操作。
在这过程中,因为不知道老师会提问谁,所以每个同学在心里都对这段教学视频进行了一遍梳理。梳理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固化的过程。
相信只要老师稍加用心,课堂处处都会有精彩。
教学贵在评价,评价让课堂更精彩。
在笔者的课堂,“作品评价”是每次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同学们最期待、最喜欢、最津津乐道的一个环节。此时,所有的作品百花齐放般地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他们可以“说三道四”,可以“议论纷纷”,可以“指指点点”。
很多老师或许就此止步,宣布课堂结束。其实不然,再向前一步,又会是一片“思维的涟漪”。评价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在评价里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获得知识上的升华。
所以,对于“瑕疵作品”,不能“善罢甘休”,而应及时追究,变问题为思考,让思考成就完美。
教师可以利用广播软件,让学生展示解说自己的作品,让别的同学进行评价,找出不足后,继续完善。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通过对作品的完善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让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做一个智者,善于发“问”,善于设“疑”,让我们的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更多的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渗入更多的思考。
[1]刘国平.浅谈如何激发中职生学习Photoshop课程的兴趣[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34):7867-7868.
(编辑:王春兰)
G712
A
1671-0568(2016)29-0098-02
刘芳,江苏省贾汪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