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小敏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孤独的前行者
—何多苓
相小敏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摘要:在大家看来,伤痕美术充满着反思和批判,何多苓是伤痕美术的代表,而他的作品在我看来是充满诗意,朦胧和美的,本文从何多苓和伤痕美术代表程丛林作品的对比,介绍何多苓绘画独特的诗意表达。
关键词:何多苓;程丛林;批判;诗意;孤独
说起中国现当代油画的发展,伤痕美术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点,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程丛林,高小华,罗中立,何多苓等,他们用自己的画笔来表达对过往生活的解读。19世纪80年代,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独有的时代,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十年的人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人们的思想观念被彻底的推翻,包括艺术在内的任何东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何多苓就赶上了这个转折的时代,上山下乡之后的人们迫切需要一些题材来吐露心声,在首届美展上以四川美术学院学生为代表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悲剧性和灰暗的色彩,像高小华的《为什么》,《我爱油田》,程丛林的《1968年x年x月雪》等。伤痕美术开始凸显出来。
1伤痕美术的代表—程丛林
艺术的真实怎样才能更好的反映历史的真实,使作品具有社会性,程从林的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1968年x月x日雪》是一个大场景的作品,给人一种震撼的效果,再现了文革时期荒唐的场景。1968年的程丛林只有十几岁,在他人生中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可能偷偷的目睹了这一幕。文革之后的他进入四川美术学院进行学习,自由的学习环境给了他创作的冲动,他就是用《雪》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悲伤,并以此来告别过去的愚昧和蛮横,无情的揭露了文革带给人们的心灵的伤害和生活的磨难。
用程丛林自己的话来说,他把他们十年的经历看成是由无知走向希望的过程,1968年是狂热的,因而有了那场血斗,而《1978年夏夜》很明显就是希望的展开,文革之后恢复高考,青年人承担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富强的重任,在这一百多位学生里,有在思考的,有人在倾听,更有人在迷茫,在疑惑,这些在人们看来是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群体的面容是憔悴甚至是病态的,面对现实他们可能会不知所措,他们幼稚的脸庞似乎还没有做好承担国家重任的准备。
2何多苓对于十年文革不同的阐释
何多苓同程丛林一样当时是川美的学生,文革十年他在彝族农村经历了人生至关重要的十年。从他作品中传达出的诗意的,淡淡的忧伤是和程丛林的作品完全不同的,在何多苓看来过去历经磨难的十年是他们青春的过程,虽然很苦但是仍然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这就是那个永远也改变不了的时代。
1980年,何多苓就和同学一起创作了《我们曾唱过这首歌》,在这个有着红色色调的油画作品中,何多苓就表现出既酸又甜的情怀。而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作品是《春风已经苏醒》,在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美国人文主义画家怀斯的影子,在创作这幅作品的前后,何多苓表现出对怀斯的偏爱。他曾经说过“我的确很喜欢这位感伤的现实主义者,并且试图模仿他。我喜欢怀斯那严峻的思索,他那孤独的地平线使我神往。”
看似非常平常的农村场景,何多苓却赋予了它诗意的效果.春风的吹拂下妙龄少女孤独的坐在草地上,头扭到一边似有所思,女孩身后卧着的水牛轻轻的依在她的身后,满眼的感情,旁边的小狗仰头望着她,在偌大的草地上只有她的朋友水牛和小狗陪伴着她,画面洋溢着满满的春天的气息,是爱和生命的活力。中国乡土写实主义绘画的另一个途径由此开始,伤感的意境和抒情的意味,让观者对生命,情感,人性进行思考和重新认识。
3何多苓绘画的独特之处
何多苓的作品中会有一些具有象征性的元素,但这些东西是很模糊又具有纪念碑式的意义。1984年创作的《青春》,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画家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去表达他对青春的认识。画面的女主角是一个平凡的中学生,他穿着破旧的军便装,黑色的鞋子,挽起的衣袖,这是那个时代最普遍的形象。在女孩背后倾斜的地平线和废旧的铁犁构成平衡,背后飞驰而过的鹰让人有无限的遐想。女孩的脸部被光线垂直照射,阴影笼罩着女孩的脸部,和光亮的背景形成对比,这是一个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作品,画面人物的刻画写实性很强,但是背景又运用了具有象征性的抽象手法。很多人试图想找出背景的鹰和废旧的铁犁到底在象征什么,其实在我看来如果画面上的每个物件都有很明确的指代的话,那就不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品了,而是一个具有说教意义的寓言画了。真正的象征意义之所以让人神往是因为他的朦胧性和不确定性,就是让观众站在画面前能够思索起自己的青春,这就是成功的。
说何多苓孤独是因为在伤痕美术充满批判和愤怒的大环境中,他的作品透露出对美好人性的眷恋,对青春的缅怀,情感的释放既含蓄又朦胧,他的作品是伤痕题材作品的深层次诠释,他描绘的一切都充满着诗意的忧伤,他不去表达生活的不易和苦难,只是想用画笔优雅的描绘出他内心的忧伤和怜爱。他的绘画语言和内容是相得益彰互相渗透的,他痴迷于生命的本源与归宿,但又放不下青春的诱惑,他笔下的模特有时是惊慌的,恐慌于青春的逝去和对于未来的茫然,他的作品从来不会去触动死亡,所以他的忧伤是象征的和优雅的。我认为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何多苓艺术的内在。何多苓的艺术理念是简洁的,他总是用轻薄流畅的笔触刻画出的人物却是单纯的,对于细节的描绘像大多蜀地画家一样非常精妙,用大片的空白做背景,留给观者无限的遐想,这样的设计巧妙的稀释了画家内心的紧张,把他的自我隐藏起来。
何多苓作品选材都是身边的人和物,呈现出来的都是鲜活真实的,生命是流淌不息的,何多苓的追求也是没有间断的,在当代艺术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下,孤独是始终伴随他的艺术道路,这也是何多苓能够让我们铭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江苏画刊[J].1985(1):3.
[2]美术[J].1981(1):44.
[3]美学思潮[J].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293.
[4]邵链鹏.伤痕的后遗论何多苓油画的青春美[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5]美术[J].1982(4):5.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8-02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