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晚期人工晶状体脱位的研究进展

2016-02-21 06:21娜,范
西南国防医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囊袋晶状体晶体

缪 娜,范 玮

综述·讲座

白内障术后晚期人工晶状体脱位的研究进展

缪 娜,范 玮

白内障;人工晶体;脱位;并发症;进展

在我国,白内障是第一位致盲眼病,根据我国人口推算,每年新增白内障患者120万例[1]。随着人口老龄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白内障手术。目前,国内外广泛开展的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虽然安全有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后囊浑浊、囊袋皱缩或破裂、玻璃体脱出、黄斑水肿等。而且,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白内障手术后患者的生存年限延长,会有越来越多的晚期并发症出现。

人工晶体脱位为白内障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会影响患者的视力,诱发眼部的其他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人工晶体脱位的时间,可分为早期人工晶体脱位及晚期人工晶体脱位[2]。早期人工晶体脱位一般发生在手术后3个月内,是由于人工晶体未能较好的固定于囊袋内而出现人工晶体全部或部分脱出于囊袋。常在白内障术后3个月内出现,可表现为人工晶体脱入前房,人工晶体瞳孔夹持,日出、日落综合征等。引起早期人工晶体脱位的原因主要是晶状体后囊或者赤道部囊膜的破裂。晚期人工晶体脱位一般出现在手术后3个月以上,不同于早期人工晶体脱位,晚期人工晶体脱位可能发生在白内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人工晶体较好的固定于囊袋内的患者[2]。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不同于早期人工晶体囊袋外脱位,人工晶体晚期脱位的患者中,87.9%发生的脱位都是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3]。笔者就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防治进行综述。

1 流行病学调查概述

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具体发病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论。早期曾有文献报导白内障术后发生人工晶体脱位的概率是0.2%~3.0%,而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只是这其中很小的一部分[4-6]。1993年,Davison第一次描述了囊袋收缩综合征的患者出现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7]。从那以后,陆续有文献报导白内障术后晚期出现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病例。在最近几年,文献报导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发生率不断升高,然而具体发病率各有差异。一项大型的回顾性研究中提到,白内障术后发生人工晶体脱位的概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上升,术后10年为0.1%,15年为 0.2%,20年为 0.7%,25年为 1.7%,此研究指出,白内障术后晚期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概率是0.032%~0.28%[8]。然而,随着白内障术后人群寿命的延长、诊断技术的提高,晚期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发生率还将继续上升。目前,我国还没有白内障术后发生晚期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发病率报道。

2 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发生机制

2.1 晶状体悬韧带断裂 晶状体悬韧带是连接晶状体和睫状体的纤维组织,保持晶状体的居中性。起源于锯齿缘的悬韧带纤维与玻璃体前表面接触,止于晶状体赤道部的后囊。起始于睫状体平坦部的悬韧带纤维是最粗、最坚固的纤维,在向前伸展过程中部分与睫状突接触,然后轻度转弯,与源自于自睫状突的纤维相交叉,而附着于晶状体赤道部的前囊。起始于睫状突间凹的悬韧带纤维,是悬韧带纤维中数目最多的一种,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越过向前走的纤维,附着到晶状体赤道部的后囊[9]。Farnsworth等[10]研究认为,悬韧带在胚胎时期出现。在50岁之前,悬韧带在囊膜上的接触位置是固定的。而在50岁以后,悬韧带会出现“向心性生长"而导致晶状体悬韧带向晶状体前中央移动。国内也有研究报道,通过对尸眼悬韧带的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悬韧带前囊膜附着区明显增宽。由于晶状体悬韧带的此特性,晶状体前囊膜上的无韧带区随着年龄的增加将会变小[11]。对于白内障术后的病人,由于晶状体的悬韧带的缓慢变化,逐渐会出现部分晶状体悬韧带因为“向心性生长"而向撕囊口边缘生长,而导致悬韧带在囊膜上无附着点而断裂。

2.2 囊袋收缩 白内障术后残留于前囊下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化生为纤维细胞,增殖分泌胶原产生纤维化,在向心力与离心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缩,引起囊袋收缩[12]。所以白内障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囊袋收缩,但是功能正常的悬韧带可以对抗囊袋收缩产生的力量而使人工晶体维持其居中性。连续环形撕囊是超声乳化手术中的重要步骤,大小合适的撕囊口能使人工晶体与前后囊紧密相贴,使其能够较好的固定于囊袋内。但当撕囊口过小或者偏中心时,即使功能正常的悬韧带也有可能不能对抗囊袋收缩产生的向心力,而出现人工晶偏心。同时,有研究认为,增殖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本身会增加囊袋的重量而导致悬韧带的压力增加[13]。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最终会造成悬韧带的断裂而导致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

此外,关于Nd:YAG激光对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作用及影响还存在争议。根据文献报道,部分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患者在脱位前1个月内进行过前囊YAG激光切开。研究认为YAG激光能量会给已经受损的悬韧带施加额外的压力,成为人工晶体脱位的扳机点[14]。最后,外伤甚至揉眼动作等都有可能引起已经受损的悬韧带断裂,导致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15]。

3 危险因素

3.1 囊膜剥脱综合征 囊膜剥脱综合征是目前普遍被认为会影响悬韧带稳定性的高危因素。囊膜剥脱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全身细胞外基质疾病,表现为在眼部及各种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和皮肤内产生并进行性累积一种纤维物质(exfoliationmaterial,XFM)。在眼部对晶状体的影响主要为赤道前晶状体上皮细胞主动生成XFM,使原本附着于前囊的悬韧带板层被抬起而离开前囊,导致悬韧带的不稳定性。另外,非色素睫状上皮局部产生XFM并大量累积,最后XFM呈结霜样外观包裹悬韧带。悬韧带纤维一端因大量的XFM包裹而与睫状上皮分隔,另一端由于赤道前XFM插入而与晶状体囊膜分隔,导致悬韧带与睫状体和晶状体附着均松弛[16]。

3.2 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是晚期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重要危险因素。高度近视的患者由于眼轴的变长及眼后段的变薄会有一些特征性的改变,如近视弧形斑,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等。晶状体悬韧带随着眼轴的延长更容易受损,相对于正视眼会承受更多的压力[17]。

另外,外伤,既往的玻璃体手术,视网膜色素变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史,结缔组织疾病,如马凡综合征,高胱氨酸血症,硬皮病和Marchesani综合征等都被认为是增加悬韧带受损及囊袋收缩的危险因素[18]。

4 预防

4.1 手术技巧的把握

4.1.1 撕囊口大小的控制 撕囊口面积应该小于人工晶体的光学区,但是特别小的撕囊口一定要避免。手术医师应尽量使撕囊口居中、正圆、大小适宜的连续环形撕囊。据研究报道,撕囊口直径控制在5.0~6.0mm,术后囊袋收缩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均降低。撕囊口直径<5.0 mm时,囊袋收缩明显[19]。术后如果观察到有晶状体前囊下上皮细胞增生纤维化和晶状体囊袋收缩,可根据情况行Nd:YAG激光囊袋切开或手术。但前面提到过的Nd:YAG激光又可能是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一个触发点,所以在行YAG激光时一定要谨慎而行。

4.1.2 手术操作过程轻柔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劈核及吸除皮质应该操作轻柔,吸除皮质时应避免垂直方向的力量而增加悬韧带潜在损伤的风险,应该使用切线方向的力量操作,尽可能减少对悬韧带的损伤。术中应仔细清扫囊袋,尤其是前囊下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尽量减少残留的上皮细胞以预防囊袋收缩[20]。

4.2 人工晶体的选择 人工晶体偏心和囊袋收缩可能还与人工晶体材料和设计等有关。人工晶体与囊袋边缘贴合较为紧密时,可一定程度上阻止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所以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囊袋收缩。根据研究,一片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比三片式PMMA人工晶体引起囊袋收缩相对较少,三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体较一片式丙烯酸酯人工晶体引起囊袋收缩少[15]。此外人工晶体襻的弹性不能抵抗囊袋收缩时,就可能容易引起人工晶体的偏位,所以软性襻比硬性襻,折叠式人工晶体比非折叠式更容易引起囊袋收缩[21]。

4.3 囊袋张力环的合理使用 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s,CTRs)能够维持囊袋的完整性,保持人工晶体位于正常形态的囊袋内,防止因部分悬韧带断裂牵引起的人工晶体偏心。囊袋张力环与晶状体后囊膜紧密接触,可阻止囊袋皱折以降低囊袋收缩的发生率。对于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患者,常规植入囊袋张力环可以减少术后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的发生率[22]。

目前我国虽然没有关于人工晶体囊袋内脱位发病率的报道,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白内障手术的推广,这一并发症的发病率会逐渐上升。在进行白内障手术前,应该准确的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对于囊膜剥脱综合征、高度近视、既往玻璃体切割手术史、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具有高危风险的患者,应该警惕这一并发症的发生。对这一类患者术后应长期随访,发现问题时及时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1]张士元.我国白内障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1999,35(5):336-340.

[2]Davis D,Brubaker J,Espandar L,et al.Late in-the-bag spontaneous intraocular lens dislocation:evaluation of 86 consecutive cases[J].Ophthalmology,2009,116(4):664-670.

[3]Krepste L,Kuzmiene L,Miliauskas A,et al.Possible predisposing factors for late intraocular lens dislocation after routine cataract surgery[J].Medicina(Kaunas,Lithuania),2012,49(5):229-234.

[4]Stark WJ,Worthen DM,Holladay JT,et al.The FDA report on intraocular lenses[J].Ophthalmology,1983,90(4):311-317.

[5]Stark Jr WJ,Maumenee AE,Datiles M,et al.Intraocular lenses:complications and visual results[J].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Ophthalmological Society,1983,81:280.

[6]Kratz RP,Mazzocco TR,Davidson B,et al.The shearing intraocular lens:a report of 1,000 cases[J].American Intra-Ocular Implant Society Journal,1981,7(1):55-57.

[7]Ale JB.Intraocular lens tilt and decentration:a concern for contemporary IOL designs[J].Nepal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1,3(1):68-77.

[8]Pueringer SL,Hodge DO,Erie JC.Risk of late intraocular lens dislocation after cataract surgery,1980-2009:a population-based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1,152(4):618-623.

[9]刘家琦.实用眼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0:26.

[10]Farnsworth PN,Shyne SE.Anterior zonular shifts with age[J]. 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1979,28(3):291-297.

[11] 饶惠英,王丽天.人眼晶状体悬韧带的张力测定 [J].临床眼科杂志,2002,10(3):223-225.

[12]Cochener B,Jacq PL,Colin J.Capsule contraction afte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poly (methylmethacrylate)versus silicone intraocular lenses[J].Journal of Cataract& Refractive Surgery,1999,25(10):1362-1369.

[13]Jehan FS,Mamalis N,Crandall AS.Spontaneous late dislocation of intraocular lens within the capsular bag in pseudoexfoliation patients[J].Ophthalmology,2001,108(10):1727-1731.

[14]Shigeeda T,Nagahara M,Kato S,et al.Spontaneous posterior dislocation of intraocular lenses fixated in the capsular bag[J]. Journal of Cataract&Refractive Surgery,2002,28(9):1689-1693.[15]Hayashi K,Hirata A,Hayashi H.Possible predisposing factors for in-the-bag and out-of-the-bag intraocular lens dislocation and outcomes of intraocular lens exchange surgery[J].Ophthalmology,2007,114(5):969-975.

[16] 陈玲,王宁利.囊膜剥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2010,46(6):572-576.

[17]Wilbrandt HR,Wilbrandt TH.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lens-iris diaphragm retropulsion syndrome during phacoemulsification[J].Journal of Cataract&Refractive Surgery, 1994,20(1):48-53.

[18]Ascaso FJ,Huerva V,Grzybowski A.Epidemiology,etiology,and prevention of late IOL-capsular bag complex dislocation: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5,5:1-7.

[19]Gimbel HV,Condon GP,Kohnen T,et al.Late in-the-bag intraocular lens dislocation: incidenc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Cataract&Refractive Surgery,2005,31(11):2193-2204.

[20]Masket S.Cataract surgical problem [J].Journal of Cataract& Refractive Surgery,1997,23(10):1437-1442.

[21]王蕾,徐国旭,娄慧,等.囊袋收缩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临床眼科杂志,2016,24(2):189-191.

[22]Gimbel HV,Sun R.Role of capsular tension rings in preventing capsule contraction[J].Journal of Cataract&Refractive Surgery,2000,26(6):791-792.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书写的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的书写规定如下。

(1)化学元素符号使用罗马(正)体,首字母大写,在符号后不加圆点。

(2)核素的核子数(质量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例如:14N,60Co,不写成14氮或N14,60钴或Co60。

(3)分子中核素的原子数标注在核素符号的右下角。例如:14N2。

(4)质子数(原子序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例如:82Pb,26Fe。

(5)离子价和表明阴、阳离子的符号“+"或“-"标注于元素符号的右上角,离子价数写在符号前。例如:正2价的镁离子,应写成Mg2+,不宜写成Mg++。

(6)激发态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例如:99Tcm,不写成99m锝、Tc99m或99mTc。

R 776.2

A

1004-0188(2016)10-1219-03

10.3969/j.issn.1004-0188.2016.10.051

2016-07-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1023)

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范 玮,E-mail:fanwei55@yahoo.com

猜你喜欢
囊袋晶状体晶体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囊袋血肿的管理及预防
“辐射探测晶体”专题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一种与眼镜配套的眼晶状体剂量计佩戴装置的设计
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
虹膜拉钩联合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
持续封闭式引流治疗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破溃患者的护理体会
老年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早发型囊袋感染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