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汉叶
【摘要】 目的 探究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 其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分析总结相应的对策。方法 3850例血液标本, 探究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并总结相应对策。结果 3850例血液样本中, 有198例(5.14%)血液标本存在质量检验不合格的情况, 其中有9例(4.55%)是由受检者缺乏足够准备所致, 有11例(5.56%)是由于送检不及时所致, 有12例(6.06%)是由输液同侧采集所致, 有12例(6.06%)是由容器不当所致, 有21例(10.61%)是由凝血所致, 有19例(9.60%)是由溶血所致, 有45例(22.73%)是由抗凝不全所致, 另外有69例(34.85%)是由样本量少所致。结论 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 其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受检者缺乏足够准备、容器不当、送检不及时、输液同侧采集、凝血溶血、抗凝不全及样本量少等, 通过对以上原因进行分析, 可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指导患者做好血液采集准备等对策避免检验不合格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对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209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本院收集的385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的对象, 探究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 其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并结合以上原因, 分析总结相应对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本院收集的385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3850例血液标本都是由护理人员, 借助一次性真空采血器予以采集, 同时由专门的护理人员送至检验科室。
1. 2 治疗方法 3850例血液标本均由相关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检验标准予以检验, 探究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并总结相应对策。
2 结果
3850例血液样本中, 有198例(5.14%)血液标本存在质量检验不合格的情况, 其中有9例(4.55%)是由受检者缺乏足够准备所致, 有11例(5.56%)是由送检不及时所致, 有12例(6.06%)是由输液同侧采集所致, 有12例(6.06%)是由容器不当所致, 有21例(10.61%)是由凝血所致, 有19例(9.60%)是由溶血所致, 有45例(22.73%)是由抗凝不全所致, 另外有69例(34.83%)是由样本量少所致。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 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血液标本检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血液标本采集及检验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因而血液标本检验质量的高低,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患者疾病诊断的正确率及其后续的有效治疗, 因此加大对血液样本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研究, 找出其在检验时存在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并结合原因分析总结出相应应对策略, 对于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等, 都有着积极意义[1]。本研究结果显示,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受检者缺乏足够准备、容器不当、送检不及时、输液同侧采集、凝血溶血、抗凝不全及样本量少等[2]。通过对以上原因进行分析, 可总结出如下对策:①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医院相关领导应加强对血液标本检验的重视程度, 结合本院实际特点, 构建相应的查对制度, 以及护理缺陷报告制度, 和考核奖罚机制等, 同时不断完善医院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体系, 合理安排人员及设置岗位与血液样本的采集、送检及检验等工序, 用制度保障血液标本的质量[3]。②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医院相关领导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血液检验整个环节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指导工作人员正确的血液标本采集检验方法[4]。③指导患者做好血液采集准备。护理人员要结合检验项目的特点, 指导患者在采集血液前禁食10 h, 避免饮食不当给检验带来影响。同时指导患者在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障充足休息时间。此外, 对于患者存在的焦虑、恐惧情绪, 要加强与其沟通交流, 给予相应心理辅导等[5]。
综上所述, 医院可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指导患者做好血液采集准备等对策避免检验不合格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迎端, 陈敏, 邓茜.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3, 6(10):97-100.
[2] 王燕, 徐灵玲, 杨梅.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浅析.中外医疗, 2014, 11(5):23-24.
[3] 朱晶, 赵瀛, 王蓓丽, 等.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检验医学, 2014, 10(3):288-292.
[4] 何敏, 何婧婷.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当代医学, 2014, 12(29):49-50.
[5] 周梅芳. 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 吉林医学, 2012, 32(30):1775-1776.
[收稿日期: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