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演变逻辑与发展趋势*

2016-02-20 05:41陈其芳曾福生
关键词:养老家庭农村

陈其芳,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演变逻辑与发展趋势*

陈其芳,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农村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数亿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既是尊重历史,积极面对现实的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首先对养老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我国现有的农村养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种类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运用整体考量的方式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期望达成探索农村养老模式的构建和路径的选择。

演变逻辑;发展趋势;中国农村;养老模式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老龄社会化问题日益突出,老人养老等相关问题成为政府和学术界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特别对于占全国老人75%的农村老人来说,他们的养老问题不容乐观。为此,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下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经过30多年的探索,学者们已达成共识,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完善发展农村养老模式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一、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关于“养老模式”存在着诸如“养老方式” “养老形式” “养老体系” “养老制度”等等各种提法。如陈赛权所言,当前关于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虽然不少,然而却未能在农村养老模式概念上达成一致意见[1]30-36。

关于“养老模式”的内涵与外延方面,宋健认为“模式”即“事物的标准样式”[2]64-69。姚远则认为养老模式应该从传统养老文化出发,将养老文化设定为与社会系统互为作用、和谐统一的基础[3]30-35。公维才则主张根据养老的经济提供主体,他认为,“养老模式是指由谁提供养老支持,即由谁负责养老的经济责任”[4]33-36。还有学者将养老模式视为一个整体,他们认为,养老模式应该是社会、经济思想、环境、群体、民族等诸因素整合的产物,这其中以穆光宗的描述最具代表性[5]13-27。

本文也就是基于对“模式”的如上理解,从养老问题的整体思维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对现有文献做一次系统梳理,以期达成探索农村养老模式的路径选择。

二、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方式的对比分析

从养老资源的提供者这个角度或者从养老的支持力来源来说,大致可将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分为三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

(一)家庭养老

所谓“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个人终身劳动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对于家庭养老的历史沿革及其重要性,穆光宗认为,“家庭养老”是人类社会最古老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富生命力的养老方式[6]39-44,陈功也提出了类似看法[7]74-77。姚远把家庭养老概念分为家庭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方式两个层次进行讨论[8]5-10。汤华指出,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严峻的考验[9]4-5。田雪原认为需要维护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非正规群体行为养老保障体系,同时要稳步推进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障改革[10]3-6。周跃锋、刘敏认为家庭养老的本质就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照料的一种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11]94-96。

虽说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变迁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如石宏伟等人所说,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除了面临严峻的经济压力之外,还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12]53-55。在强化家庭养老模式的思考方面,戴稳胜认为在财政实力增加时设立或加强老人大病统筹基金,减轻农村家庭“因病返贫”的现象,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13]174-175。杨成波建议市场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由政府出资向市场购买,采取“市场+政府”的模式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14]88-90。钱雪华认为还可借鉴江苏吴江区太湖新城打造“无围墙养老院的”的居家养老新模式[15]11。孙晶建议在我国农村推行珠海市乾务镇农村联户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索成果丰富[16]25-28。

(二)社会养老

所谓“社会养老”,即针对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生活所需的服务。我国政府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制度[17]8-11。其中,曾毅提出,在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8]75-77。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王述智提出,尽管学者们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并无太大异议,但是这一制度的实施却并非易事[19]41-44。由于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如社会属性缺乏、稳定性差、保值增值困难、保障水平低等缺陷[20]1和该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如管理不够规范[21]66-68、机构管理费用入不敷出[22]17、干群集体补贴差距过大[23]43-47以及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且各自为政[24]16-17的诸多原因限制,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困难重重。如此背景下,甚至有学者发出了诸如“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不平衡”[25]39-42,“当前试点中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是一个能够担负起农村跨世纪社会养老责任的制度,需要更有效的制度来取而代之”[26]15-21和这项举措“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27]31-32的论断,对农村社会养老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持基本否定态度。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和具体实践,本文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仍然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解决农村老年经济保障的重要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应对中国农村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国务院于2009年9月决定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 “新农保”)试点,新农保制度建设随后在全国各地逐步有序推进。有研究表明,新农保政策正在改变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程令国等,2013)[28]42-54,但就切实促进农民消费和最终实现农民老有所养而言,新农保制度建设仍然任重道远[29]39-42。

(三)自我养老

“自我养老论”以于景元等为早期代表,他认为,未来中国农村养老将以不完全自我养老和完全自我养老为主[30]203-230。第一种认为自我养老就是经济自立[31]75-84;第二种认为自我养老就是经济自立和生活自理;第三种认为自我养老就是经济自立、生活自理和精神自强。

对于农村自我养老的可行性和可能实现的具体途径,李若建分析指出拥有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的数量越多,容易实现自我养老[32]61-64。姚远认为现代的老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上自主性更强[33]34-38。穆光宗则提倡通过“劳务储蓄”实现老人自我养老[34]33-35。岩复提出“老年集体自我养老”制[35]4。马亚静提出了“企业式自我养老”,认为其可以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补充形式[36]6。叶文振认为今后养老保障基金的来源应由劳动者自我承担或个人创造的原则,同时要强化和完善对个人养老资源的社会化管理[37]4-9。徐勤等人提出了老龄化社会提倡老年人自立的观点[38]58-61。陈赛权认为,养老靠自己模式的实现方式是养老资源的自我积累制[39]17-23。除以上三种主要养老模式外,还有一些学者推崇互助养老[40]67-69(胡亚光,2015)、农村住房方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41]26-30(罗永恒,2015)、“三三”制农村养老模式[42]33-35(曾祥明,2013)等全新的农村养老模式。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需要详细考察上述政治制度、经济形态、老年人幸福感指数[43]103-108(陈东等,2013)等诸多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是制约养老模式选择的核心因素[44]30-36。

三、农村养老模式变化的内在逻辑

进入 21 世纪,农村养老模式的重新构建成为配合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杨翠迎认为农村以土地经营为基础的家庭养老、自我养老主导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45]167-170。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学者们的一致看法。其影响因素涉及计划生育[46]17-19、城市化[47]29-30和现代化[48]173-176,以及因此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变化、流动人口增加、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等后果。

(一)制度影响论

在传统社会,家庭是集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于一体的养老制度安排,而子女则是集经济赡养资源、生活照料资源和精神慰藉资源于一身的供给者。这是一种“他人保障”制度,父代和子代形成了一种养老“委托代理”关系[49]42-44。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的人力基础正在被不断的削弱,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计划生育夫妇在老年时期陷入贫困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50]45-47。

(二)结构冲击论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特点。有学者将这些特点总结为如下四类[51]8-10:其一,家庭规模小型化;其二,小规模家庭类型多样化;其三,家庭老年成员高龄化;其四,代际关系平等化。这其中生育率下降是影响家庭结构小型化变动的最重要人口要素[52]36-39。可以预见,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传统生产方式、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等因素,家庭仍然是农村最主要养老资源的供体和养老活动得以进行的载体[53]128-134。

(三)农民流动论

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特别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54]36-38,使得农村子女和在家老人的距离拉远,给当下农村的家庭养老带来严峻的挑战。

(四)意识转变论

关于思想价值观念变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王梅等的研究发现农村子女赡养老人的意愿有一定程度的下降[55]37-43。也有学者将这种变化归因于农村老人的观念改变[56]44-46。李晖认为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致使农民家庭投资的重点和思想观念逐步转变,进而影响了农村养老的思想观念[57]703-714。

总之,尽管研究者们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和实践考察,其系统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是就养老保障需求已经发生改变,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四、中国农村养老的现实背景与模式选择

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作为保护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后屏障,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农村养老模式,是需要研究者们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主客观因素进行全方位解析的。结合上述结论,文章认为,要想全面了解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模式还需要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全面探索。

(一)关于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上文研究成果,对于家庭养老未来的去向,如徐勤指出,从长远看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58]80,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樊海林[59]51-57。刘庚长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继续倡导家庭养老,同时加快社区建设和人口城镇化进程,增强社会化服务,并建立农村养老制度[60]41-42。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社会养老并不必然取代家庭养老在农村地区养老的地位[61]33-43。张仕平指出家庭养老的传统内容会更新,新型的家庭养老才是养老社会化之前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62]55-58。

(二)中国农村养老的模式选择

由上文研究文献可以判断,国内学者对于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很多的理论成果。基于文化传统及养老模式选择的复杂性,学者们对各种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模式[63]106-113。

1.分类分层养老模式

郑功成提出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分配体制的变革给老年群体内部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64]141。基于上述原因,蒲新微建议在农村进行分类分层养老[65]47-48。上述分类是根据养老需求进行设置的,还有学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在农促养老政策上区别对待[66]3-8。

综上所述,这种分类分层养老模式制度设置的最终要求应该是根据地区差异、人群差异建立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2.农村养老“三结合”保障模式

所谓的“三结合”模式是把几种养老方式整合的保障模式[67]430-433。万克德认为稳步实行“家庭—社会”养老双轨机制,才是中国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68]44-47。

五、小结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老人养老等相关问题成为政府和学术界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从上述各类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方式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渊源,但随着中国正在发生的急剧的社会和经济变革,传统社会相对稳定的局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要应对这一挑战绝非依靠单一力量能够完成,农村养老问题是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相应责任的。

然而,如果仅仅考虑理论研究状况,不难发现,目前针对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至少是远远落后于现实发展需要的。第一,高水平研究成果严重不足。虽然农村的老龄人口占了大多数,但是研究却相对较少,且对发达地区的养老研究较多,对不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少。且在这些既有研究中,对关键的用语如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等重要概念,缺乏界定和厘清,远未达成共识,因此,研究时颇易产生歧义,难以展开深入的讨论。第二,研究成果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协作。以上在围绕农村养老所进行的研究综述中,其讨论核心是养老模式,也涉及到养老主体、养老态度等其他方面,但观点庞杂,有时甚至互相对立。

总之,对照中国老年人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现实,以及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农村养老所占的分量来看,关注并继续研究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还很有必要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研究者们应该在对我国农村养老研究和实践现状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农村养老模式概念上达成一致意见;其次,在充分考虑农村养老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养老模式视为一个整体,综合考量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到养老模式的社会、经济、环境、群体、民族等诸因素,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全面研究,进而期望达成探索农村养老路径的选择。

[1]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2]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1(6).

[3]姚远.养老:一种特定的传统文化[J].人口研究,1996(6).

[4]公维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探讨——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基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一项比较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6]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7]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姚远.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认识[J].人口研究,2000(5).

[9]汤华.家庭养老,还能走多远[J].山西老年,2002(9).

[10]田雪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J].人口学刊,2002(6).

[11]周跃锋,刘敏.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3).

[12]石宏伟,朱研.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8(7).

[13]戴稳胜.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5(9).

[14]杨成波.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和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5(11).

[15]钱雪华. 打造“无围墙养老院”探索农村居家养老的新模式[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

[16]孙晶. 市场经济下农村联户养老模式的构建——以珠海市乾务镇为例[J].中国劳动,2015(3).

[17]郭珂.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18]曾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一体工程——计生系统面临的历史性机遇[J].人口研究,2001(6).

[19]王述智,张仕平.关于当前中国农村养老问题及其研究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1(1).

[20]李宁,孙学士.中原地区农村养老问题和农民孝文化观念的调查[C]//中国老年学学会.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中文论坛讲演暨优秀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老年学学会,2007.

[21]李兵,张恺悌,王海涛,庞涛.关于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新视野,2011(1).

[22]赵殿国.应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5).

[23]彭希哲,宋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2(5).

[24]黄晓平.让农民兄弟老有所养——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调查[J].中国财政,1998(8).

[25]吴云高,陈建荣,卢水生.苏州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J].上海农村经济,1998(5).

[26]刘书鹤,等.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J].人口研究,2001(5).

[27]彭希哲,梁鸿.乡镇企业与苏南农村社会保障[J].上海金融,1996(6).

[28]程令国,张晔,刘志彪. “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J].经济研究,2013(8).

[29]吴云高,陈建荣,卢水生.苏州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J].上海农村经济,1998(5).

[30]于景元,袁建华,何林.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2(1).

[31]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侧记.中国的养老之路[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0.

[32]李若建.不同职业背景老年人生活及养老模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1999(2).

[33]姚远.变化中的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J].南方人口,1999(2).

[34]穆光宗.建立代际互助体系 走出传统养老困境[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6).

[35]岩复.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36]马亚静.企业式自我养老:农村社会保障的补充形式[J].开放导报,2006(6).

[37]叶文振.市场经济和中国妇女的自我养老意识[J].人口学刊,1999(2).

[38]徐勤,郭平.老龄化社会需要提倡老年人自立[J].人口学刊,1999(3).

[39]陈赛权.养老资源自我积累制初探[J].人口学刊,1999(5).

[40]胡亚光. 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思考[J]. 焦作大学学报,2015(4).

[41]罗永恒,邓永红,袁彩云.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研究[J].求索,2015(4).

[42]曾祥明,何芳. 中国特色的“三三制”农村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江西某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J]. 华中农业,2013(1).

[43]陈东,张郁杨. 不同养老模式对我国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基于CHARLS基线数据的实证检验[J]. 农业技术经济,2015(04).

[44]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45]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对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8).

[46]郑功成.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研究——将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与计划生育有机结合的政策选择[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3).

[47]李绚.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养老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0(9).

[48]郭金丰,和丕禅.城市化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4(2).

[49]王国华.生育观念变迁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研究——以晋北F村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13.

[50]李建民.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问题及其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学,2004(3).

[51]刘霁瑶.家庭结构变动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

[52]罗楠,张永春.城市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Order Pr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04).

[53]米红,周仲高,邱婷婷.人口流动影响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重构与仿真研究——基于福建省的案例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5(1).

[54]万江红,张小丹.农村养老观念的调查与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5]王梅,夏传玲.中国家庭养老负担现状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4(4).

[56]陈清兵,何伟.传统价值观念的衰落及对农村养老的影响——以安徽C村调查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7]李晖.农村养老的制度演绎与惯性生存[C].湖湘三农论坛,2008.

[58]徐勤.结合实际,研究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中国养老保障问题——评《中国养老保障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2).

[59]樊海林,顾潇菲,黄妍睿.农村社区以人为本的发展[J].人口与经济,1998(5).

[60]刘庚长.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基础与转变的条件[J].人口研究,1999(3).

[61]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述评[J].人口与经济,2001(1).

[62]张仕平.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研究[J].人口学刊,1999(5).

[63]唐未兵,吴开明.论全民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与公平规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

[6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5]蒲新微.分层保障:探索有中国特色养老保障模式的新思路[J].学习与探索,2009(4).

[66]左玮娜.借力“市场之手”分层定位养老服务[N].中国社会报,2014-03-08.

[67]袁春瑛,薛兴利,范毅.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6).

[68]万克德.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透析[J].人口学刊,2000(1).

责任编辑:廖文婷

The Evolution Logic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Rural Endowment Pattern

CHEN Qi-fang , ZENG Fu-sheng

(Economy School,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Changsha,Hunan 410128,China)

Chinese rural endowment is a big issue which not only related to hundereds of millions of rural aged,but also a social problem followed by government and the Party.To solve this issue,we should respect history and put a positive attitude focusing real demand.At the same time,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endowment pattern, then analyzes the China’s existing endowment pattern and different kinds of influence factors.After that, with the method of overall consideration,the paper studies the rural endowment pattern,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hoice of Chinese rural endowment patter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chieve the rural endowment pattern construction and routing selection.

evolution logic; development trend; Chinese rural areas; endowment pattern

2016-01-22

陈其芳(1973-),女,湖南祁东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曾福生(1964-),男,湖南祁阳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F323.89

A

1001-5981(2016)04-0082-05

猜你喜欢
养老家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家庭“煮”夫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恋练有词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