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南岳阳 414000)
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向与路径分析
李梅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南岳阳 414000)
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历经30年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典型模式:独立建校教学模式、一校两制教学模式和混和编班教学模式。加强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与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的衔接,准确定位内地西藏班(校)培养目标,实施分类指导与分层教学,加强跨文化管理是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向与路径。
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趋向;路径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西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梳理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结合笔者所在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内地西藏班20多年的办学实践,寻求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向与路径,对推动内地西藏班(校)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唐代,西川节度使韦皋在成都为南诏贵族子弟举办学校,开创了在内地创办民族学校的先河。[1]宋、辽、金时期,朝廷开办蕃学,用儒学教育当地藏族子弟。[2]明朝鼓励选派或推举少数民族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清光绪年间的京师满蒙文高等学堂开设藏文科,揭开内地为西藏办学的序幕。[3]1929年6月国民党设立蒙藏学校,并附设蒙藏研究班,发展蒙藏教育。1937年延安中央党校举办少数民族班,支持藏族青年参加学习,1939年中央党校开办藏族干部学习班,1941年9月成立延安民族学院。1950年毛主席命令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帮助西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整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内地为西藏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内地办学经验,但因规模较小,加之战乱时停办,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教学模式。[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筹划举办内地西藏班(校),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随之逐渐产生、发展。
(一)初创阶段(1984年-1999年)
1984年初,中共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地省市办学,帮助西藏培养人才。[5]1984年12月国家颁布《关于落实中央关于在内地为西藏办学培养人才的通知》明确规定:采取独立建校模式在兰州、成都、北京创办3所西藏学校;采取一校两制、单独编班的教学形式,在上海等内地16个中等以上城市开办西藏班。1985年全国16个省市的内地西藏初中班同时开学,1300名学生被选送到内地学习,内地办学形式正式开始,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孕育而生。
1992年9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工作的意见》指出内地西藏班办班层次扩充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包括初中预备班、初中班、高中班和各类大、中专班等。1994年3月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提出了“长期坚持,逐步扩大,不断完善”的内地西藏班办学方针,要求不断改善内地西藏班办学条件。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工作的意见》,指出内地西藏初中、高中、中专班(校)均实行与汉族学生合校组织教育教学的办学体制,首先实行汉藏混合编班的教学模式;同年还印发了《内地西藏中学班(校)管理实施细则》《内地中等专业学校西藏班管理的若干暂行规定》对内地西藏班的有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促使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日益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1994年6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指标(试行)》的通知,一致认为:社会各界对内地西藏班(校)毕业生评价较高,特别是内地中师毕业生中95%以上全部回到乡完小和最基层的村教学点从事教学工作,极大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西藏民族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奇缺、质量不高的现状,对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综合效应做了充分的肯定。
在初创阶段,内地西藏班(校)形成了独立建校教学模式、一校两制教学模式和混和编班教学模式,各教学模式基本确立了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安排、招生录取、毕业分流、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内地办学经验。
(二)发展阶段(2000年-2002年)
随着西藏社会的迅速发展,西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质量不断提高。为了满足西藏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急剧需求,对接西藏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内地西藏班(校)就办学规模、招生规模、开办专业和办学层次进行了适当调整:中等师范逐渐全面升级为大专层次,100多所重点本科院校开始承担西藏本科以上层次学生的培养任务。从2002年9月开始,教育部决定每年招收20名内地西藏班(校)应届优秀初中毕业生到内地与汉族学生混合编班学习。[6]内地西藏班(校)生源趋向稳定,生源质量明显得到提高,采用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学校也逐渐增多,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逐渐转向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
1993年岳阳师范被教育部批准确定为西藏培养小学教师的全国内地7所师范之一,当年招收西藏初中毕业生50人,实行单独编班教学模式。2000年,该校面向西藏地区招收五年小教大专班2个。2001年教育部撤并部分内地西藏班(校),把培养西藏专科层次小学师资的任务交给岳阳师范和河北师大。由于岳阳师范援藏教育的突出成绩,2003年该校升格更名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内地西藏班先后开办了三年中专班、五年小教班、三年大专班,开设专业涵盖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和职业类专业,教学模式由最初的单独编班教学模式逐渐发展到一校两制教学模式和混和编班模式并存,20多年来共为西藏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教师,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腾飞立下汗马功劳。
在发展阶段,随着内地西藏班(校)办学规模、培养层次、开办专业的调整,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与之适应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内涵上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提升阶段(2003年-2010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2003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援藏工作的意见》提出:改革西藏班初中招生和毕业分流办法。西藏班初中招生实行西藏全区统一选拔录取。在西藏初中和高中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对内地西藏高中班招生进行改革,拓宽内地西藏高中班招生渠道:一方面从西藏区内生源中选拔20余名学生到内地重点高中插班学习,150余名学生到内地西藏班普通高中学习,另一方面继续在拉萨中学高中各年级安排80名学生作为内地西藏班计划内生源,极大地保证内地西藏班生源数量和质量,丰富和提升了内地西藏班教学模式内涵。
2007年1月,国家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援藏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对西藏普高和中职教育的支援,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逐步扩招面向内地西藏班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计划。2007年1月全国内地西藏班办学和教育援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要求内地西藏班工作重心从注重办学规模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上来。2009年8月,内地民族班民族团结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会议对内地西藏班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益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对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相关要求。
在提升阶段,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注重对接西藏社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围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宗旨,注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内涵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完善阶段(2010年—)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同年印发《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在内地部分省(市)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扩大内地西藏高中班招生规模有关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内容包括:一是调整办学结构。针对西藏地区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的实际困难,内地西藏班(校)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层次,向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倾斜,形成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梯队,创建涵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二是改革学制。2010年内地西藏初中班学制由四年改为三年,2013年内地西藏高中藏文班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截至2013年年初,开办内地西藏初中班的学校调整为26所,重点高中散插班增加到60所,内地中职班48所,招收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内地高校增加到170所。[7]内地西藏班(校)规模、学制的稳定、培养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教学改革,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使用范围和示范效应不断延伸,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0年来,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升、办学专业力争优化的过程,是力求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动态变化需求努力相契合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提高西藏地区整体文化素质,促进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共同的价值诉求。
30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内地西藏班(校)三种教学模式要兼顾差异,相互弥补。
(一)独立建校教学模式
在独立建校教学模式中,内地西藏学生生源比较单一,除少数援藏干部子弟外,其他学生都来自西藏。藏族学生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文化基础等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和民族性,使得该模式的针对性、特殊性更强,形成了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如,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选编、课程设置同质性和民族性明显;管理体制单一,教学过程、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单纯,易于操作。但独立建校教学模式中藏族学生多偏向选择民族母语进行交流,缺乏汉语学习和锻炼环境,缺少与汉族学生交流、学习的机会,这种语言环境不利于藏族学生汉语语感的培养,学生的汉语水平提升受到一定限制。
(二)一校两制教学模式
在一校两制教学模式中,汉藏合校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营造汉语学习环境、促进汉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由于各办学单位的实际问题不尽相同,一校两制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的衔接、师资配备等方面对办学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学单位普遍感觉压力很大。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层次上,一校两制教学模式在做好内地西藏班人才培养目标之时,要充分考虑依据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西藏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做到既各有侧重,突出区域性特色,尊重个体差异,又兼顾内地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突出有效性,加强执行力,无疑需要探索、积累丰富而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
(三)混合编班教学模式
混合编班教学模式有利于在自然的汉语环境中汉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西藏生的汉语水平,促进汉藏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但汉藏合班导致对汉藏两种文化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足,当西藏生置身于陌生的环境时,往往表现出怯弱、自卑、郁闷情绪。另外,对西藏生而言,汉语是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与母语教学模式在内容、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必将长期存在,这种差异性导致西藏生寻求汉藏文化融合和认同的过程比较漫长。再则,汉藏合班的教学模式中西藏生普遍缺乏藏语学习的有利条件和机会,导致西藏生藏语水平的弱化和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藏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诉求。
1993年,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前身岳阳师范)开始承办内地西藏班(校),在校内组建相对独立的西藏部,采取单独编班的教学模式,定向培养西藏的小学教师。在中央、省市相关部门的统筹下,随着中等师范开始升级为大专层次,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内地西藏生(校)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西藏生在招生规模、毕业分流、开办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别,针对招收的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等师范专业和旅游管理等职业类专业的西藏高中毕业生采取混和编班教学模式,针对招收的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西藏初中毕业生仍然延用最初的单独编班教学模式。该校两种教学模式齐头并进,既相对独立,又资源共享,互为补充,有利于彰显学院的民族特色,提高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增强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针对性、适应性,多角度、全方位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加强和提升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内涵建设,寻求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向与路径成为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一)加强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与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的衔接
内地西藏班(校)作为国家教育援藏的办学模式,政治性很强,其承办单位大多把工作重心放在办学规模、招生制度、专业设置、升学制度、就业制度等外延建设上,在一定程度上对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内涵建设有所忽视或淡化。另外,内地汉语教师大多缺乏对西藏生来内地之前教育教学背景的了解和研究,缺乏对西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内地较大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往往很难预知未来西藏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走向。因此,在教学任务繁重、语言交流障碍和考试形式单一、刻板的情形下,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执行效应有所弱化,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大都远远低于内地学生仍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由过去的注重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优化办学专业等外延建设转向注重提升内涵的过程中来。内地西藏班(校)已成为提高西藏地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西藏建设人才的有效途径。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与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的衔接,要主动适应、努力契合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的调整转向,力求与西藏社会人才的动态变化需求努力契合,充分发挥民族教育政策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二)准确定位内地西藏班(校)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内地西藏班(校)的培养目标是构建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在西藏现代化进程中,西藏城市与农牧区之间不仅发展速度差别较大,实际上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要根据西藏不同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方面对接西藏不同区域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内地西藏班(校)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标准,突出区域性,强调适应性,讲究个性化。如,在西藏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基层单位的各行各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技能型人才,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定位应该是丰富和优化专业,力求规模和专业协同发展,满足西藏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急剧需求。而在西藏经济相对发展较缓慢的农牧区,需要的是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和水平,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定位重点是加强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城镇居民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
不同阶段、不同学段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衔接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为了准确定位内地西藏班(校)培养目标,做好不同阶段、不同学段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衔接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两大衔接:第一,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教学模式衔接问题。在内地西藏班(校)招收小学起点的初中班的承办单位,其教学模式与西藏本地小学班教学模式差异甚远。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要求和学生特点把握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规定性,又要注意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使各学段教学模式既有分工,更有照应,形成合力。第二,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三个阶段之间教学模式衔接问题。针对在内地西藏班(校)高中班、内地西藏班(校)大学班的承办单位,其教学模式的衔接要对接西藏不同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内地西藏班(校)办学育人的针对性。
针对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规划与分层指导是创新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促进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独立建校教学模式
独立建校教学模式的改革重点是加强内地西藏校与本地学校的校际合作。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要求各省、市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根据各地办学情况不同,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个体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结合承办地区和学校的现实情况,以全面、充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鼓励内地西藏校大胆创新,逐步打破封闭式办学的做法,加强与本地同级学校、高等学校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校际资源共享,实现互动。如,可以开设校际选修课,开展跨校际的文化交流活动、联谊活动、社团活动,提供内地普通中学供学生选择,增加内地学生对汉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二)一校两制教学模式
一校两制教学模式工作重点要放在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打破一校两制的局限,真正实现校内联合与沟通。有两种思路:一是在当地学校建立既有独立班又有散插班的灵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提供内地西藏生多种选择:既给西藏生融入当地普通汉族班学习和生活的机会,又给学业困难的西藏生转回西藏独立班学习的机会。二是针对西藏生普遍较差的科目实行单独编班,查漏补缺,重点补习;而对西藏生普遍较好的科目则要积极创造条件尽量与汉族学生统一编班,通过选修课、社团活动等方式增进汉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加强跨文化教育实践,提高西藏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自从开办内地西藏班以来在一校两制教学模式上进行了长期探索。从全院范围来看,相比汉族学生,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内地西藏班实行的是一校两制教学模式:汉族班教学模式、西藏班教学模式。而针对内地西藏班实行的教学模式又有两种:西藏部采取单独编班教学模式,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藏族学生实行混合编班模式。该学院积极创设和利用汉语文学习环境,鼓励西藏生结合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利用社会调查、采访、网络、社区活动、教育实践等形式有计划、有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内容丰富的汉语实践活动;利用汉藏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更好地应用汉语进行交际等等。[8]同时,根据西藏师范生和小学教育的需要,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针对西藏生定期组织音乐、体育、书法、美术、演讲、小论文、小创作等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汉语环境。
(三)混和编班教学模式
对于混和编班的内地西藏生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内地的资源优势,在自然的汉语环境中习得汉语。虽说西藏生入内地之前有过汉语学习的经历,但实际上不可否认西藏生整体基础知识储备与内地汉族学生相比仍旧差距较大,加之西藏生之间的文化基础又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内地西藏生普遍感觉心理压力大、课程学习难度大,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效果低下。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建立和培养汉藏学生之间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关系、共同的学习氛围,培植西藏学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教师要关注内地西藏生的身心状态,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和实践宣传,创设平等的语言环境,促进和吸引西藏生积极主动融入内地的语言环境,与汉族学生一起成为平等的语言主体,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增进西藏生与内地学生的相互认同,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二是针对西藏生较难接受的科目、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单独开班,分层教学。如,理科类科目、汉语学习中语音、声调等具体的知识点。这种单独开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体现层级性和个性化,又要保持混和编班的优势。三是加强藏族文化教育。内地西藏班(校)要真正落实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积极尝试和探索多种渠道,通过开设藏族文化课程、藏族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藏族学生的藏语水平,增强西藏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利用寒暑假针对西藏生开设“汉藏服饰文化”“汉藏饮食文化”“汉藏节日习俗”等课程,对增进学生对汉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大有裨益。
(四)加强跨文化管理
内地西藏班(校)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民族文化教育模式,加强跨文化管理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的文化理念,把重心聚焦在对汉藏文化差异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把握上,克服由汉藏文化差异引发的不适和障碍,发挥多元文化的潜能和优势。[9]
作为内地西藏班(校)的承办单位,加强跨文化管理首先要进行整体学校的改革。目前,内地西藏班(校)承办单位及其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意义普遍认识不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跨文化管理实施难度较大。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点目标是学校整体改革。“变革整体必须是整个学校环境而不是任一元素,如教学素材、教学策略、测试计划或教师培训。”[10]在跨文化管理过程中,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协同起来进行整体改革,依托多元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系统、有序地开展。
其次,加强教师跨文化教育培训。几乎所有内地西藏班(校)的内地汉族教师都不懂藏语,导致内地西藏生(校)双语教育难以实施,直接影响了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效能。要提高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效能,必须重点开展内地汉族教师跨文化教育培训。通过跨文化教育培训,教师不仅能够不断地扩建创新本民族文化,借鉴和吸收汉藏民族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而且能增进教师对汉藏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避免教师在跨文化教育中发生文化中断现象。“在学习或研究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难以克服的常常不主要是语言结构表层的问题,而是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规则以及与民族思维方式相联系的东西。”[11]“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规则以及与民族思维方式相联系的东西”大多是由于汉藏文化差异引起的,是多元文化整合所指对象。
另外,强化学生跨文化教育实践。在跨文化管理实践中,西藏生整体表现出种种困惑与不适大多是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导致的。如,内心孤独感、封闭感、自卑感较强;自信心缺乏,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情绪低落。内地西藏生(校)教学模式执行过程就是传播、交流、融合多元文化的过程。结合内地西藏班(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引导和鼓励西藏生参加跨文化教育实践是实施跨文化管理的具体行为导向。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内地西藏班利用寒暑假组织西藏学生开展“第三课堂”教育实践:既安排校内学习,重点开展普通话、计算机等专业技能训练;又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志愿者行动和红色之旅,开辟了韶山、花明楼、望城雷锋纪念馆、任弼时纪念馆和平江起义旧址五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目前,对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执行过程的关注和影响仅限于内地西藏班(校)承办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对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向与路径处于不断探索、力求丰富和发展的阶段。随着内地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完善越来越需要社会广泛的认同和支持,提高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效益将是不懈的追求。
[1]滕星,王铁志.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9:137.
[2]韩达.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藏族教育史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朱解琳.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72-76.
[4]吴晓蓉.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的流变及成效[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周润年.藏族教育[M].成都:巴蜀书社,2003.
[6]雷召海.关于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模式的政策分析—以武汉西藏中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2(4).
[7]刘文军.内地西藏班为我区培养优秀人才[N].西藏日报,2013-04-23.
[8]李梅.内地西藏班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障碍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9]李梅.内地西藏班(校)异地办学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6).
[10](美)J.A.班克斯: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荀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
[11]王远新.论双语与双文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1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6.
On the Trend and Path of Teaching Model Reformation of Tibetan Classes(Schools)in Inland China
LI Mei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Yueyang,Hunan 414000)
After 30-year development,the Tibetan classes(schools)in inland China have developed three typical teachings models,they are:the teaching model of independent Tibetan schools,the model of the schools with two systems and the models of blended classes.The trend and path of the teaching model reformation are:to strengthen the link between the teaching model of the Tibetan classes(schools)in inland China and the ethnic education policy,to accurate position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to implement classified instruction and to strengthen inter-cultural management.
Tibetan classes(schools)in inland China;teaching model;trend;path
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3.028
G751
A
1005-5738(2016)03-197-007
2016-05-25
2014年度湖南省语委年度课题“内地高校西藏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4YB-019
李梅,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论、民族教育。
[责任编辑:蔡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