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德吉 次仁德吉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功能主义视角下西藏旅游文本英译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白玛德吉 次仁德吉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西藏以其迷人的雪域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国内外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然而,目前很多介绍西藏的旅游文本的英译质量普遍偏低,存在大量的中式翻译。进一步规范西藏旅游文本英译对推动西藏加快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分析了西藏旅游文本英译的误译并探讨其翻译对策。
西藏旅游文本;功能翻译论;英译;误译;对策
西藏这个以厚重藏文化闻名于世的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作为弘扬西藏文化的重要媒介,西藏旅游文本的翻译向世界展示了西藏独特的文化,对促进国内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西藏旅游文本的英译质量普遍偏低,低质量和错误翻译不仅影响了区域文化内涵的传递,对西藏的旅游形象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进一步规范西藏旅游文本英译对提升西藏旅游文化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翻译工作者,在对西藏旅游文本进行英译时,在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障碍,探讨不同民族文学间审美共性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的指导作用,将目标读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将“目的”作为翻译行为的首要准则,使海外游客在欣赏西藏无与伦比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同时,能更深刻地了解西藏、认识西藏。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凯瑟琳娜·莱斯认为翻译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与原文的对等。莱斯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类,并指出语篇分析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虽然一篇文章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功能,莱斯认为总有一种功能处于主导地位,而目标文本的形态应该由目标语境中的功能和目的决定。汉斯·费米尔在莱斯的基础上提出了目的论,强调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而居于首位的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目的。费米尔认为译本面向译入语文化,译入语文化才是评判译本充实性的决定因素。同时,他认为只有明确指出翻译的目标和形式,文本的译者才能成功地完成翻译任务。根据上述功能派理论可以得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目的论,目的论将翻译研究的视线从源语言转移到译入语,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着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信息,处理好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还需以译语读者的需要为根本,正确处理功能对应的转换。
(一)英汉旅游文本类型差异
1.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旅游文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所有与旅游产业有关的文体,包括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介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社会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中西方的语言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英文旅游文本在表达上的差异。中文的旅游文本往往通过使用排比、押韵、比喻、拟人、重复以及动词形式达到以物寄情、寄情抒情的效果,语言抽象而具有意境美。为了达到文本结构上的美化效果,真实的信息往往不被突出。而英语的旅游文本往往使用简单、朴实的词汇来达到宣传的效果。英文旅游文本直观的风格、简单的句型、对细节的自然、直白的阐述对于汉语思维方式的人来说,往往显得过于直白和缺乏文采。相比英文旅游文本所使用的简单词汇,中文旅游本文往往使用华丽的词藻,以及应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英雄人物、民间传说等丰富其内涵,信息量远远超过英文。因此,英文旅游文本的表达功能不及中文旅游文本强。
2.写作风格上的差异
中文文本体现了中国人迂回式的思维方式,即由宏观到微观,由大到小。往往是先罗列例子,总结例子反映出的问题,最后再道明主题。而英文文本习惯开门见山,把关键性的信息放在开头,再论及其它次要的内容,这种写作风格上的差异与西方人重逻辑性、重分析的思维习惯息息相关。
(二)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
宗教信仰的差异。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科学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宗教文化圣地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成为大家心之所往的旅游圣地。在我国,佛教和道教盛行,而在西藏,信徒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当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藏传佛教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其核心价值观仍然对普通藏族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于佛教在中国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英美等国人多信奉基督教,深受圣经影响,许多成语都与圣经有关,例如:Black sheep(害群之马);the apple of the eye(掌上明珠);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而汉语里会经常出现和佛教有关的成语,例如:佛口蛇心、借花献佛、立地成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在藏语里,也普遍流行着与佛教有关的谚语,例如:
掌灯师过度擦拭,小心镀金的佛像成了铜像(适得其反)。
佛陀面前大谈佛法,阳光下面炫耀油灯(班门弄斧)等。
(一)西藏旅游文本的特点
目前,西藏的旅游文本大多是以中文文本为主,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从文本内容上看,西藏旅游文本与其他旅游文本一样,是一种集信息性和包含说服、劝说成分为一体的应用文本。其内容包括西藏地区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旅游指南、导游词等。
与其他旅游文本不同,由于特殊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人文风情,西藏旅游文本的英译往往受到其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西藏旅游文本承载了大量有关佛教的文化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涉及了很多深奥晦涩的佛教术语与教义。因此,如何有效地将这些文化信息传递给文化背景迥异的外国友人,是目前西藏旅游文本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以介绍西藏拉萨色拉寺的“色拉崩钦”为例:
(1)藏历12月27日是色拉寺盛大的“色拉崩钦”节,意为色拉寺独有的金刚杵加持节,由结巴扎仓堪布于藏历12月27日迎入丹珍护法神殿中供奉。过去,按习惯每到这一日清晨,结巴扎仓的“执法者”骑上快马将金刚杵送往布达拉宫呈给达赖喇嘛,达赖喇嘛对金刚杵加持后,再快马送回色拉寺。这时,结巴扎仓堪布升座,手持金刚杵给全寺僧众及前来朝拜的信众予以加持,以表佛、菩萨及护法神的护佑。据说,每年的这天来色拉寺朝拜的信徒蜂拥而至,热闹非凡。
译文:The Sera PhugGel Ceremony(Sera Bengqin Festival)is a grand and special pestle festival held in the Sera Monastery on December 27 of the Tibetan calendar.A Dorje(Vajra)Pestle was enshrined in the chapel of Tamdrin (Hayagriva) protector. In the past,on that day,the Dorje Pestle was carried to the Potala Palace by the Khenpo(president)of the Je Dratsang(college).The Dalai Lama prayed to the Buddha to confer strength and the pestle would be sent back to the Sera Monastery.Following this,the Khenpo of the Je Dratsang would place the pestle on the heads of monks and followers with the bless of Buddha.It is said that,tens of thousands of believers come to witness this event as it only occurs here.
例(1)这段旅游文本中出现了很多与佛教文化有关的词语,例如“金刚杵”“护法神”“加持”“堪布”等。由于文化差异及生活环境的不同,英文读者对这种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译文理解较为困难。
通过例(1)可以看出,西藏旅游文本兼具功能理论的解说功能和劝说功能。解说功能旨在忠实地传递信息,作为诱导性的应用文本,其劝说功能旨在让译文读者读懂文本内容,在了解西藏独特的人文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同时,产生前往西藏旅游的行动。因此其英译不能仅仅局限于字面上的直译,应适时地调节信息,通过增加注释或添加文化背景介绍来加强传播效果。
(二)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西藏旅游文本翻译行为
功能翻译理论遵循的是“目的法则”,即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西藏旅游文本的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从译文读者的角度看,他们的基本目的是通过阅读西藏旅游英译资料了解西藏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从而产生前往西藏旅行的意愿。从交际目的看,在翻译旅游文本时,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都是以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为目的。它要求译者根据翻译活动的目的,即宣传西藏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运用及译文的表现形式。而这些参与者的交际活动并不仅限于语言层面的“符码转换”过程,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文化转换活动。
在西藏旅游文本资料中,文化对旅游资料英译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对一些有西藏特色的专有词汇的翻译,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受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对相似事物情感意义、内涵意义的不同阐释。因此,为了便于译文读者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西藏旅游文本的翻译应在忠实传递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旅游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同时必须注重文化的制约作用,尽可能避免因文化因素而产生的错译和误译。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文除了准确明了地传达信息,还应以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理解能力作为着力点,在处理好文本中富含的文化性的同时,译文应尽可能地贴近目标语的语言风格,使更多的海外读者理解西藏地区的旅游特色及其多元的文化。
为了更好地宣传西藏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西藏旅游文本的英译不仅要考虑到中英旅游文本的差异,还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灵活地运用翻译策略。西藏旅游本文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常见的翻译方法有约定俗成和藏语音译,而文本句法及篇章的处理则可采用增译、加注、文本类型的转变、合句等翻译策略。
(一)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
1.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是专有名词翻译中必须遵循的翻译原则。约定俗成即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为社会所公认并沿用的翻译方法。例如:
(2)布达拉宫是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于公元7世纪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后经过几次扩建,才成为今天的规模。布达拉宫之后便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寝宫,它也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见证。
译文:The first Potala Palace was built in the 7th century by the Tibetan king,Songtsen Gampo,as a present for his bride Princess Wen Cheng of the Tang Dynasty of China. The fifth Dalai Lama sta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Potala Palace in the 17th century,which then became the residence and polity of the Dalai Lama.It wa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church.
例(2)是关于布达拉宫的介绍。此例属于信息型,译文的首要功能是向读者传达准确信息。该例的划线部分提到了政教合一制度。政教合一制度曾经出现在中世纪时期的沙俄、阿拉伯帝国、印度等国家或地区。当时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与宗教领袖相互依赖和利用。政教合一制度是把政权和神权合二为一的一种政治制度。关于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东嘎·洛桑赤列在其《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一书中提到,只有当政教二者的领袖都是一个人时,才是政教合一。与历史上的政教合一制度不同,西藏的政教合一是指政治和藏传佛教的结合。然而,在上述翻译中却用了“church”一词,church在更多的情况下指基督教徒的教会。对于不了解西藏历史、文化的外国游客,看到上述翻译自然会以为藏族人信仰基督教。因此,对于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专有名词,译者不宜“望文生义”,更不能“新译”,而是需要对其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西藏的政教合一般翻译成The unity of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Tibet.
(3)布达拉宫由红宫和白宫构成,措钦大殿高115米,供奉有达赖喇嘛的灵塔。
译文:Potala is composed of White Palace and Red Palace.The main palace is 115 meters in height,consisting of imperial resting place(imperial burial place or mausoleum.)Budda hall,dormitories for monks.
例(3)的划线部分分别提到了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措钦大殿,即全寺僧人集中诵经和举行仪式的场所。例(3)的问题在于划线部分的翻译意思含糊不清,类似此类翻译的难点是同一个专有名词,往往出现几个不同的翻译,不知如何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应在尽可能保留源语言文化特征的同时,顺应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及其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国内外较为权威的介绍西藏的英文旅游书籍,或参考专业的英文旅游信息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译名。如达赖喇嘛的灵塔一般译为Funeral Stupas of Dalai Lamas,而措钦大殿普遍翻译成Assembly Hall。
2.藏语音译
音译,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译音代译的方法。是把一种语言的词语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表示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从而达到大体等同的效果。
(4)西藏的文化瑰宝包括绘画、建筑、雕刻、音乐、舞蹈和民间戏剧。在西藏各地都有很多艺术圣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大昭寺和小昭寺等。
译文:The greatest art treasures of Tibet include painting,architecture,carving,music,dancing and folk dramas.Famous an-cient artistic sites are over Tibet,the most famous of which are the Potala Palace,zhashilunbo Temple,Jokhang Temple and Ramoche Temple,etc.
例(4)中,布达拉宫、大昭寺以及小昭寺的英译都用了罗马字母拼法,但扎什伦布寺的英译却用了拼音直接音译。中文名字的英译一般用汉语拼音,姓译成一个词,名译成一个词,两个词的英译之间不加连字符,例如Mao Zedong,Li Keqiang。
藏文专有词汇的音译方法有藏文拼音法、汉语拼音法、威利转写法等。藏语拼音法是以现代藏语拉萨话语音转写为基础,是官方的藏文罗马字母拼音法。该方法主要用于人名及地名的拼写。虽然该法就语音相似度方面比拼音更接近藏语语音,但不能完全采用该法作为其英译名,因为藏文拼音中的部分元音和辅音并不符合英语语音习惯。如/q/、/x/、/j/、/zh/、/un/等。扎什伦布寺的英译应为Tashilhunpo Monastery。藏族地名除了按照藏民族的语言特点通过藏语拼音法进行拼写外,也要适当使用记音符字母表特殊的藏语语音。如苯教英译为Bön。宗本,官名,音译为Dzongpön。藏语“宗”为城堡之意。西藏地方政府旧制,以宗为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县。宗本为地方行政长官。
1978年发布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中规定了改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法。但由于特殊的藏语发音等原因,采用汉语拼音翻译西藏的人名地名,虽然省时省力,但却无法体现藏语浓郁的地域民族语言特点。如“日喀则”的汉语拼音是rikaze,实际上其藏语发音更接近Shigase。“江孜”的译名Jiangzi不如Gyantse准确。
威利转写法是以美国藏学家威利教授(Turrell Wylie)的姓氏命名。1959年,威利教授在原有的藏文转写基础上精炼出一套只使用26个拉丁字母的转写方案。藏学界尤其是美国藏学界普遍比较认同该方法。该法实际上是藏文文字转写而非声音转写方案。例如,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可转写成Tsongkhapa;阿沛·阿旺晋美可译为Ngapoi Ngawang Jingme;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英可译为Gedun-Drup。藏语拉丁转写不仅符合源语言的语音规则,也使译语表意清晰,形象生动,突显了源语言的特点。
(二)句法及篇章的翻译策略
1.增译
翻译只求意义对等,不求数量对等。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语言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为迎合读者的思维方式及审美情趣,对于不熟悉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需要通过信息增补,增加字词来解释说明。如:
(5)《甘珠尔》,也称“正藏”,是释迦牟尼本人语录的译文。《丹珠尔》,也称“副藏”,是佛教弟子及后世高僧对释迦摩尼教义所作的论述和注释的译文。①向程.功能翻译论视域中的汉英旅游翻译——以甘孜州旅游文本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3:3.
译文:Kangur,also named“Zheng Zang”(means the primary part of Tibetan Tripitake),consists of works supposed to have been said by Budda itself.And Tengyyur,also called“Fu Zang”(means the secondary part of Tibetan Tripitake),is the section that were assigned commentaries and treatises on the teachings of Buddha by his disciples and other later eminent monks.
在上述例子中,括号内的内容为增译的部分。《甘珠尔》《丹珠尔》为佛语部,很多外国游客未必了解。译者对其内容的适度增补,有助于外国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当地佛教文化,凸显了文本的呼吁功能。
(6)雪巴列空建筑面积5280平方米,是旧西藏地方政府管理“雪”和拉萨18个宗谿(旧西藏的县和庄园)的政治、司法、税收和为达赖及其随侍官员提供服务为一体的办事机构。
译文:The Shopla Lekhung(Shol means the downhill,and Lekhung means the administration)covers an area of around 5,280 square miters and housed an administrative com-plex that regulated the political affairs,laws and taxes of“Shol”and“Dzong shi”(in old Tibet,Dzong and Shi represented the county and the manor).
例(6)中,雪巴列空、雪、宗谿都是与旧西藏政治制度相关联的词,对旧西藏体制不了解的读者而言,没有适度的内容增补,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此处的增译十分必要。
2.加注
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藏语里一些涉及到历史和文化的词语在英语中没有确切的对等词,形成了词义上的空缺。在这种情况下,英译时常常采用加注法来弥补空缺。加注法是指通过补充诸如背景材料、词语起源等相关信息对所涉及的名词作进一步解释。
(7)在9世纪中期,吐蕃王朝在最后一个赞普朗达玛时期瓦解。
译文:In the middle ninth century,Tubo Kingdom collapsed in the reign of Lang Dharma,the last Tsenpo(the highest leader in Tibet).
例(7)介绍西藏历史,首要功能还是传播信息。对于不了解西藏历史的人来说,往往不了解赞普的含义。因此,在括号里对赞普背景信息进行补充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西藏历史。
(8)一些重要的书籍一般是由金、银、珊瑚、珍珠、绿松石研磨而成的墨汁书写。藏文有两种主要字体:乌金(楷书体)和乌梅(行书体)。
译文:Important books usually were written in grinding fluids of gold,silver,coral,pearl or green stone.There were two main scripts:u-chen(script for printing)and u-me(script for handwriting).
例(8)介绍藏文书法。乌金、乌梅都采用的是音译加注法,即音译后附加解释性注释。此处使用音译加注法,既使读者了解了西藏的两大书体,通过音译使书体的真实内涵得到体现,又拉近了读者与译文间的距离。
3.删节重组法
(9)色拉寺是拉萨三大寺之一。在拉萨市背面巨石峥嵘、造型独特的色拉乌孜山下,是宗喀巴弟子释迦益西在1419年创建。寺宇依山面水、气势恢宏,殿宇错落有致,很是壮观,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寺院依山而建的特点。寺院周围柳林处处,流水淙淙,这儿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布法的殊胜之地,有许多的僧尼小寺环绕其间。
译文:As one of the three largest monasteries in Lhasa, the Sera Monastery was founded in 1419 by Sakaya Yeshe,the disciple of Tsongkhapa who is the founder of Gelugpa(Yellow hat sect). The monastery was built at the foot of the rocky,unique-shaped Serawoze Mountain to the north of Lhasa city,and it is spectacular for its exquisite scenery and well-arranged small temples, all of this fully embodies the hillside feature of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y.Willows and river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around the monastery,and this is a sacred place for eminent monks to spread the Buddhism doctrin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thus many monks and nuns’temples are nestled here.
例(9)中的汉语文本通过四字成语等形式将景物的内在意蕴依附在外在的表象上,达到以物寄情、情景交融的效果,语言抽象而具有意境美。而英文的译文在景物描写方面则侧重于客观景物的再现,情感的抒发以不影响真实信息再现为目的,语言结构上简洁明了,结构严谨。考虑到“依山面水”“气势恢宏”“柳林处处”“流水淙淙”等构成的山水景致对“意境”缺少体验的英语读者而言理解难度大,不能有效地获得类似的审美愉悦感,无法实现其诱导功能。①陈宏微.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功能论者认为“若原文内容阻碍译文诱导功能的发挥,译者有理由对某些原文信息进行删减甚至忽略不计”。因此,在将这种抽象而有意境美的中文旅游文本翻译成英文时,译者应该按照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对抽象的部分进行适当的删减,“舍抽象取具体”,使英文翻译简洁直观。
4.合句
对翻译旅游文本来说,译本本身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只有受众的阅读才能使其意义具体化。而受众自身的价值观、文化底蕴及审美情趣等综合因素形成了其对作品的审美期待。要满足受众的“期待”,作为充当两种语言之间转化媒介的译者,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文本间词汇的转换,还需要以读者的感受为根本,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带着读者的期待与翻译文本进行对话,用自身的经验、知识解读原文、分析原文,将译文转换成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的文本。由于文化空缺或文化冲突,读者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往往制约了信息和文化传递的有效性,因此,译者应该充分调动读者与作品对话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之前,就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带着这种心理,调动读者的审美情趣,使读者自发地吸收译文带来的审美感受,从而创造出成功的旅游文本翻译作品。
(10)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拉萨市,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景点297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为发展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徒步、探险、朝圣等专项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译文:Lhasa is a famous tourist city of China,where there are as many as 297 tourist scenic sites,which have formed a network centered on Lhasa and extending all over Tibet,and they have laid a reliabl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ghtseeing tours,folk customs tours and ecological tours,as well as of special tours such as pedestrian tours,exploration and pilgrimages.
例(10)中中文原文通过逐点交待、层层推开的形式说明了拉萨旅游业的特点。然而,译文则以英语读者习惯的语言形式通过合并的翻译策略,开门见山地说明信息,带给读者明确的指示性,激起读者想要游览的意愿。
以上是翻译西藏旅游文本时常用的策略,不管选择哪种策略,翻译的根本目的是重在传递信息和感染读者。奈达说过,如果译者不为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接受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或者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谭载喜,1987)。因此,为了消除目的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在翻译西藏旅游文本时,对原文信息的选择一定要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来决定,不可全盘皆取。同时,西藏旅游文本的翻译是文化交融的过程,需要我们从文化对比角度,从文本的功能角度,对源语和目的语文本进行语际和语用的调整,使源语和目的语文本在不同文化中最大限度地达到交际功能。当然,旅游文本的翻译还存在一个美学标准,为了尽可能使译文被目的语读者接受,译者必须清醒认识到不同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认知行为,以及文化上的差异,把握不同的民族心理,参考不同的理论知识,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灵活处理各种因素间的冲突。
旅游文本的翻译是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西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品味高,规范旅游文本的翻译对于进一步推动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西藏旅游文本中的内容很多都根植于西藏深厚的文化中,这决定了西藏旅游文本英译的难度。通过分析西藏旅游文本的英译,可以看出西藏旅游文本中出现误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对源语言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以及对源语言的语言结构不熟悉。因此,对译者而言,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翻译功底外,还应具备相关的民族学知识。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功能派翻译理论家为译者提供了一把衡量的“标尺”,既要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①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36.“也应以译入语读者的需要为根本,实现指称功能的对应转换”。换言之,西藏旅游文本的英译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根据旅游文本的不同侧重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必要的变通和处理,使译文与译文受众之间的视野相融合。
[1]李松旸,向程,张丽,等.甘孜州旅游景点英译翻译问题探析及应对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3(25):121-122.
[2]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35-175.
[3]向程.功能翻译论视域中的汉英旅游翻译——以甘孜州旅游文本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3:3.
[4]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
[5]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6]丁大刚.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7]Nord 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Nida,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E.J.Brill,1969.
[9]嘉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On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ibet Tourist Texts in the Light of the Functionalist Theory
Pema Dicky Tsering Dicky
(School of Tourism and Foreign Languages,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Tibe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the world with its splendid natural scenery and unique ethnic customs.However,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imprope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texts in Tibet,many of them have intended to be Chinglish.Thus,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ibet tourist texts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ibet as an important world tourist destina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ases of improper translation of tourist texts and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ibet tourist texts;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English translation;improper translation;strategies
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3.022
H315.9
A
1005-5738(2016)03-157-008
2016-06-13
白玛德吉,女,藏族,四川甘孜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外语教学。
[责任编辑:周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