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贵
(山东临沂洗砚池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朱加贵
(山东临沂洗砚池小学)
随着新课标教学要求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变化,但是课堂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依然显著,如课堂上教师只是起到了传授者,并没有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这样的教学问题,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地点,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知识、构筑知识框架和形成价值观。但是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新课标教学要求的理解,只是片面地追求自由化的教学方式,这样很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是对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的方法。
有句话说,一个好的开始,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同样,一堂课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如同一出戏的序幕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新闻的导语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好的乐章好的序曲也是同等重要的。课堂学习的开头精彩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堂课感兴趣与否。若是一堂课的开头就非常精彩,这就会如同磁铁一样,深深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得学生不忍离去。但是,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做到恰当合理,不能生搬硬套,情景和知识的衔接要做到自然、平和,这样才能使得数学的教学课堂和教学内容相互贯通。
在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指导之下,学生的学习压力的确是减少很多,并且学习氛围也变得相对宽松。但是,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来说,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是很难准确说出整体思路和中心思想,只是用片断性的言语来解释和描述相关的数学问题,这就说明部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是零散的,仍然没有系统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梳理、总结,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时候仅仅是教师的几句言语,就会成为点睛之笔,使得学生脑海中的知识条更加清晰,而不至于散乱一片。
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不应该是从头至尾、锱铢必较,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问题之间的过渡,让学生学会问题的引申,从而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由浅的一层向深的一层过渡。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不能只是以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为教学准绳,应该以学生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提问、质疑、引申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触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在充满兴趣和挑战性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在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画龙点睛之笔,教师合理地引导可以把看似普通的教学现场变得生动盎然,使得学生思维开放、智慧迸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理解性错误的现象,合理利用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也可以使之成为教学宝贵的“资源”。错误性的理解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反应,教师对于这种错误性理解不能仅仅给予否定,这样的办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错误的出发点,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性理解,要在课堂上给出针对性讲解,并且举一反三,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根本,从而杜绝这种错误再次出现。
学生的理解性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关注学生出现的错误,就必须关注错误出现的原因,也就是重视错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尝试和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然后对学生进行巧妙地讲解和点拨,使得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
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数学思维的复制,从而导致数学思维受到严重的阻碍,学习思路也严重偏离教学要求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和引导,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一种正确的思路,以免学生偏离正确的方向。
教师教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尝试然后引导学生再创造,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加深理解原有知识,还可以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有准确的理解。
理想的数学教学方式,不仅是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教学思路,还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这样的教学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才能达到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教的位置是不能动摇的,教学课堂还是教师以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但是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并且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使得数学课堂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杨艳丽.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5):21-24.
[2]王静.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3,(11):34-36.
[3]汪渭芳.“数形结合”天地宽——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4,(0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