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沛
(河南工业大学 宣传部,河南 郑州)
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李晓沛
(河南工业大学 宣传部,河南 郑州)
摘要: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式,形成了完备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教育方法、教育资源利用、环境和实践育人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取得了良好效果,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蔽性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很多人认为美国高校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上美国虽然没有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却以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等形式开展了大量“无名有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像空气一样弥散于整个社会之中”。研究和探讨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做好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为了增强国家凝聚力与国家认同感,美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美国教育主管机构并未对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统一要求,高校具有极大的自主权,各高校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而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资本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教育。一般每个大学都会设置3至5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
美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并通过政治教育、历史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公民权利义务教育等途径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政治教育。美国政府为了在青年一代中推行美国式的民主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为注重政治教育,出台了诸多硬性规定,例如很多州都规定,高校在校生必须获得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获得相应学位。通过政治教育,大力宣扬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所确立的自由民主精神,同时将三权分立制衡的民主理念以及自由、民主、博爱、平等的美国式价值观作为至高无上的信仰灌输给每一名大学生,保持国民精神教育、资本主义优越性教育以及反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体性与一贯性,借此维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抵御来自其他意识形态思潮的侵扰。
第二,历史教育。“历史可以使任何国家享有合法的地位,并且能够唤醒公民的爱国热情”,所以美国政府始终认同历史教育是青年人培养国家观念、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途径,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高校必须开设美国发展历史的相关课程。这些历史教育的内容带有很强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并且注重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衔接,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以及历史人物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强化成就史和忧患意识教育。一方面向学生展现美国的强盛、自由与民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警示学生必须时刻捍卫美国的地位、利益与权威。
第三,法制教育与公民权利义务教育。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以立法的形式要求高校必须开展宪法教学,保证大学生熟练掌握《联邦宪法》、《独立宣言》以及《人权宣言》的内容,理解美国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权威性与合理性,从而自觉地遵守法律规则,维护国家尊严,成为守法公民。公民权利义务教育则是美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人文课程的专业教学以及相关学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树立维护个人独立、平等的意识,以及争取民主、自由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公民权利不仅是生存的基础,也是维护自由、民主的责任和义务。
(二)宗教教育
美国是以基督教为主流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国家,宗教的力量十分强大。回顾美国200余年的发展历史,宗教与教育始终结合得十分紧密,宗教劝诫也成为重要的德育方法,宗教借上帝的名义向大学生灌输符合资本主义需要的宗教理念,诸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学府最初都是由教会创立的,时至今日,各宗教派别的教堂仍散见于大学校园之中。正如David Mascy教授指出的,“在美国,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宗教则掌管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基督教的信众为例,《圣经》在约束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拥有不可动摇、至高无上的权威,决定了美国基督徒的道德观念以及行为标准,也促使这些信众形成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习惯。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是美国社会道德体系和个人精神信仰的源泉,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美国十分重视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各高校也都将其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基本上都开设了1~3门宗教教育课程,通过与教会组织的紧密结合,开展大量的宗教公益活动。
(三)道德教育
美国主流社会认为道德教育的六大要素公平、敬重、信赖、公德、责任和关怀,可以超越种族、文化、社会阶层的差异,决定着社会的稳定程度,所以美国政府、社会以及高校均十分注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政府通过立法、资助、奖励等形式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联邦政府每年都会拨付超过3000万美元资金用于支持高校道德教育,各州也都设立专项资金,其中20多个州还颁布了法律,要求州属高校设置 “道德品质教育”课程。除了学校内的教育课程之外,美国的高等教育将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道德教育课程相联系,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以各类无偿服务的形式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实践体系。美国高校基本上都规定了志愿服务时间的最低限制,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能毕业,此外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区服务法案》,规定志愿服务达到1400小时的义工可以获得联邦政府4725美元的奖学金,可以冲抵学费或偿还助学贷款,旨在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美国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逐步地将道德准则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二、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完备的教学实践体系,做到了导向明确、措施得力,实现了教育核心内容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实效性,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教育方法的隐蔽性
美国高校一般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冠以“公民教育”或“政治社会学”的名号,以“社会研究”形式间接地向大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尽管没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但却建立了类似于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学生事务管理员制度(Student Affairs Staff Personnel),表面上其工作内容偏重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然而实际上却通过人格训练和公民素质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此外,遍布于美国高校校园的教堂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牧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这些牧师除了具备深厚的宗教文化理论功底以外,还具有相应的技能和其他的综合素质。这支“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麻痹学生意志、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由于采用了隐蔽的教育方法,克服了教育对象的抵触心理,使处于叛逆期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特定的价值观。
(二)教育资源的广泛性
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广泛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向学科领域渗透。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径,借助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人格教育等。二是向社会领域渗透。美国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外活动、校政工作中,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久性和渗透性。
(三)教育环境的功能性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一是校园建设的育人意蕴。校园环境、各式建筑、道路、文化长廊等设计精美,意蕴深刻,无不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二是精神激励无处不在。很多美国大学均在校园内建有大量雕塑,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耶鲁大学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纪念不同历史时期毕业生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使毕业生永远与母校血脉相连、薪火相传,这一方式的影响效果巨大、广泛而持久。三是校训彰显育人特色,突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手脑并用”,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崇尚学术自由;哈佛大学的校训则是“让真理与你为友”,旨在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这些校训伴随这些大学及其毕业生走过了数百年的历史,不仅成为广大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其理念内核不断被赋予时代新意,成为引领这些大学发展的精神主旨。
(四)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而且将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校园和社区生活之中。一方面,大力支持校园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数量众多,且多数在学校章程约束下进行自治管理。丰富的社团活动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很自然地将美国核心价值观融入讲座、选举等活动之中。另一方面,美国高校强调社会发展要与个人成长相统一,要求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还要恪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培养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让学生从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将社区服务情况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哈佛、斯坦福、耶鲁等名校都要求学生在申请入学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证明,毕业时同样要求学生提供社区服务成绩表,考查学生是否参加过义工活动及相关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募集资金、环境治理、扶老助残等活动,使大学生体验给予和分享的道德价值,进而在不断的尝试和反思中深化社会责任意识。
三、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教育水平和价值取向上有差别,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存在很大差异,但是美国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构建显性与隐性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美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隐蔽性值得我国借鉴。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以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同时注重培养道德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无论是“两课”教材编撰还是教学过程,应减少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增加当前青年一代关注的内容,用鲜活的事例阐释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回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中澄清是非、坚定认识,使课程内容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认识世界,在深入生活中思考人生,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与价值追求,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完成方法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上要做到“两个结合”,即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相结合,精神载体和物质载体相结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设“国学”和“儒学”网络课程、建立“红色”网站等方式,宣传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爱国思想,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奋斗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奋斗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强制灌输”到“潜移默化”的转变。
(二)构建向专业课和公共课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略显单一,对专业学习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吸收不足。要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共产主义信念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渴求专业知识、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树立“人人有责,科科有责”的理念,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要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实现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全覆盖。
(三)构建校园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并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美国高校从整体建筑规划到装饰细节,从各具特色的校训到喜闻乐见的纪念物,从入校开始就有意识地让他们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我国高校也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构建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育人作用,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责任心。二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的人文精神、文化理念以及育人原则都需要通过载体承载和体现,而校园内的建筑、雕塑、石刻、文化长廊等设施与建筑就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原则形象地传达出来的最好载体,完整地呈现了校园的个性文化与传统。同时建设不同时期的纪念性标志,以承载校友与学校之间的精神联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生活性、开放性、潜隐性特点,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构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强调课堂教学与理论灌输,忽略了与社会实践结合的过程。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静态和僵化的施教,而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进行的动态性、社会性活动。随着我国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也逐渐由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向社会环境和虚拟环境进行扩展,来自校园以外的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更加广泛。为了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就要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格局:一方面要调整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提高实践内容的比重,使实践环节从课外自选内容变为课内必修内容,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公益服务,实现志愿、公益服务考核学分制,使大学生真正重视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互动性,通过在校内外组织主题活动、专家讲座、军事训练、参观考察、实践教学、社会调研等活动,把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生产劳动、科技发明、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列入培养计划,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将爱国热情和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曲玲.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究.教育教学论坛,2014(3):23-24.
[2]毛若,毛晓红.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提高我国高校德育实效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14(8):139-142.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李融,包涵,钟维饶,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447-457.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郑永廷.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7.
李为山.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借鉴价值.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16.
崔学锋.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23-1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3.03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6)03-0138-04
作者简介:李晓沛(1985-),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0-25;修回日期: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