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问题 选准对策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2016-02-15 17:40:27向守万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年2期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问题对策

向守万



正视问题 选准对策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向守万

摘要:目前,学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学校信息化条件不成熟,学校教师很难辨别产品的质量,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甚至对什么是网络学习空间,如何评判优秀的网络学习空间,还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教育的发展与要求,学校转变思想,营造氛围,重视培训,完善设备,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强化评价,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问题;对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目前,我校小学信息化基本完成了宽带和班班通,课堂多媒体演示和课件的使用,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甚至对什么是网络学习空间,如何评判优秀的网络学习空间,还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视问题

(1)学校信息化条件不成熟,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捉襟见肘,不是这儿出差错,就是那里有问题。

(2)学校建设和使用还没有形成良好氛围,学校总是处于规划和强调层面,重视购置和配备,实际操作上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有力的指导与督促。

(3)市场上有形形色色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教育产品,这些产品质量优劣不一,鱼龙混杂,学校无法鉴别。这些产品中,有些是概念古老的学习管理系统,有的是简单资源网站,如教学视频、电子书等,有的是半游戏性质的网站,有的是企业设限产品,有些和人人通特征相似,教师和学校缺乏鉴别能力。有的产品选用后经常出问题,带来一系列具体问题等。

(4)属于“网络学习空间”范畴的产品,在质量上和教学理念上也有很大差别。例如有些内容仅仅是个人博客、班级博客、个人网盘、云储存、课程表等比较单一的简单功能。有的就是纯粹的学习机,使用价值不大。

(5)网络学习空间对很大一部分教师而言是一个抽象的学术名词,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优秀案例指导,这也是造成学校教师对产品无法鉴别主要原因。

二、实现基础

教育信息化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指的是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教与教,教与学,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到每一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

1.理论基础

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二是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规模。三是2014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

2.物质基础

(1)学校“宽带网络提速”

“宽带网络提速”是学校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信息交流、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学校与当地电信部门联系,投入一定资金,为学校宽带提速,实现宽带互联网到校、室、班全覆盖,为学校管理、办公、教学、教研、资源共享、师生信息交流等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支撑。

(2)有效实施“优质资源班班通”

根据学校实际,学校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建设。采用教师设计、网上下载、购买光碟拷贝、链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小学教学网等有效网址,方便教师及时选择使用,切实做到为教学服务。加大对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英语、信息技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利用光盘、网络等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将学科课程资源专递资源库中供教师选择使用。收集整理骨干教师的优质课堂教学实录、本地有影响名师的课例和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以及近几年参加县级市级赛课的课堂实录等资料,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直播、点播、互动教学课堂、互动教研等方式充分共享名师课堂资源,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对策与思考

1.积极转变思想 形成良好氛围

学校全体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树立网络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云技术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等,切实替身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效为教育教学服务。多鼓励教师参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让教师切实感受到网络学习空间给教师带来的便捷和好处。

2.重视教师培训 提高运用技能

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按照国家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要求,适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带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一是重视常规培训,努力实现人人参加,人人能会的基本目标。二是开展专项培训,实现培训有用短期目标。如WiFi的使用,资源库优秀课例的选择与使用,个性化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立与使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重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培训、展示、竞赛、交流活动。重视来自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评选及优秀作品展示交流,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学科说课、赛课的竞赛活动,面向课堂,立足应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技能运用水平,带动学生能力发展。

3.不断完善设备 解决具体问题

因地制宜完善学校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为师生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每一位教师、学生建立个性化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与学的全面互动,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是扩大参与人人通工程的教育信息化规模。学校结合教师实际制定相关激励措施,促进教育信息化教育者的、学科教育工作者及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者的广泛平等参与。二是注重和加强网络学习空间优秀产品和优秀案例的发现、总结与推广工作。学校要推动校内教育信息化教学的交流,征集并发现优秀案例,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和推荐,以优秀案例作为实际导向,引导网络学习空间的高水平发展,促进优秀产品的普及。三是积极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采购方式,适应“软件即服务”的发展潮流。在过去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存在于注重购买硬件设备,而缺乏软件系统的投入问题。软件系统的概念在不断发展,网络学习空间甚至已经不是传统软件,它是一个基于云技术的软件服务。软件在向“软件即服务”的方向发展,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采购政策要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四是争取教育信息化教育企业科技和应用创新的支持。创新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研发,也包括教育应用的设计创新。

4.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正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的融合

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开放而鲜活的知识信息化的建设,建立网络化的校本选修课程,使网络校本选修,成为新课程内容的一个时代亮点。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建立信息化的学习成果展示平台,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为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创造条件。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形式方法的融合

搭建学科学习平台,开展基于问题、主题、项目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设问、调查、探究,掌握利用信息工具、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自主地、富有个性地探究知识,关注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利用数字化资源充实通用技术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通用技术教学过程,提高学生通用技术课程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技术素养。利用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和仿真实验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在做好做实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拓展延伸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成功率及效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弥补传统实验在实验安全、器材及耗材短缺等方面的不足和统计归纳上的不便。利用多媒体技术建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建立即时性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协作式学习及教学反思、学习反馈、学习交流。利用远程教育形式实现跨时空、跨区域的多样化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优化教与学过程;利用自主、探究、协作式网络学习平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有效课堂”。

5.强化学校信息化教学评价

着眼于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能力提高,改革学校信息化教学评价方式。建立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要求的信息化评价平台。建立以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针对发现的问题调整课程内容,保障课程不断更新。

6.切实教育教学服务

(1)打造联体课堂

充分利用远程课堂互动教学平台,有计划、有组织把城乡学校课堂连为一体,实施一对一、一对多远程课堂同步教学,有效破解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学科不配套、师资短缺等重大难题,促进教育质量共同提高。

(2)实施网络集体备课

通过备课系统,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形成课堂交流的教学预案,形成“集体+个性”的教学设计。

(3)开展互动教研

通过搭建互动教研科研平台,开展网络集体教研和科研,采取专家引领、专题讲座、课题辅导等形式,让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实现高中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变。

(4)加强管理联动交流

建立统一的管理互动交流网络平台,创建学校领导干部、教师常态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引领、骨干教师带动、学科带头人带头,在教育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方面互相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普及,在灿烂星空下,信息化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让大家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式学习,从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俞敏洪.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N].中国教育报,2015-3-10.

[2] 周学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136-137.

[3] 刘井岗.对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两种境界的三维分析[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10):110-111,114. [4] 吴洁.网络环境下自主协作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4):4-7.

[5] 孙钰华.新疆学前双语教师科研状况调研[J].双语教育研究,2015(2):24-29.

[6]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信息化环境下的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人民教育,2002(8):47-50.

[7] 俞敏洪.关于“有序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应用工作”提案的全部内容[EB/OL]. http://blog. sina.com.cn/s/blog_73b64be60102vagv.html.

作者信息

向守万,本科,小教高级。重庆市开县赵家南京小学,405401

猜你喜欢
网络学习空间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服务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0期)2016-10-24 17:47:51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中职学生发展的考核之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54期)2016-07-18 09:11:14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论本科教学中传统教学与网络学习空间结合的重要性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