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有效性——高职课程改革的重点

2016-02-15 11:20:00王明霞潘菊素钟碧芬
职业技术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有效性高职

王明霞,潘菊素,钟碧芬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课程有效性——高职课程改革的重点

王明霞,潘菊素,钟碧芬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从当前课程改革的现状、问题着手,提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做好“八个对接”,以提高课程教学效益为重点,优化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程质量评价机制。聚焦课程,研究课程,改革课程,将课程目标始终贯穿于课程有效教学之中,将课程设计及成果有效实施到课程教学之中,并产生一批具有丰富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高质量课程。

关键词:高职;课程;有效性;教学改革

0引言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了解高职课程建设改革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的新模式,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则表征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要求,反映社会对教育结果的理想预期。人类活动的意识性使教育的过程寓于特定目的的指导之下,而这种指导作用只有细化为可操作的课程目标才能最终得以贯彻实施。在一般的意义上,课程即教学的科目,[1]它是沟通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的中介与桥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与手段。有效性评价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需要所做出的一种主观评价。事物的“有效性”是相对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有效性可能做出不同的评价,它必然以特定的评价标准为依据。因此,“课程有效性”指课程实施结果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各相关主体的需要。那么,在高职课程有效性评价中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1.1实现教育目的是高职课程有效性的根本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其实施的主体最终可以上升抽象为国家层面。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集中的体现在其对教育目的的规定与表述之中,它构成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如果高职课程的设置实施与其教育目的背道而驰,那么这种课程就是根本无效的。

1.2学生能力的生成是高职课程有效性的核心

教育目的是对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的根本规定,这种规定具有抽象性、纲领性的特征,而能力则是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具体化。以课程为依托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建的互动场域,教师通过辅助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以生成。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特异性能力需求突出体现在其面向复杂工作世界的实践能力,它构成高职课程实施的目标、有效性的核心。

1.3学业测评结果是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外在表征

能力作为一种凝结在受教育者身上的隐性素养,必然要通过特定的外显行为而得以投射。学生学业测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检验,其结果能够反映学生能力的生成情况,对比是否达到了预期。因此,学生学业测评结果构成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外在表征。

2当前我国高职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性过程。从课程目标的确立,到课程开发中内容、形式的编排,再到课程实施阶段的人员、设备安排,每一个阶段都会对课程的有效性形成影响。从上述各个阶段看我国当前高职课程的现状,以下存在的诸多问题是损害课程有效性的原因所在。

2.1课程理论多元化倾向,中国特色高职课程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高职的课程改革,1995年左右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课程,1995至2006年我国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从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2006年后又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体系,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2]

课程建设需要理论指导。我们可以借鉴欧美课程理论,但由于国情的不同,体制不同,完全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不仅不能完全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问题,还有可能走偏方向。必须以其为参照,结合我国的实际来指导课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职课程开发理论。

2.2课程开发功利化倾向,课程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课程体现了其针对性、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经济性等特点,特别关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课程开发创造者的初衷是旨在帮助学习者获得具体岗位任务的能力,因此,其本身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缺少了必要的张力和弹性,忽视了能力的迁移,忽视了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课程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对有效的认知是片面的。[3]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的制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由专业教师制定,等于教师自己定计划自己执行,这样,常常就会出现“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有什么设备进行什么实训”的问题,并未按实际需要去设计课程。由于课程开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人设课等原因造成的课程计划的不适宜、不充分,失去了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因此,很难保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2.3课程目标模糊性倾向,课程要素和目标要求有待于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体现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是一个从概括到具体,从抽象到具象的不断转化、呈现和增加的过程。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在课程的实施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课程目标的随意性与模糊性等局限。如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等。至于这些目标达到何种程度、可分解为哪些具体子目标等问题,一概没有清晰的表述,课程目标存在着随意性与模糊性的问题。课程目标的随意性与模糊性,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高职院校层面,尤其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这会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行业中找不到合适位置;从学生层面,高职学生面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普遍存在盲目性。

2.4课程设计人性化不足,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尚待进一步加强。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但多数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尚未完全确立,高校的工作没有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来考虑。如果学校的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课程建设势必成为学校关注的中心。[4]课程的人性化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设计思考,考虑课程的设计与学习者的能力、知识水平、生理、心理等因素的统一、协调,实现学习者高效、舒适的学习。人性化设计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现实的行动。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2.5课程内容整合性不足,构建动态的课程 “生态系统”尚待进一步拓展。现代课程论强调整合的原则,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将知识课程与情意课程整合,这为我们进行课程的综合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课程的整合化也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教育课程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即着力建设使课程要素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的“整合课程”。强调把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本身价值,必然会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情境。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2.6课程结构平衡性不足,公共、通识、基础、专业课程结构尚待进一步调整。如何使课程设置更趋合理,如何让课程实施更富成效,一直是课程研究的兴奋点。课程从目标、内容、结构到实施、评价、管理都存在平衡的必要和失衡的可能。R·麦克卢尔(McClure)认为,选入学校课程中的各科目主次分明即课程平衡。他同时认为,在20世纪,学校排课时都普遍注意合理调配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文科和各种自然科学学科的比率。在高职院校重点是要关注公共课程、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结构。但多数高职院校存在通识课程开设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多等问题,必须整合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构建“通识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7课程师资匹配性不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尚待进一步建设。高职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成为贯彻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措施。虽然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这些年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是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与教育部门有关师生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5]

2.8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不够,教学方法方式有待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本位,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能力需求,难以适应社会需要。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在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经验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基于PLC控制的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网络模糊了国家、学校、学科、教学与科研等的边界,网络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例如,首批上线的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全部是在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网络能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现在已经开始的MOOCs,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课程体量小,分知识点学习,讲课精,可反复学;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组讨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为师生;学习过程可在任何地方进行,学习方式灵活。

3以课程改革确保高职课程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要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目标,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以提高课程教学效益为重点,以优化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优化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为手段,聚焦课程,研究课程,改革课程,在课程标准、课程整体和单元设计和说课优化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始终贯穿于课程有效教学之中,将课程设计和说课的成果有效实施到课程教学之中,重点做好“八个对接”,并产生一批具有丰富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高质量课程。

3.1加强中外职业教育理论的有效对接。如果从整体上检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研究,我们职业教育思维上的特征或偏向是十分明确的。即整体性思维,如广泛认同并进行多年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等的提出,都受到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影响。以“双师型”教师为例,对其笼统的理解就是“教师”加“技师”,是典型的知行合一式的复合模式。作为一个教师,能不能做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或知识和能力谁最有效、最有用,这些都值得认真反思。[6]从整体的发展来看,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必然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但具体怎么合作,这里面就有一个方式、方法问题。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企业内培训、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我们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有效途径以及嵌含在其中的方法,所运用的还是别人的东西。我们只有加强中外职业教育理论的对接,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课程建设理论。

3.2加强课程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有效对接与实施。专业教学标准是高等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基本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是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编制与实施要围绕专业教学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展开,因此,为有效保障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施,我们要加强课程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有效对接与有效实施。

3.3加强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与实施。课程是专业的微元,学校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明确了每门课及每个教学单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注重加强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与实施,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顺利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各课程的整体和单元的教学内容之中,因此,课程的整体和单元教学设计是确保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注重加强课程整体和单元教学设计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对接与实施,以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

3.4加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标准的制订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的保障,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优化课程内容落到实处的保障。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质量标准,为教学主客体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努力提高各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5加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设计的有效对接。学校要求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要求按照纯理论课、理实一体课、实践课等三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推行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鼓励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因此,我们要加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设计的有效对接,以确保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努力提高各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性,并产生成效。

3.6加强学生学习考核评价与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目标的有效对接。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效教学的实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科学合理。要注重学生学习评价和考核与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目标的有效对接,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应与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紧密结合,与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匹配。课程考核内容设计应坚持素质、知识、能力整体设计、协调发展,以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即要考核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形成。课程考核方案设计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能力考核相结合,以能力考核为主。全面、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获得情况,使考核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应充分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能力发展空间,鼓励形成个性化的考核模式。

3.7加强课程与教材网络资源的有效对接。要从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出发,选好教材,同时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注重校本教材的建设。出版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材或实训指导书。加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模式的有效建设。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加强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开放课、微课、微课堂等示范改革课程建设,加强校本慕课和手机学习平台的开发,要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改变学生学习模式从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以及自主学习的综合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8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有效对接。加强德育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已明确提出了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三个课堂联动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课堂教学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第一课程,课堂教学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以教学工作规范为准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要以金牌员工为目标身体力行,师生齐心协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4加强监督评估努力构建有效课程监管服务体系

4.1构建有效课程的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当对构成教学质量的(输入、过程、输出)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与评估。以全员、全程、全面性理念为指导,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分成三个子系统,即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监督系统、教学咨询与评估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由校长办公会议、主管副校长、教务处和学院组成。校长办公会议负责学校重大教学决策,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教学的日常决策,教务处代表学校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学院是教学实体,具体组织落实和执行学校的教学任务。教学监督系统主要由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组成。校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强化校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调控职能,保证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教学咨询与评估系统主要由校、院两级教学委员会或专家组成,负责对学校(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审议、评议和咨询。[7]学校将通过校院二级检查,各级各类听课等环节经常性地对各教学单位和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绩效评估,并与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相结合。同时,通过公开课、观摩课、课堂教学优秀奖等评比活动,奖励先进,鼓励和表彰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4.2构建有效课程的服务支撑体系。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案、切实可行的教学标准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校企合一、“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则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能规划改革方案、开发教学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企业岗位一线的教学团队,是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建设需有一支素质良好、教学能力强并能有效建设和实施的教学团队和主讲教师队伍,因此,学校要通过培养培训、研讨交流、引进和聘请兼职教师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外要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和专业课程所涉及工作的内容成立实训基地。

5结语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教育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42.

[2]李学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3]刘松林.课程的有效性: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J],职教论坛,2012.06.

[4]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02.

[5]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6]刘诗能.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与理论“硬核”[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6期).

[7]邱丽敏.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8.

(编辑马海超)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the Emphasis of Curriculum Reform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Mingxia, PAN Jusu, ZHONG Bifen

(Ningbo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Ningbo 315100, China)

Abstract: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s the cor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lso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 point of teaching reform.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namely adhering to the “eight dock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classroom efficiency. Optimize the teaching modes,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quality. The focus, research and reform of curriculum are important. Always let the curriculum targets ru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effective teaching, 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curriculum design be implemented into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produce the high quality curriculum with rich teaching achievements and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effectiveness;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码:1672-0601(2016)02-0010-06

作者简介:王明霞(1966-),女。教授,现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2015-12-27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有效性高职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6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中国航海(2014年1期)2014-05-09 07: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