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细娇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 325025)
浅析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心理动机和功能
王细娇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 325025)
摘要:本文通过对发生“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功能的探讨,希望能加深读者对社会语言学这块领域的认识和理解。在基础较差的学习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采用语码转换策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中英文语码转换,能够营造轻松说英语的环境,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码转换;心理动机;社会功能
0引言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码(code) 指的是交际中的语言、方言和俚语。在交际中语码的选择具有特定的交际功能,它主要受语言本身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 指在语句中或者语句之间夹杂不同的语言、方言或者俚语的现象。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同一说话人的话语中,也可以出现在不同说话人的话语之间。例如“这事值得mark一下”, 该句中使用了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显然存在语码转换。Gumperz (1982)提出“ 语码转换”的发生主要存在两种情况:情景型转换和喻义型转换。情景型转换是指由于参与者或话题等情景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例如,当两个温州学生在用温州话交谈时,一位熟悉的英语外教向他们走来,他们会立刻用英语与之交谈。如果他们继续用温州话交谈,不但会冷落参与者——外教,而且还达不到整个社会集团共同交流的目的。喻义型转换是指为了改变说话的语气和重点或角色关系而采取的语码转换。例如,一位英语老师用英语讲课时夹带几句西班牙语或法语,他也许是为了展示他懂多种语言的能力,同时也为了体现他作为外语教师的身份。
无论在工作、学习,还是在生活中,语码转换现象无处不在。 语码转换的原因主要由社会和心理因素决定,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学校犹如一个小社会,尤其是大学校园,有学生、老师、干部、教辅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他们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来自国外,他们除了使用普通话,还说着各自的方言或俚语。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除了会说普通话和方言,还都接触并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因此在大学里,汉语和外语之间的转换较为普遍。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校园语言交际中语码转换现象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校园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功能,探讨如何利用语码转换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校园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和交际环境的需要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的心理来源,而动机影响行为,是主体趋向目的的内驱力。因此,语码转换的发生,必然存在某些动机来满足说话者特定的心理需要。那么在校园内语言交际中产生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和需求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安全需要
语码转换可以带来语言安全感。例如, 温州大学的师生来自全国各地,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际语自然是普通话。然而,说温州话的新生出于习惯的原因,容易违反这条原则。某日,一群学生走在校园里,两个温州的女孩A和B用温州话谈论一些事。刚聊不久,旁边一个外地的女孩C用普通话叫喊道,“你们讲什么鸟语啊?听起来比日语还难懂。”听到这话,女孩A就立刻改用普通话跟C说了几句。当她和B继续谈话时,就自然而然改用普通话。这是一个典型的为了满足第三者安全感的例子。然而,语码转换也可满足说话者自己的安全感,说话者可以有意利用语码转换来隐瞒其说话内容。例如,江西老乡小戴和小王常常交流上facebook的体会,包括用了什么翻墙软件,或者分享在哪些网页查找关于paper writing 的指导材料等, 当没有他人在场时, 她俩会豪无顾忌地用普通话交谈。当另一同学小刘突然出现时, 她们立刻改用家乡话。
1.2体现身份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否能够用英语交流已成为影响人们择业和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学生的普遍心理中有一种现象,即如果某位同学英语成绩特别好,就会显得比别人更有优越性。因此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夹杂着几个英语词也成为“时髦”、“洋味”的表现。在校园里,总能常听到类似这样的对话:
——今天这件事情is meaningful了,我一定在微信里mark一下。
——你今天好fashion哦。
——别提了,花了我一大笔money。
——Why not?
又如:
——今晚我们club有个party ,你去不去一起happy一下?
——What a pity!明天上课还要quiz ,我今晚要stay up late。
——干吗要那么working hard, relax 一下嘛。
——那可不行,如果pass 不了就有big trouble了。
——那好吧,不打扰你了。Bye-bye.
——Bye.
此外,方言的选择也能体现说话人的身份。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会上海话或粤语通常被认为是有钱、有身份的表现,而对于某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方言则认为其“难听”或者“土”,这一观念是人们对语码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此,那些来自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身份,往往会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插入自己的方言。相反那些来自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往往因羞于自己的方言,而积极使用普通话来掩饰所谓“贫困、落后”的地位。
1.3求新的心理需要
求新、求异是人们共同的心理,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如今的网络语言盛行,如果不会用几个网络新词,那就显得out了。同学们为了显示自己与时俱进,在聊天中夹杂一些网络英文新词不足为奇。比如:you can you up, you are kidding me,互联网plus,你吓死baby了……。 这样做,不仅方便了说话者意图的表述,同时满足了年轻人崇尚新生事物的心理。
1.4保全面子需要
面子实际上是一系列依靠他人才能满足的想法和希望。人们在交际时一般会互相配合,努力给自己、给对方留面子。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通过语码转换也能起到保全自己或他人的面子的作用。例如,当一名男生向女生表达爱意的时候,为了避免被拒绝丢面子,他通常不愿直截了当地说“我爱你”,而是说“I love you”或法语、西班牙语等。另外,在同学之间通过英汉语码转换,能使尴尬的场面变得幽默风趣,以保全双方的面子。例如,在宿舍中小丽滔滔不绝地在跟小王说话,而这时小王却很想看书了,于是小王就说“你快点shut up吧!我快要faint了”。这显然比说“闭嘴”和“晕了”幽默得多,大大地减少了激怒他人的可能性。
1.5语言交际环境的需要
Wardhaugh(1986) 分析语码转换时指出,制约语码转换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其中有三大基本的因素:交际的参与者、交际的场合和交际的话题。在交际的参与者身上,体现着他的种族信仰、精神、性别特征、社会地位、角色心理、年龄心态、生活经历、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语言态度和语言观等多方面的特征。交际场合具体包括交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正式和非正式)。交际话题则指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题目和内容。这三大因素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语码转换的发生。例如,同宿舍的三位同学王丽、晓庆和小雨,她们分别来自安徽和贵州。有一次她们一起在学校餐厅边吃饭边闲聊:
王丽: 你觉得我们的英语外教Ivan 的口语课咋样? (安徽话)
晓庆:不咋地。(安徽话)
王丽:你呢? 你觉得怎么样? (普通话)
小雨:还可以吧。(普通话)
(这时,Ivan 向他们走过来。)
王丽:Hello, Ivan, could you join us ?
Ivan: Yes, thank you.
(Ivan走过去坐在她们旁边。)
晓庆:Do you like sweet and sour fish?
小雨: Delicious.
在这个对话中, 王丽在同老乡晓庆说话时使用了安徽方言。然而,当她跟来自贵州的小雨说话时,她立刻改用普通话。后来,由于老师是个英语外教,他的出现又使得王丽的交谈 “语码”从普通话转换成了英语。我们还发现,晓庆的交谈话题也随着变化,从“评论外教”到“邀请外教”一起吃饭,再到“问”问题;同时 语码也相应从用安徽话转换到用普通话再到用英语。而且在晓庆的带头和提示下,小雨的话题从“评论”外教转换到“回答”同学用英语的提问,同时语码也相应从用普通话转换到用英语。这些都表明,语码的转换要随着交际的参与者、场景和话题等交际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转换。
2语码转换的功能
2.1语码转换是一种交际策略
语码转换可以方便言语的表达。例如,A和B在谈论爱尔兰文学作品:
A: 你读过Frank McCourt的Angela’s Ashes吗?
B: 我只读过Frank McCourt的《教书匠》,我还没读过Angela’s Ashes,你能大概给我讲讲吗?
这个对话中,双方分别使用了Frank McCourt和Angela’s Ashes,主要原因是谈话交际中的二者平时都接触英语,而且话题是外国文学作品,所以在他们的大脑中检索英语语码的速度相对要比汉语快,用不着把莎士比亚的书名翻译成汉语后再交谈,这样的语码转换确实有利于双方更便利、更快捷地传递信息。
2.2弥补语言空缺的功能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语言也日益丰富,而使用语码转换恰好具有弥补某种语言空缺的功能。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图书馆、实验室,当大家谈论现代科技产品与教育的关系时,经常使用许多英语术语和技术词汇,体现着交际者一时想不起在汉语中相应的表述,或者实际上也缺少相应的表达法。例如,在校园里、课堂上我们常听到:“我的mate7是4G”,“同学们有事尽管call我”,“这次的作业请发e-mail给我”,“你觉得用Blog方便还是微信方便”,“最近Twitter很火”, “李克强总理最近提出的互联网plus,你们能理解吗?”像以上有些词语在汉语中根本没有,有的词语如果生硬地翻译成汉语不仅很费时,而且也让人觉得别扭。
2.3利用委婉语的社交功能
语码转换中的委婉语具有恰当社交的功能。每个语言使用者都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群体中,都是活生生的社会人,交际者个体的行为包括言语行为,时刻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遵从Leech(1983) 所说的“礼貌原则”和Grice (1975) 所说的“合作原则”等。为了遵从社会规约,交际者可以通过运用语码转换来避免社交场合的许多尴尬。
在我们国家,人们相对较保守,谈论“性”或“同性恋”的话题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会接受。例如:几位同学正在谈论台湾的娱乐节目《康熙来了》的主持人:
A:小S主持得是不错,不过我更喜欢那个男主持蔡康永。
B:哦,其实他长得也不错,虽然不是很sexy,但是很cute的。
C:他不够sexy是因为他是个gay。
可见,在课堂上涉及“性”这方面的问题时,老师或同学总是选择用英语“sexey”,而不是汉语。
2.4培养外语学习兴趣的功能
在课堂上外语教师适当的语码转换无疑是一种教学策略。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全英文授课,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就会减低英语学习的兴趣。遇到晦涩的语言点时,使用语码转换会更自然有效地表达教学内容。超出学习者所能接受的语言输入是无效的、枯燥的,是造成学生自卑并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适当的语码转换,既能在课堂营造目标语言输入的氛围,又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更放松,更容易接受,有利于增强学习兴趣。
同时,语言转码的运用还能起到活跃课堂的作用。比如当某位同学在课堂上照镜子,可以走过去轻敲其桌面,说“是face judger党(外貌党)吗?”,这样既提醒了学生,又让学生不失面子,降低了批评的程度。如此,既能活跃课堂,又能培养学生中英文语码转换的习惯,使之运用于生活之中,进一步促进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
3结语
总而言之, 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语码转换无处不在,其客观原因在于学校存在多语的自然环境(普通话、方言、外语)以及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通过对发生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功能的探讨,希望能加深读者对社会语言学中的这块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在课堂上,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习者的课堂教学,教师适当采用语码转换,可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多运用中英文的转换,不仅可以活跃校园生活,还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Peter Stockwell.Socialinguistic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2]许朝阳. 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与心理[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 (2).
[3]刘绍忠,段林远. 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J]. 柳州师专学报,2002(6).
[4]高军,戴炜华. 语码转换和社会语言学因素[J]. 外国语,2002(6).
[5]甄丽红. 心理需要与语码转换现象[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6]陈耘. 语码转换的分类及存在原因[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编辑文新梅)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Code Switching in Campus
WANG Xijiao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25, China)
Abstract:By discussing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code switching, this article aims to deepen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in the field of social linguistics. In the classroom full of learners’ with relatively poor basis, English teachers adopt appropriate code switching strategy to guide students to use code switching in life more. More importantly, code switching strategy can create an relaxing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to speak English, and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Keywords:code switching;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soci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码:1672-0601(2016)04-0097-04
作者简介:王细娇(1971.10-),女。江西永丰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及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