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发展研究

2016-02-15 06:36凌玲
职教通讯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技能型职业教育

凌玲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发展研究

凌玲

摘要:“中国制造2025”给高职院校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高职院校应把握发展方向和趋势,分别从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做出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技能型

“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了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特别是在操作层面要有众多文化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技能型工人,这些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一、“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和内涵

(一)“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又叠加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新的变革刚好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的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的挑战和机遇。[1]

中国在数量上已经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但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仍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制约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部分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知名品牌少;产业结构不合理;能耗高,环境污染大;企业信息化水平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主战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基于此,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

(二)“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

1.三步走战略。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制造业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构建了制造业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美国制造业遥遥领先,属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属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属于第三方阵。“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2025,我国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中国制造业迈入第二方阵的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强国;最终在2045年,中国制造业有望进入第一方阵,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2]

2.一条主线。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着力点,以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立足市场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工业基础,推进集成应用,提升制造业水平,推进制造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3.十大重点发展领域。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4.五个问题。(1)创新驱动。核心零部件都受制于人,产业发展会受到制约,如我国制造了电热水壶99%的设备和零部件,却无法制造自动跳闸断电的小弹簧片,而制造100把水壶,都不如英国制造一个小弹簧片的利润高;[3](2)质量优先。如很多中国人去日本买马桶盖,回来却发现中国制造,我们可以制造产品,却没有品牌,这是需要思考的地方;(3)解决绿色发展的问题;(4)结构优化的问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品的附加价值小;(5)人才问题。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培养与现代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相匹配的高技能性人才。“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除了依靠技术创新,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中国制造2025”带给高职的新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发展的思考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主要途径。高职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国家以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之一。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将社会对高职的关注推向一个高潮。

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技术的升级和产业转型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端技术技能性的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缺乏要求我们加快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跳出固有的思维,借鉴互联网时代形成的新思维方式即互联网思维,思考高职的发展问题。[4]

(二)“中国制造2025”带给高职的新机遇和挑战

1.“中国制造2025”给高职带来新的机遇。(1)为高职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中国制造2025”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政府报告针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计划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而且要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目前,我国技能性的人才短缺,这给承担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是关键,人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支撑。加快培育产业发展的各类各层次人才,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产业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5](2)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国务院于2014年6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接见全体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事业面临新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我国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绘制了新蓝图,开启了新阶段,翻开了新篇章,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突破。

2.“中国制造2025”给高职带来的挑战。“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业描绘出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人才,特别是在操作层面要有众多文化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优秀工程师和技能型工人。从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整个教育层面都集中在贸易、金融等流通领域,逐渐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转型、解体,直接影响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断层。一些以传统工科专业为主的名校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建设理科和文科,对传统工科专业实施一系列压缩学时、减少招生人数等措施,使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缺失。那些本应是培养操作层面工程技术人员的院校也紧随名校之后,推行所谓的改革。职业教育的重点也都放在第三产业上。未经过严格技术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了一线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面向世界引进高端人才,但没有操作层面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再好的理论、发明及设计也难以变成现实。[6]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应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将培养高技术、高技能性人才作为中长期战略发展一项重要内容。(1)国家应当引导以传统工科专业为主的名校端正办学理念,发挥自己的传统学科优势,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办好传统工科专业,着力打造几所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培养顶级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2)加大对高职的支持力度,以培养操作性人才为主。科学设置实用性强的专业,加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技术型人才的专业素质。加速与企业的紧密联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3)要努力提高技术型人才的待遇,转变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偏见。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完善对技术工人的评价机制,提高优秀技术工人的生活福利,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7]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开始距“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完成只有十年时间,高职应该有紧迫感,抓紧从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出发,采取措施来应对“中国制造2025”的巨大挑战。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应对的措施

(一)专业调整方面

“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突破发展,整个制造业要随之升级换代。从整体上看高职也要优化专业布局,使专业结构的布局与经济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培养出与“中国制造2025”相匹配的人才。从各级高职院校出发,要把自身传统学科与互联网思维下的专业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专业,不要一味的追求兴新的专业,忘记院校特色。

(二)课程设置方面

随着高新技术不断被运用企业中,低技能岗位会逐步被高技术含量岗位替代,简单重复的劳动会被自动化机械所代替。技术工人不仅要直接参与生产,还要参与到管理甚至研发中,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际上,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性课程体系模式,课程体系以知识的逻辑关系建立,强调理论知识的继承性,忽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关联度低,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不能马上胜任,因此,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也很差。学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探索基于校企合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自主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把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三)师资培训方面

为满足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打造综合性的教学团队。

1.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的观念,建设适合高职院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不仅要从传统的师范院校选拔教师,也要从其他高等院校、行业、企业聘任教师,同时形成教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巨大引擎,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2.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1)派专业教师“走出去”。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可以采用教学任务轮空制,让专业教师有专门的时间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每五年每个专业教师应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锻炼。把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时间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性条件,所有专业教师必须经过这一环节才能晋升下一级别的专业职称。鼓励教师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如校方建立一个政策平台,鼓励教师与企业结对,为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合作和服务,扩大教师与企业的交流;(2)让兼职教师“请进来”。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找出有效解决方法。组织企业、教育界各类专业人才参与并审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参与课程设置的改革等。[8]

(四)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中国制造2025”不仅意味着技术和生产的转变,而且意味调整原有的管理和组织结构。一件大型设备或精密仪器的生产有可能需要整合全世界的资源,需要高职院校间、学科间、行业间、国家间的紧密配合。高职学校现有实训设备的科技和信息化方面的含量不高,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智能化、信息化的实训设备有待开发。我们需要积极开展针对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实验实训内容建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中国制造2025”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安装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设置和调整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可以根据专业大类设置,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确保实训基地的仿真模拟性。

1.调整优化校内实训基地。探索成立“双主体”联合学院,增强办学活力,创新机制,引企入校,合理布局,建设多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加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依托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地区校友分会,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区域骨干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合作,用活、用实校友资源;在合作企业上,逐步向优质企业集中,联合合作责任性强、企业文化好、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合作建设集实习、实训、就业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

3.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地。围绕地方产业特色和需求,建立和完善教研科研合作机制,鼓励各院系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鼓励师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协助镇区政府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协助地方或企业申报科研课题、社会经济发展项目,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专干和科技特派员作用,促进镇区的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通过校、地、行、企合作,建设集实习实训、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区域性创新创业基地。

(五)人才培养体系

借鉴德国“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体系。“双轨制”的体系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既跟学校的教师学习,也要受企业的师傅指导。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在企业接受培训,体验企业文化、提高实践技能。学习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需求共同订制,课程内容更丰富实际。考核由教师和师傅、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避免学校评价方式与企业评价方式不匹配。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为了与工业基础能力提升相适应,高职需要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培养现代制造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并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逐步推广“双轨制”教育理念,让企业参与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制定、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培养一批专业型、实用型、开创型的现代制造业人才。[7]

综上,“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业画出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它将推动中国在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业强国的行列。这个过程中,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力量。抢抓“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机遇,从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培育技术研发的重要骨干力量和熟练运用技术的具体操作者,高职教育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曲风.“中国制造2025”探秘[J].新产经,2015(4):21-23.

[2]新华网.“中国制造2025”不是德国工业4.0翻版——中国工程院启动制造强国战略研究[EB/0L].[2015-4-21].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5-04/21/c_1115044220.htm.

[3]朱明皓,孙虎.工业基础能力托起中国制造2025[J].装备制造,2014(8):46-49.

[4]李永恒.互联网思维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创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3-4.

[5]周涛.工业4.0时代的中国制造——以泉州为例[J].中国经济报告,2015(3):66-68.

[6]环球网.孙东东:“中国制造2025”紧缺技术人才[EB/ 0L].[2015 - 3 - 24].http://opinion.huanqiu.com/ecomomy/ 2015-03/ 5990181.html.

[7]谈毅.工业4.0对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冲击及其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15(1):70-74.

[8]丁玉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13(6):113-115.

[责任编辑李漪]

作者简介:凌玲,女,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2-0001-04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技能型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