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6-02-14 19:41:56才素莲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直肌眼病斜视

才素莲



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患者的临床效果

才素莲

【摘要】目的探讨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盘锦市中心医院辽河院区收治的36例限制性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斜视度、复视情况及立体视觉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患者的斜视度为(5±3)△,明显低于手术前的(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43,P<0.05);手术后患者的复视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立体视觉的恢复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患者经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治疗可以有效消除复视,改善斜视情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临床效果

盘锦市中心医院辽河院区,辽宁盘锦124000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眼科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患者均可能患此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睑退缩、眼眶组织水肿和由此导致的视神经病变[2]。本研究就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限制性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致病原因均为甲状腺相关眼病,需行手术矫正治疗[3];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2~72岁,平均(52±3)岁;疾病类型:限制性上斜视10例,限制性下斜视16例,限制性内斜视6例,限制性内上斜视4例;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2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6例,甲状腺功能正常8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眼眶CT扫描,符合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诊断标准,且在6个月内病情稳定,无活动性进展[4]。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其中10例采用上直肌徙后术,16例采用下直肌徙后术,6例采用内直肌徙后术,4例采用上直肌徙后术联合内直肌徙后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将患者球结膜剪开,分离眼球筋膜后充分暴露直肌;②充分放松直肌后,双套缝合直肌止端后将其剪断,将肌肉端的断线在肌止点后方5 mm处用活结进行固定[5];③在患者意识清醒状态下,观察其眼位、眼睑情况、眼球运动、复视情况,以调整缝线松紧度;④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

1.3观察指标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分别对患者的斜视度、复视情况进行检查,并利用九方位同视机测量患者的立体视觉[6]。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手术前后斜视度比较手术后,患者的斜视度为(5±3)△,明显低于手术前的(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43,P<0.05)。

2.2手术前后复视情况比较手术前,32例患者第一眼位有复视,复视率为88.9%(32/36);经手术治疗后,4例虽然第一眼位消失,但存在复视现象,复视率为11.1%(4/36);手术后患者的复视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手术前后立体视觉恢复情况比较手术前,4例患者有立体视觉,占11.1%(4/36),其锐度为800°。经手术治疗后,28例患者有立体视觉,占77.8% (28/36),其中2例立体视觉锐度为80°,6例200°,6例400°,14例800°;手术后患者立体视觉的恢复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的形成机制甲状腺相关眼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初期,患者眼外肌处结缔组织间隙会存在很多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7];当病情发展至后期,肌外膜间隙会出现炎性症状,同时,肌外膜和肌束膜也有可能出现炎性反应,纤维母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从而产生胶原纤维,部分或全部取代眼外肌,继而造成增粗纤维化或眼外肌肥大,最终发展为限制性斜视[8]。

在CT检查中,患者最典型的症状为眼外肌肌腹呈梭形,且肥大。下直肌是最常见的病变受累部位,其次是内直肌、上直肌和外直肌。同时,因为病变部位的肌肉出现纤维化,弹性不足,所以其眼球运动和眼位的变化和常见的麻痹性斜视并不相同,其更偏向病变位置肌肉发生限制性斜视。

3.2限制性斜视的治疗方法目前,该疾病首选手术治疗。在进行手术时,首先应该在受累肌部位进行后退术治疗,如有必要,还可以在侧眼对应肌的部位行减弱处理。而且对单一病眼的手术治疗中,一般不超过两条肌肉。由于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还有可能累及其他眼外肌,手术治疗并不能彻底消除所有复视,因此在手术中必须坚持消除正前方、下方视野内的复视和代偿头位为基本原则[9]。

3.3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治疗的注意事项甲状腺相关眼病活动期炎性反应通常较明显,且可出现眼外肌肌肉僵硬并伴肥大现象,灵活度较低,所以易受病情发展和治疗药物的影响,此时患者的斜视度也会出现剧烈变化,不宜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在斜视度方面并不会受眼外肌受限状态的明显影响,因此,手术操作需谨慎,不能按常规手术操作进行。且由于患者肌肉纤维化,肌肉与巩膜表面贴合较紧,手术时无法准确勾取肌肉,术中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将缝线滑脱或缝穿巩膜。因此,需对肌肉断端缝线打活结,在肌止点后5 mm浅层巩膜处悬吊固定,可避免术后出现不可预料的眼位偏斜[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斜视度、复视率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出现立体视觉的恢复率明显高于术前。提示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患者经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治疗可以有效消除复视,改善斜视情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由于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病例较少,导致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需对采用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治疗对患者斜视度和立体视觉的影响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代艳,王晓莉,陈小虎.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手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3,7(16):1512-1513.

[2] 李辉,闫洪欣,刘玉华,等.甲状腺相关眼病行眼外肌后徙松解术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05,9(11):9-13.

[3] 李莉,赵国红,焦永红.高度近视所致固定性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4,3(14):243-245.

[4] 李斌,牛燕,李超,等.后天性固定性内斜视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J].临床眼科杂志,2014,4(26):318-320.

[5] 杨晖.甲状腺眼病中斜视的手术治疗[J].临床眼科杂志,2003, 6(11):538-539.

[6] 陈静,封利霞.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探讨[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1,4(19):156-158.

[7] 任兵,罗英,郭月英.上直肌后徙加后固定术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1,4(19):475-476.

[8] 杜永新,李莉,焦永红,等.高度近视致固定性斜视的手术治疗[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10,9(23):676-677.

[9] 肖利华.重新认识眼眶减压术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治疗价值[J].中华眼科杂志,2012,48(8):673-675.

[10] 罗兴中,罗红强,杨海军.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3):236-239.

作者简介:才素莲,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眼科

【中图分类号】R581;R778

【文献标志码】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1.060

猜你喜欢
直肌眼病斜视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对比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基层中医药(2020年9期)2020-11-27 01:55:16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九 得了眼病,是热敷还是冷敷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10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八 看眼病,有急也有缓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0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雷达学报(2014年4期)2014-04-23 07:43:09
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4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