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铎 翟佳滨
(1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呼和浩特 010110;2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呼和浩特 010110)
浅谈经络学说在推拿疗法中的指导作用
张明铎1翟佳滨2*
(1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呼和浩特010110;2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呼和浩特010110)
目的通过对经络学说在推拿学科应用分析研究,总结出推拿取穴与得气,经络传感和压痛点,说明经络学说在推拿疗法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通过推拿手法,辨症取穴,采用“压痛点”,在治疗上可发挥更好的疗效。结论总结出经络学说对推拿疗法中的指导作用。
经络学说;推拿疗法;指导作用
经络学说是推拿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推拿治疗疾病,是基于八纲辨证,并通过四诊合参,明确疾病之所在,然后循经取穴,运用手法,有效地发挥气血调和的治疗作用[1]。正如马莳所说:“不懂十二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由此可见,经络学说对于推拿疗法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
古人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验。推拿取穴得气,是施术过程中取得预期效果的必要条件。所谓“得气”,即通过推拿手法作用,患者所产生的感应。如按、点穴位,患者有局部酸、麻、胀、重和循经感传的现象[2]。
在“痛证”的治疗方法中,《素问·举痛论》指出根据寒气所客的部位不同,而施行按法。分述如下:
1.1寒滞脉中若寒气侵袭而留滞在背部俞穴、经脉,寒主收引,则血脉凝涩,凝涩则血虚,血虚则经络失养,经络失养则流行不畅而作痛。
《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涩),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凡“俞”皆内通于脏而注于心,所以背与心相引而痛。如胃脘痛,用推拿之法,按其腹部“中脘穴”,则热气随手而至,热气至则心气外发,寒邪即散,经络疏通,故痛消失。如按背部“胃俞”,亦有同样功效。
1.2寒滞脏腑若寒气侵袭留于肠胃、脏腑空隙之处,寒邪使血凝气滞而不散,故而小络拘急,牵引作痛。若以推拿之法取其部位,则使所凝之血流散,小络拘急得到舒伸,疼痛亦随之消失。正如《素问·举痛论》记载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痛止”。
2.1胃脘痛据《素问·咳论》中记载的“脏治其俞、腑治其合”经络学说原则,应用于推拿临床,取得显著的疗效。例如:胃脘痛时,点按胃俞穴,酸胀感循膀胱经向下传至肾俞穴;向上可传至心俞穴;向肋间可放散至期门穴;向中可扩散至中脘部。点按足三里穴时,酸胀感沿着足阳明胃经路线直达内庭穴。
2.2十二指肠溃疡在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中,应用推拿手法也取得一定的疗效。如:点按中脘穴五分钟,则感到满腹热气,有些患者自觉有一股热气随任脉上循过天突至咽喉,与督脉以及冲脉交会。点按气海穴时,手指向上,则气冲中脘;如手指向下,则热气放散至曲骨穴。
2.3腹胀在临床上,腹胀多气者,点按气海穴。按指方向略向上,则觉胃脘胀;指略向下,则少腹觉胀;横按,则气向背俞扩散;垂直点按,则向双腿内侧下传,患者会有一种舒适的感觉。腹胀,叩之有水声,则按水分穴。少腹有胀感,并向下肢循行和胀感向腰部扩散。正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2.4坐骨神经痛即中医所说的“坐臀风”。坐骨神经痛,往往沿大腿直到足趾均作痛。杨上善说:“按摩使气至天踵也。”所以,根据经络循行采用按法、点法、拿法进行治疗。点按巨髎穴、环跳穴,酸胀感皆能循足少阳胆经径路放散到足趾;拿委中穴,立感有酸麻之觉循足太阳膀胱经放散至足跟。
2.5漏肩风即:五十肩、冻结肩、肩周炎。运用推拿手法治疗,以推法推天宗穴约2~3分钟,就有酸胀的感觉循手太阳小肠经的路线从上臂后侧向小指处放散;推肩髃穴,酸胀感向下扩散,肩部立感轻松。
2.6外感头痛以推法推风府穴,有向头项扩散的酸胀感觉,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
2.7痿躄现代医学称灰髓炎后遗症。根据《内经·痿论》记载“治痿者独取阳明”的道理,在足阳明经的气冲穴上行按法,患者自觉有温热之气沿阳明经的路线循行至足。
2.8腹泻腹泻时,按揉长强穴,则有酸胀感向里、外以及周围扩散,能止腹泻,其效显著。证明了督、任二脉与足少阴、少阳二经有相互调节的作用。
以上疾病,通过推拿手法治疗均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这是以经络学说理论指导推拿实践的结果。在采用按穴、点穴、推穴等方法治疗疾病中,患者在感觉上反应的明确性,也证实了经络学说理论对推拿实践的指导作用[3]。如果没有经络学说的指导,推拿疗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就失去了取穴和施术的依据。
所谓压痛点,即是在体表某一位置上按压,发生较敏感的痛觉。往往因疾病的不同,而在某些特定的经络路径上产生痛觉的反应点[4]。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的通道。当人体有疾病的时候,其反应就会在穴位上反应出来。因此,穴位就是经络有病的反应点。所以“压痛点”正好说明了经络学说的系统性。现举例如下:
3.1外感头痛外感头痛的压痛点有:攒竹、脑穴、风池、完骨、百会等。外感头痛系风邪所致,故首犯足太阳膀胱经,攒竹穴必有明显压痛点;足少阳胆经交于风府,通于督脉,复挟足太阳膀胱经,所以风池诸穴压痛明显;督脉为阳脉之海,因而百会穴亦有强烈的压痛[5]。
3.2胃脘痛胃脘痛的压痛点有:胃俞、天柱、曲池、足三里、神门等。胃脘痛患者,首先被发现的压痛点,便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胃俞穴,其次是天柱穴;因胃经和大肠经,是手足同名经,在曲池穴也找出了压痛点;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对的是手少阴心经,所以在神门穴处也发现压痛点;足阳明经穴足三里穴也有明显的压痛[5]。
3.3坐臀风(坐骨神经痛)患坐臀风时,在足少阳胆经上的巨髎穴、环跳穴;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承扶穴、委中穴;足阳明胃经上的解溪穴都出现明显压痛点。
经络学说是推拿学科的理论基础。推拿手法,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外治法,是以经络穴位为依据,通过辨症取穴,在体表的穴位或经络循行路线上施“按”“压”“拿”“推”等手法,通过发散、补泻、宣通等作用,以达到气血流畅而治愈疾病为目的。
经络学说在推拿科的领域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实践中,它与推拿治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6]。正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由于营卫行而不畅,经络之气血滞而不通,故病不仁,宜用推拿和药酒来宣通经络,调和营卫,使气血周流如常而见效”。又《调经论》记载:“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以通其经,神气乃平。”血随气行,气到血到,因气虚而出现神气不足时,应先视其虚络,用推拿的方法导引气血,通其经络,复其神气。即“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临床上运用了经络学说,对多种病症进行了适当的推拿治疗后,所获得的反应,和经络路线是一致的;同时对某些病症,用若干特定的穴位,疗效也很确切。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以作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根据症情在脏、在腑,或在经、在络,采取一定的穴位。而所谓“压痛点”,也是经络路线上的穴位对某些疾病的特定反应点。与压痛点相关的疾病,和经络学说理论中经络的路线是一致的;同样,“压痛点”的寻找,有了经络学说作指导,更加容易被发现,在治疗上可发挥更好的疗效。
[1]冯金升,敬红平,刘明江,等.推拿疗法的作用机理[J].按摩与导引,2001 (5):4-6.
[2]胡妮娟,林驰,李静,等.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思考[J].中国针灸,2014 (4):413-416.
[3]卢六沙.经络感传·神经传导[J].针灸临床杂志,1997(1):10-11.
[4]邢江淮,原存信.压痛点特征之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5(9):26-28.
[5]杜怀斌,梁繁荣.试论压痛点的分布规律及在临床中的运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4):3754-3755.
[6]况德明.经络学说与推拿[C].中国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经络研究与中医药技术研讨会.2001.
Discussion on the Guiding Role of Meridian Theory in Massage Therapy
ZHANG M ingduo1, ZHAI Jiabin
(1. Grade 2013 Graduate, Co11ege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Inner Mongo1ia Medica1 University, Hohehot 010110;2. Co11ege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Inner Mongo1ia Medica1 University, Hohehot 010110, China)
Abstrct:Objective By ana1yzjng themerjdjan theory app1jed jn massage scjence research,we summed up themassage and fjnd out gas,sensor and pressure pojnt ofmajn and co11atera1 channe1s,merjdjan theory jn the gujdjng ro1e ofmassage therapy.Methods Through massage,pojnt se1ectjon jn accordance wjth djfferentjatjon of syndrome,usjng the"tenderness"can p1ay a better curatjve effect jn treatment.Conclusion Themerjdjan theory of the gujdjng ro1e ofmassage therapy was summed up.
merjdjan theory;massage therapy;gujdjng ro1e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0.055
1672-2779(2016)-10-0122-03
zaijiabin@163.com
(本文编辑:张文娟 本文校对:翟佳滨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