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静玲 王爱琴 高 颖
(北京中医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北京 100700)
教育论坛∥EducatjonForum
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下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思考※
常静玲王爱琴高颖
(北京中医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北京100700)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其传承光大是当代中医人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在中医传承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将“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等中医古代教育理念渗透到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中,将中医师承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现代与传统医学教育理念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中医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出基本功扎实、综合能力强、岗位胜任力强、终身学习信念强的中医临床医生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目标,探索出顺应社会发展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中医事业蓬勃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中医教学;临床实践;中医传承
教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中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即现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广义的教学泛指那种经验的传授和经验获得的活动,是能者为师,不拘形式、场合,不拘内容,如“父传子”、“师授徒”等活动。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而中医的教学更符合广义上讲的教学。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疾病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学科[1]。历经两千多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积累,中医学已形成众多医学流派,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名医名家,其经典的医学理论、独特的诊疗手段、完整的中医体系,主要得益于师承教育和近现代院校教育教学发展,方得以延续至今。
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现代教育”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现代教育就是最先进、最进步和最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综合的整体性、广泛的社会性、先进的科学性、宽泛的文化性和全面的开放性,始终紧跟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反映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所需的人才[2]。传统教学往往忽略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只看重知识信息的接受;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会知识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提出质疑,从而造成了学生主动寻找问题、怀疑理论、提出疑问、找出答案的实践过程的缺失,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仅靠考试成绩,而缺乏对学生整体能力的评价。现代教育取代传统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注重发展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直觉和形象思维;丰富人的情感生活,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的创造、开拓精神,发展人的主动性、进取心;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合群性;使人养成自律自尊的品德,发展人的道德感等等。
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是适应患者和群体健康需要,追求岗位胜任力培养。以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以育人为本追求全人教育、以实践为基追求探索创新、以科教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追求特色、以学术开放为径追求国际视野、以培养终身学习追求最佳循证、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紧密联系追求共同目标、协调发展[3]。根据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医学教育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转变,侧重学生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均衡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强化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突出应用技能、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4]。
中医教育也顺应时代的发展,从传统教育不断向现代教育发展,人们逐渐体会到“一师一徒,不如一师多徒,一徒多师”,进而发展到目前的现代院校教育。并在现代医学教育的理念指导下,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由此也应运而生了许多新的中医临床教学方法如:LBL(LBL,Lecture-based 1earnjng)是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即老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5];PBL(PBL,Prob1em-based 1earnj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6];CBL(CBL,Case-Based Learnjng)开展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7],能够提升临床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8];情景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景,以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病例情景中,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9-10];TBL(TBL,Team-based 1earnjng)是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11];近年来,综合教学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中。姚玲玲[12]等开展了CBL、TBL结合L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见习中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CBL+TBL联合传统授课的教学效果良好,能较好的提升学生分析能力与临床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职业素养,认为联合教学方式值得推广。
传统中医教育以师承教育、学府教育为主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13]。民间教育多采用“师承制”,通过师生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个别指导,可以使学生较快掌握临症经验,少走弯路,师承方式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在中医古代教育史上占据主要地位。官办教育始于魏晋南北朝,这种“太医院”式的教育方式,规模小,且基本脱离实践,不能代表传统中医教育的主流。书院教育出现时间较晚,存在时间短,培养规模也不大[14]。
2.1师承教育师承教育即师徒之间进行传授学习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弟子在学习中医经典基础理论的同时跟随师父进行临床实践。其优点在于师徒在实践中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传承,使本学派思想延绵发展。其不足在于师承的各家学术思想不同,具有相对局限性,且不易形成规模,导致各家学术思想发展缓慢。
家传是中医传统教育的另一主要形式,以在家族之内传授为主,即所谓世医之家,学生出生于世医之家,耳濡目染,有良好的医学基础;能继承家族独特的医术、秘方,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使家族医学得以持续发展。
私塾是自学与师承相结合的方法,是指对某一名医的学术思想特别钦佩,因各种原因而又不能受其亲炙,于是将记载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著作,作为自己刻苦钻研的内容,并对该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继承和发扬。这种方式造就了一大批名医,如:张从正私淑于刘完素,创攻邪一派,成为与刘完素齐名的“金元四大家”,为丰富中医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15]。
2.2学府教育学府教育包括官办教育和书院教育。官办教育即政府所设立的医学教育资源,早在晋代,政府已经设置了医学教育,并随着朝代更替和不断发展[14],至唐代还设立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医学校太医署[15],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药院校,亦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16]。医学书院教育由明末清初名医卢之颐开创。存在时间短,但在中医教育形式贫乏的时代,书院教育集讲学、临诊、著述和研究于一体,讲授不拘一人,不受地域和学派限制,重视广泛研讨、广开言论、百家争鸣,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开创了中医教育新模式,促进了中医发展,繁荣了学术文化[17]。
2.3院校教育我国近代最早的中医学校由林乾良考证为1885年在浙江省瑞安县,由乐清县人陈虬主办的“利济医院学堂”[18]。在中医学校的课程中均开设西医课程,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张锡纯提出中医教育应耳闻目睹,学以致用;寓医理教育于经验之中;师古而创新,衷中而参西;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论结合经验,由浅入深,循序浙进[19]。“并且主张中医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推陈出新。首先教材必须切合实用;其次教法必须学用结合,讲求实效,强调学医者取得直接经验之极端重要性[20]。现代院校教育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渠道,其优点在于将专业、特长不同的老师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博采众长的平台,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基础知识更扎实;规模化生产人才;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临床实习等各个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实现了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与制度化[21]。
3.1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应用、检验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素质[22]。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临床操作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主要通过肢体操作来完成,有具体的完成对象,也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和操作水平,包括书写常规医疗文件、参加手术及各类医疗技术操作等;另一方面是临床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思维、实践等环节来完成,是实践能力的深层表象[23]。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借鉴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将传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着力中医基本功培养,兼顾现代医学知识传授,采用病例讨论、实操培训、学术报告等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加快“医学生”迈向合格的“临床医生”的步伐,最后打造出中西合璧、符合临床需求的优秀实战中医人才。
3.2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东汉末年的“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张仲景,善于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毕其心血著成《伤寒杂病论》,在其序言中提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清代吴鞠通亦云:“先读书则胸有成竹,而后临症,凡病之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得有一定之标准,而用药宜补宜泻宜温宜寒。”清代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言:“为医者,非博极群书不可,第有学无识,虽博而不知反约,则书不为我用,我反为书所缚矣。”明代倪士奇《两都医案·韩序》中道:“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何贵三世?世复有不三世而自得也,又率皆有天启神授之妙。若此者,何必三世?”医贵变通,得以举一反三。因此,中医学习也要做到师古而不泥古,读书而不尽信其书。应该在继承中进步,应用中创新。正如清代王士雄所云:“泥古者愚,其与不学无术者,相去几何?”故夫读书贵能信,尤贵能疑,医所以托生死,保性命,关系尤重,苟徒泛然涉猎,勿深研究,有信无疑,杀人比多。不仅广泛学习中医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方可灵活变通,形成系统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其临床教学内容应广泛涵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可做到“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3师承与院校教育结合中医学是一门传承性极强的医学科学,“师带徒”是传承与发展中医学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中国古代师承教育模式在中医教育的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强调传统文化、国学底蕴、中医经典的培养;重视学术经验、高尚医德的传承;注重辨证思维模式的建立;言传身教、因材施教[24],但存在思想局限、难成规模的不足。而院校教育的出现,带来契机,其具有培养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教育理念先进、培养方案完善等特点,可与传承教育互补,但目前亦存在中医院校课程西化;中医临床实践不足,老中医跟师缺乏等现实。
王永炎院士提出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同时倡导“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强调“读经典、做临床”和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25,26]。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疗效来诠释、求证前贤理论,以辨证思维指导诊疗实践,与时俱进,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25]。目前部分院校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推行研究生师承制,以弥补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中师承环节薄弱的不足,结果显示中医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造就现代名中医的最佳途径,必将大大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7]。
3.4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教育结合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中医院校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现代医学的内容和知识,将现代医学课程加入到教学中;同时,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也必然涉及到现代医学知识的运用,因此,在中医临床教学中适度引入相应的现代医学内容,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中医临床相结合。例如,中医疾病包含诸多现代医学的独立疾病,有着不同的疾病分期、诊断手段、诊断标准和预后,而中医学中相关内容模糊不清或未涉及,借助现代医学的认识,可以拓展和丰富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同时培养学生从中西医不同角度对疾病现象的思辨能力[28]。有一些中医院校将通过教学改革,在突出中西医特色,取长补短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临床科目并轨教学,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29]。
总之,中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经验医学,如何更好的在中医临床实践需求导向下,提升中医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高质量优质人才,促进中医教育事业进一步繁荣昌盛,是摆在每一个中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21]。在新形势下,以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为指导,转变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高层次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突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医德医风和沟通能力,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不断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医办学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27]。总之,当代中医人应积极发挥“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在良好的医风医德指引下,以学生为中心,继承师徒传承的传统,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创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夯实理论基础;“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加强实践技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技术使学生能够将理论渗透于实践,从而培养出基本功扎实、敢于创新、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1]吴晓青,储真真.中医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 (18):63-64.
[2]王正中.“现代教育”辨析[J].社科纵横,2014(12):159-161.
[3]吴玉章,方建群,霍正浩.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探析(论著)[J].继续医学教育,2013(6):28-30.
[4]曾旸.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7):61-63.
[5]石孟琼,卢训丛.构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新模式培育合格中医人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173-174.
[6]龙富立,王娜,曹音,等.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2):98-99.
[7]李俊杰,李霄,赵威,等.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在普通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410-413.
[8]赵运昇.《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9):58-59.
[9]郜洁,罗颂平,邓高丕,等.情景教学与病例讨论结合模式在中医妇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3):155-156.
[10]俞萍,顾则娟,苏纯音,等.情景教学系列课程在年轻护士综合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18):72-73.
[11]蒋德旗,莫昭展.L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84-786.
[12]姚玲玲,覃骏,张宏考.CBI、TBL结合L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研究杂志,2014(6):179-181.
[13]米鹂.传统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和特色[J].中医教育,2006(5):62-63.
[1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学科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8.
[15]何俊华,丁舟,章茜,等.古代中医传承模式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4 (1):79-81.
[16]尚志钧.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药院校——唐太医署[J].哈尔滨中医,1960(6):63.
[17]崔京艳.清朝中医书院教育[J].亚太传统医药,2007(5):90-91.
[18]林乾良.我国近代早期的中医学校[J].中华医史杂志,1980,10(2):90.
[19]吴云波.张锡纯中医教育思想初探[J].中医教育,1992(3):39.
[20]余国俊.略论张锡纯的中医教育思想[J].中医教育,1983(2):38.
[21]武锋.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J].中医教育,2014(3):17-19.
[22]杨宝山.实践能力评价的现状、问题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2(10):69-74.
[23]孙梯业,朱锡光,陈自强,等.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2):177-179,182.
[24]黄东晖,冯淬灵.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4):99-101.
[25]王永炎.读经典做临床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2005:5.
[26]王永炎,张华敏,王燕平.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与行为范式[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2):1-2.
[27]李明.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融合的优势[J].世界中医药,2013(9):1113-1114.
[28]尚文斌.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的方式和意义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3(12):61-62.
[29]史亦谦,朱柏林,徐志瑛,等.《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几个关系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4):57.
Thought on the C1jnjca1 Practjce Teachjng of Tradjtjona1 Chjnese Medjcjne jn the Concept of Modern Medjca1 Educatjon Teachjng
CHANG Jing1ing, WANG Aiqin, GAO Ying
(DePartment of EncePha1oPathy, Dongzhimen HosPita1 of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
The tradjtjona1Chjnesemedjcjne as one of the treasures of the Chjnese natjon,jts jnherjtance and everbrjght jsmodern Chjnese medjcjne peop1e's jmportant hjstorjca1 task and mjssjon.The qua1jty of c1jnjca1 personne1 p1ays a decjsjve ro1e jn the jnherjtance and deve1opment of TCM.Thus,the"know1edge-actjon unjty and arrjva1 at the supreme perfect","usua11y summarjzjng the prevjous experjence and drawjng themerjts from other prescrjptjon"and other educatjona1 phj1osophy of ancjent Chjnese medjcjne permeate jnto the modern Chjnese hjgher educatjon.The TCM apprentjce educatjon combjned wjth co11ege educatjon,the modern medjca1 educatjon jdeas combjned wjth the tradjtjona1medjca1 educatjon jdea,the modern techno1ogy and tradjtjona1Chjnese medjcjne practjce of teachjng,orjented to the needs of socjety,deve1opjng TCM c1jnjcjans who have so1jd basjc skj11s,comprehensjve abj1jty,strong job competency and 1jfe1ong 1earnjng fajth,the tradjtjona1Chjnese medjcjne c1jnjca1 practjce teachjngmodeswere exp1ored,whjch can adapt to the socja1deve1opment,and then promote the vjgorous deve1opmentof TCM.
modern educatjon concept;teachjng of tradjtjona1Chjnesemedjcjne;c1jnjca1practjce;TCM jnherjtance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0.001
1672-2779(2016)-10-0001-0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o:NCET-11-0603);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No:2011-CXTD-22);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临床教学科学研究项目
(本文编辑:杨 杰 本文校对:李 雁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