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京,郑彩华
【教育发展研究】
论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路径
胡振京,郑彩华
基于品牌培育进行学校改进,是学校改进可资选择的一条路径。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可以采用如下路径:围绕体现学校发展独特性的教育理念科学定位学校品牌,建立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制度,提升校长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意识和能力,引领教师发挥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的主导作用。
品牌培育;学校改进;改进路径
学校改进是一种“系统而持续的努力,目的是在一所或多所学校里面改变学习条件及其他相关的内部条件,最终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1]基于品牌培育进行学校改进,这是学校改进可资选择的一条路径。根据对国内知名学校的考察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可以采用如下路径。
学校品牌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经过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的积累和沉淀,逐步形成并为社会广泛认可、具有特定文化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旨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集中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上,所以学校的一切基于品牌培育的改进措施是否有效可行,都要看这些措施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是否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是否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理念是学校开展工作的基点和依据,也是学校品牌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的根基。确定学校教育理念需要遵循“四客观”的要求,即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在充分考虑这些客观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文化传承,形成能体现学校发展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学风、教风、文化氛围、文化传统积淀等诸多要素是构建学校品牌的根基。学校管理者应该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归纳和宣传,使得全体员工都能根植其中,使得学校和品牌融为一体,提高员工对学校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围绕体现学校发展独特性的教育理念科学定位学校品牌,这是学校改进的重要前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围绕“博”的办学理念规划了“创新型学校”的品牌定位,并实现了成功的学校改进。德阳市第五中学的核心办学理念是“博”,该理念的内涵阐释如下:其一,“博”,展示了学校博爱众生、海纳百川的大气象。其二,“博”,表明了学校博贯古今、继往开来的大智慧。博德与博学,是中国古代圣哲共同追求的修身正心之道。德阳市第五中学多年来所倡导和践行的“厚德重基”的办学方针,与其可谓一脉相承。其三,“博”,体现了学校博览众山、誓为人先的大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中,以博厚为特征的天地之道是有德性的,如“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等。在这里,“博”巧妙地与“德阳”地名建立了联想,喻示其志向广博,致力于站在全市中学教育的最高处规划办学。围绕“博”的教育理念,德阳市第五中学规划了“创新型学校”的品牌定位,并围绕着这一品牌定位进行了一系列学校改进。目前,该校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质学校,获得了全国百所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学校、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及全国最具内涵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是一个持续进行的长期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完成。因此,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改进制度来保障。校长引入的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恰当的制度保障下才能得以内化为日常的教育行动,才能形成新的教学关系,包括课堂时空关系的变化、课堂师生关系等,而只有有制度保障的各种教学关系才成为学校主导性的关系。
良好的规章制度能够对教师发挥恰当的引导、规范和激励作用。在依法治校成为学校普遍共识的今天,只有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校长引入的新观念和新思想才能真正进入实践环节,成为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支配性的观念和思想。校长的关键作用在于,确立新理念与制度的相互适应关系以及制度与个体行为的相互适应关系。如果不建立起双重相互适应关系,学校改进就可能永远停留在理念层面而难以有实际的行动,这也是很多学校启动一项改革之后却没有能够持续进行,继而不了了之的原因。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学校的各种正能量才能得以激发,其具体表现就是全体教师教育潜能的充分激发。
仔细考察改进成功的学校,比如,杜郎口中学,塘沽第15中学,还有北京第11中学,在校长主导并启动学校的改进措施之后,都制定了相应的学校制度来保障这些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有力的落实和执行,并确保学校的各项教育潜能都能够发挥作用,特别是教师潜能的充分发挥。如塘沽第15中学实施“四处两室”学校管理模式,实施“两增”“一减”的学校管理改革,实施“三处一室”的教学管理改革,实施“学练议”教学模式,建立“千分制”考评制度,构建“三层”教育科研网络。
这些创新性制度的有效实施,必然取得显著成效。表现为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并发挥最大的功效;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投入了极多的时间、极大的精力。教师潜能的激发使得教育要素有了结构性调整,产生了对于学生发展的正向作用。
学校改进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它既需要外力的支持,也需要来自学校内部的动力。其中,校长在学校改进中发挥着启动者和推动者的作用。校长的人格魅力、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等要素,是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要想启动一场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这所学校一定要有一位能够发动变革并且具有强大领导力的校长。
深入考察近些年改进成功的学校可以发现,这些学校里都有一位勇于变革现实、具有强大领导力的校长。实践证明,这些校长在学校改进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这样认为,如果没有这些校长的存在,这些学校就不能够成为现在的优质学校,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好学校。比如,众所周知的杜郎口中学,其校长崔其升在学校最危难的时刻,顶住巨大的压力和阻力,启动了那场连他自己都不可能想到后来会取得万众瞩目成果的学校改革,并一直引领这场改革不断地探索至今,被人称为农村薄弱校改革的典型。又如,天津市塘沽第15中学,之所以能够从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通过系统的学校改进,发展成为今天被社会认可的优质学校,关键是学校有一位勇于挑战、善于思考、敢于改革又具有高超领导艺术的校长,该校校长潘怀林在学校的改进中始终处于掌舵者、决策者位置,持续引入新理念和新思想,坚定不移地引领学校有序地开展一项又一项的学校改进改革。再如,北京第11中学,这所学校之所以近几年来不断地有新的改进成果持续地被社会关注,主要是因为该校的李希贵校长。自从李希贵到第11中学任校长以来,不仅引入新理念和新思想,而且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各种教育教学潜能都被激发出来,成为优质学校成功改进的典范。
从国内众多成功进行学校改进的案例来看,不管一所学校是薄弱学校还是优质学校,只要该校的校长有基于品牌培育实施学校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能够启动起学校改进的步伐,学校就会逐步走上品牌学校的发展之路。
学校改进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要求学校全体成员都应围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积极完成自身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学校改进中的主导力量,教师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大变数。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能否充分认识基于品牌培育的各项改进措施并有力地执行这些措施和要求,对于学校改进活动能否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那么在校长带领下,他们就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实现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
美国学者豪尔和豪德(Hall&Hord)在研究中将学校改进活动中的教师分为五种类型,创新者(Innovators)、较早适应者(Early adopters)、早期的多数(Earlymajority)、晚期的多数(Latemajority)和滞后者(Laggards)。[2]他们认为,校长应当将创新者(这类群体往往对学校发展有新的意见与建议)纳入领导团队,鼓励和支持较早适应者尽快完成转型,并发挥这两个群体的辐射力,影响其他群体的快速转变。这样就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凝聚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使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地致力于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活动中。两位美国学者的研究对于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改进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总之,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不仅要涉及学校内部的物质环境层面、文化精神层面、机构制定层面、人力资源层面,还涉及与学校有关的外部众多方面,包括学生家长方面、教育行政主管方面、相关合作机构组织,等等。所以,基于品牌培育的学校改进,其目标和内容,方法和途径,路径与策略等,都会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因此也就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
[1]Van Velzsen W,Miles M,Eckholmm,HameyerA U,Robin D.Making School ImprovementWork[M].Leuven,Belgium:ACCO,1985:48.
[2]H all,Gene E.,Shirley M.Hord.Implementing Change:Patterns,Principles and Potholes[M].Boston:Pearson,2006:36.
责任编辑:刘升芳
胡振京,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师专业发展及性别教育研究;郑彩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研究(天津300191)。
G523
A
1671-2277-(2016)03-0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