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海,刘梦茹
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困境及构想
刘东海,刘梦茹
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范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对天津地区9所高校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活动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天津市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面临着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学校组织管理水平不高、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和高校保障体系未形成四大问题,这与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缺少实际操作的经验指导、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应明确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实施的原则,构建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运行模式,加强对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保障和支持。
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课程化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价值选择和道德发展。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一种类型,指的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课外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则是指高校依据育人目标,将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注入课程观念,以课程的观点与形态进行认识、规范及管理,使之突破零散、无序、随意的状态,实现规范化、目的化、组织化、持久化、系统化,形成涵盖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实施及活动评价的活动实施体系与活动管理体系。为了全面了解天津市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状况,本研究以天津市9所高校,即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独立学院)全日制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为调查样本,包括“985”“211”院校、市属重点院校、市属普通院校和独立学院,共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2442份,根据问卷质量剔除无效问卷49份,产生有效问卷2393份,有效回收率为92%,并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了录入处理和统计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不同层次的管理体制、科学有效的评估系统等。[1]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意识形态灌输,而是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促进个体思想理念、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是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完美融合。大学生群体大多处于16-23岁的年龄阶段,具有思维活跃、价值观不稳定、喜欢寻求刺激等特点,因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高校也应开辟课外阵地。课外活动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高校要充分利用其特点发挥课外活动的有益作用,利用课余时间和空间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价值,在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限制的条件下,通过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提升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和目的性。
首先,从学生层面来看,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有利于激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课程化设计,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进行自我体验和实践,将学习到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和行动,从而求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能提高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地位,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对于做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建设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看,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能够加强学校的重视,整合资源保证育人效果的实现,还能克服一般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育人过程中随意性、盲目性、肤浅性等弊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当前,我国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对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作为重要的第二课堂教育阵地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在对天津地区9所高校两千多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研究小组发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面临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人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由传统的纸媒时代过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进入学生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和政治观。从天津地区9所高校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受哪方面影响最大”的回答中,相对于自己阅读书籍、辅导员班主任教育、教师讲授等几个选项,有26.6%的学生选择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二)高校组织管理和工作水平不高
在对天津地区9所高校问卷及访谈调研中,可以看出目前在课外教育活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部分高校没能建成一套科学的制度体系,在工作中也不能与时俱进地拓宽工作思路。当今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生进行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介,如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老师开设专门学生工作博客等。
在对天津地区9所高校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学生对院校是否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60.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只有29.8%的同学选择“了解”。由此可见,从学校制度建设层面,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渠道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工作水平也有待提升。
(三)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在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形式单一化和内容刻板化的现状。在形式方面,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选择上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以组织传统的座谈会、参观活动、讲座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不能紧跟时代发展背景,充分利用微博、博客、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新兴媒介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活动主体依托上,高校在开展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主要还是以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为组织依托;在内容方面,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课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分度不大,活动内容上相对单调,缺乏特色;在活动形式上也拘泥于座谈会、讲座、学习分享、经验交流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对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对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实效性差等问题。
在对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满意度的调查中,有35.8%的同学选择“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有8.2%的同学选择“不太满意”,有3.6%的同学选择“非常不满意”,而有52.4%的同学选择“一般”。由此可见,高校也在积极开展系列活动,但是不能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或兴趣爱好,活动创新性不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以高校辅导员开设学生工作微博为例,在对天津地区9所高校学生调研中发现,对于老师是否开设了专门的学生工作博客,只有14.8%的同学知道其老师开设博客,有83.9%的同学不知道其老师有专门的工作博客。这一数据说明,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目前对开设工作博客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还不够重视。因此,高校在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要继续创新,做到新颖有趣,从而把爱国、爱社会等教育内化到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真正乐于参与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四)目前高校没有形成良好的保障体系
一些高校对课外活动没有连续性政策支持,人员、经费、设备投入不足,保障体系不健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很难发挥良好的效果。想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搭建起更完善的保障体系,高效推进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工作并未很科学地进行,在其组织管理上还不完善,开展的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都较为单调,高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也没能形成健全的保障体系。从制度到实施方法,从财力经费投入到师资水平,这些都造成了高校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开展不顺畅。
(一)缺乏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天津地区9所高校的问卷及访谈调研,可以发现每个学校都对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实践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但是在信息化潮流的影响下,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传递什么核心价值观、选择什么样的传递方式、在活动开展中坚持怎样的原则底线等,均需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否则,在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容易导致课外思想活动盲目或者混乱的状况,难以达到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初衷。
(二)缺少实际操作的经验指导
本研究发现天津市高校在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研究工作开展中处于初探阶段,进行了诸多尝试,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未形成完备的经验体系可资借鉴。无论是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目标,还是其内容、操作方法等方面,均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和运作体系。这也直接导致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在实际工作层面科学性不高,学校、学院、老师和学生四个方面没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高校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没有形成健全的保障体系,归根结底是高校各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组织结构上说,学校机关或者学院部门,都没有专门服务于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工作的办公室,导致此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难以高效顺畅地开展;在师资队伍支持方面,进行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工作的老师一般为辅导员或专业思政课教师。由于我国现有教育状况,我们的很多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真正的专业出身专职搞德育教学的很少,大部分德育教师是半路出家或是搞学生工作的兼职;[2]在资金支持上,各高校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大多依托于党日、团日活动进行,没有专项支持经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活动形式受限。
高校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面临来自社会、学校内部、学生等各方面的阻力,在学校制度、实施方法、运行模式、实时操作以及所需要的保障环节问题上,都没能很好地解决。在对国内研究文献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对天津地区9所高校调研和访谈的一手资料,将数据汇总并分析,针对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初步从以下三方面来构建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模式。
(一)明确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实施的原则
“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是针对目前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弊端,旨在借鉴课程理论对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课程化转换,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课程化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取理论知识,而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最终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感性直观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其开展教育活动中必须传递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活动把青春正能量输送给大学生。二是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在以往的实践中,由于教育者未能科学把握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且缺乏教育自觉,开展的活动过于死板和教条,不能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尚存盲目性、随意性、肤浅性、时效性低等问题。三是实施过程的科学性。要把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课程化”,就必须把握其科学性,理解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这一概念,“课程化”即为转变为课程的性质或状态的过程。
(二)构建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运行模式
1.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目标确立
在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过程中,其目标应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是提高社会主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途径。
2.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内容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高校在读大学生,从内容的选择上非常重要,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总体目标,增强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学生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事政策,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等,从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操作
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高校四个方面的力量各担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一是学校层面,包括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两课”教学单位。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绝不仅仅是学校某个部门的责任,也不可能在一两个部门的配合下就能完成,必须由涉及此活动的多个单位互相协调,在育人根本观念上达成一致,分工完善,各尽其责。
二是学院层面,主要指的是学院党委。作为学院基层党组织,各个学院党委承担着对组织隶属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党委要做到在政治大方向上把好关,在各个学生党支部活动开展中进行系统指导。对有不良思想的学生,应及时发现,做其思想工作,及时挽救。
三是教师层面,包括辅导员和专任两课教师。辅导员作为共青团干部和党建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团支部开展活动中,要严格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创新活动形式,形成集体学习、集体进步的良好氛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专职教师,两课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努力把课讲好,把思想政治课变得丰富有趣;另一方面还要拓宽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态,从课堂到课下充分发挥其思政课教师的潜能和优势。
四是学生层面,主要指由学生群体自发组织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比如学生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学生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开展的系列活动。在对国外大学德育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国外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中,有很多方式可供我们借鉴,他们通过多种丰富有趣的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美国高校通过各类学生兴趣类社团,开展学术沙龙、观影等活动,寓教于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化影响学生价值观。
4.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总结评价
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从学校角度做顶层设计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将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之后,必须增设“评价”环节,还必须保证此环节的及时有效。课程的特点是教授者与接受者形成隐形互动关系,并在参加活动之后,及时科学调查学生的评价和感受。只有“教”和“学”双方积极参与到活动的建设与改革中,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才能顺利地推动。
(三)加强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外界保障
一是组织管理保障。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实施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课程化从理论到实践的实施过程,包括课程化设计的科学性、对课程化实施的监督、课程化后教育效果评估等环节。
二是资金保障。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影响力,就必须从学校层面给予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以往的活动更像是“游击队”,而非“正规军”,在活动开展支持力度上需要加大。
三是教师素质保障。广大专任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这是就教师队伍的整体而言的。就单个个体而言,学生辅导员、学生政工干部对学生的影响更大。[4]要想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相应地就要求教师队伍素质达到一定水平,方可保障活动开展与国家大政方针相契合,传递内容更易获得学生的接受。
目前,关于我国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研究并不少,但是关注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的研究则较少。一方面,这一研究有待国内相关研究者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齐心协力,把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可以在小范围内,对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实施操作进行实验,以学校某个学院一年的工作效果为研究标本,及时反馈和测量实施结果,为大规模推广提供保障。
[1]李旭炎,李克敏,初明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构建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8(5):31-35.
[2]范宝军,胡海波.大学生德育改革的一点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0(S2):114-118.
[3]刘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7-10.
[4]范跃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6):32-34.
责任编辑:乔 健
刘东海,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刘梦茹,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团委,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天津300072)。
G641
A
1671-2277-(2016)03-0018-03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化研究”(项目编号:TJKS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