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妙丽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 临沧 677000)
【教育学】
随迁子女教育公平与教育政绩观浅析
张妙丽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临沧677000)
[摘要]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和当前教育政绩观的异化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认识教育本质,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克服地方政府和学校各自为政的局面,才能做到有教无类,实现全社会教育公平。
[关键词]政绩观;随迁子女;教育公平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我国进城务工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规模也随之扩大。2014年2月我国流动人口有2.4亿,义务教育阶段仅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 277万人。近年来为了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制定实施“两为主”政策,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2015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随迁子女教育全部纳入城镇义务教育”,可以预见,随着此项政策的实施,我国随迁子女进入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规模会在短期内达到新的高峰。然而,随着“测智商”、“绿领巾”、“随迁子女返乡”、“反学校文化”等负面信息的不断涌现,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教育公平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
一、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1.入学机会不公平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按属地户籍学生的“人头”划拨,虽然国家制定了保障随迁子女进城学习、与城市学生一同享受城市教育的相关政策,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和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随迁子女的学籍和户籍均在流出地,所以在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公办学校和城市学生家长看来,随迁子女乃是瓜分城市“教育蛋糕”的“外来者”。流入地公办学校常常以户籍为由设置入学门槛。某些公办学校公开索要一定的借读费或赞助费;有些公办学校通过入学考试的手段,拒收成绩差的随迁子女。当前,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随迁子女入学必须提供纷繁复杂的入学证明材料,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政策和入学程序了解不多,为了子女入学不得不多次在家乡和工作地之间奔波以取得各种证明。
2.教育资源不均衡
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资源差别较大。随迁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多位于城郊或者农村地区,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学校环境较差等问题。即使在公办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多数倾斜在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随迁子女时常遭遇单独编班,所以难以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
3.教育过程不公平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重分数,轻育人,而随迁子女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差、纪律松弛、卫生差和生活习惯迥异等问题,很容易被学校视为“问题学生”。同时随迁子女存在乡土意识和自卑心理,沿袭着农村原有的语言、学习、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新的城市学校环境之中容易受嘲笑和捉弄。由于不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随迁子女的学习成绩与学校教育质量不存在相关关系,许多学校便消极、被动地应付他们的教育,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存在疏于管理的现象。
4.教育结果不公平
随迁子女大多没有当地户籍,不能参加中考或高考,或户籍和学籍不到一定年限只能报考一定区域的职业学校。相对本地户籍的未成年人来说,随迁子女的失学率较高,受教育程度更低。随迁子女一旦知道自己无法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或高考,便会逐渐放弃学习。有的甚至过早脱离了学校教育,逐渐成为游离于农村与城市社会体系外的“社会游民”,部分随迁子女结成帮派,染上上网、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甚至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教育政绩观异化影响随迁子女教育公平
教育政绩观,就是指领导干部对如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追求何种教育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它包括教育政绩为谁、树立什么样的教育政绩、怎样创造教育政绩及如何衡量教育政绩等问题。[1]教育政绩观对教育事业发展起着鲜明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部分领导干部教育政绩观片面化、功利化,背离了教育发展规律,严重影响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有效落实,使教育发展呈现病态化与畸形化。
1.教育政绩观片面化对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影响
教育考核指标中大部分是软性指标,无论怎么做大家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主管教育的地方领导在任期内需要政绩,于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率成为能够抓得住的硬性指标。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形成“经济发展看GDP,教育发展看升学率”的观念。一些教育主管领导像抓经济GDP一样抓教育,层层下达升学指标,把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重要指标。学校逐渐演化成为传授知识、组织升学的“工厂”,学生成为接受知识、准备考试的“机器”。
在片面的教育政绩观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高考、中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有的中小学连最基础的音乐、体育、美术课都名存实亡,全力为学生升学服务。
对流入地公办学校来说,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差、生活习惯差,接纳进来影响本校学生,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所以在随迁子女入校时设置诸多门槛,要么是高昂的借读费,要么是以考试成绩不良为由拒之门外。国家出台“两为主”政策后,流入地公办学校确实接纳了一定数量的随迁子女,但接纳之后要么是把随迁子女单独编班,要么是把随迁子女座位排在教室的后排。学校每学期都有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每一次考试后学校会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排队。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好的教师发物资奖励或荣誉证书,在学校和家长面前都受到尊重,在职称评聘方面占有很大优势。班级学生考得差的老师会感到很没有面子,在学校和家长面前都很尴尬,在学生心中也没有地位。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中小学教师辛辛苦苦就是希望学生成绩考得好,至少不要落在后面,所以教师自然更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分到班级的成绩参差不齐、习惯迥异、纪律松弛的随迁子女,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2.教育政绩观功利化对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使人们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现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范进中举”乃至祖孙三代一同赶考的画面。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对于农村人来说,则被称为“跳龙门”。虽然大学扩招后,大学生不再分配工作,“读书无用论”一度抬头,但是名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明显具有优势,教育的功利性依然根深蒂固,考上名校是莘莘学子及家长梦寐以求的事。面对人们对教育优质资源的需求,几乎所有城市都有重点中小学校,政府对重点学校重点投资,汇聚着当地最好的师资与基础设施,往往成为当地的“形象工程”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人为地造成少数强校和众多的弱校。
越是教育资源好的学校,收费也越高。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本来是想让子女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面对重点中小学高昂的借读费或者赞助费,不得不纷纷退却,最后不得不把孩子送进民工子弟学校。然而,民工子弟学校不论在教师配置还是教学设施配备上都与重点学校和其他公办学校有着天壤之别。
三、实现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1.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应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只有真正把握了教育的本质,才能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去指导教育实践,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当代教育界对于教育本质的研究形成五大学说:一是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说;二是教育本质是生产力说;三是教育本质是多质说;四是教育本质是关系说;五是教育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说。但是仔细来看以上五种学说可以归为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实践中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因此,教育的本质应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产生和持续是人类社会自身延续的需要。受教育者必然要接受所在社会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掌握人类生存的基本知识(包括有关社会与自然的基本知识),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社会化演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并使人类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
学校应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书使得知识获得传承,育人使得文化得到弘扬。十八大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应是“有教无类”,应不分地域、民族、身份、性别,应对前来接受教育的对象提供无差别的教育。随迁子女亦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亦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哪里的学校都不应该把前来接受教育的随迁子女拒之门外,也不应该提供有差别的义务教育。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受教育是公民应有的权利,只要具有中国国籍,就可以无条件在我国任何一个地区接受义务教育或参加升学考试。
2.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
对于教育的考核评价可以说是整个教育界的指向标,特别是对中小学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政府须在认识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制度。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要以学校所有学生的发展、成长状况为依据,而不能以考上更高一级的学校的学生数量为依据。当前,人们对教育的看法正在发生变革,家长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学到真知识和真本领,更渴望孩子快乐成长、身心健康、品德高尚。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学习,这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和效果进行深入反思。
应试教育日益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形成现今大学毕业生创新意识差、创业难、就业难等问题的主要因素。学校必须正本清源,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正如柏拉图所说:“教育就是要约束和引导青少年走向正确的道理。”唯其如此,“教育方为教育,否则,便与培训无异,甚至与教唆也难以划清界限”[2]。学校教育有自身的特殊性,无论社会处于什么阶段,学校和法院一样,都不能简单地迎合民意,否则,人类就会失去正义,就会因没有了理想而陷入低俗。
只有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积极主动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均衡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学校才能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随迁子女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的公平才能像阳光一样无论贫贱与富贵、无论城市与乡村都一样被照耀。
[参考文献]
[1]郑生勇.教育政绩观的偏误与匡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2).
[2]刘庆昌.教育价值的秩序[J].教育科学,2009(5).
【责任编辑冯自变】
Brief Analysis on Education Fairness for Non-Native Children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Concept
ZHANG Miao-li
(DianxiScienceand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Lincang677000,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fairness of the non-native children is necessarily linked to the dissimil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concept. Therefore, only by recognizing the nature of the education and setting up the correct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concept by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schools can the education fairness be achieved for all children.
Key words:achievement concept; the non-native children; education fairness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1-0118-03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制度保障研究》(2014Y527)
[作者简介]张妙丽(1971-),女,河南南阳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