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书写形式对中学课外写作的影响——兼议青少年“无厘头”写作

2016-02-13 19:59杰,粟

韩 杰,粟 斌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亚文化书写形式对中学课外写作的影响
——兼议青少年“无厘头”写作

韩杰,粟斌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以词语再造、拼贴、戏仿为主要特征的亚文化书写形式借助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介通道迅速传播,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主要群体,接触并运用充满游戏和反叛精神的亚文化书写。包括“无厘头”在内的亚文化书写形式在中学课外写作中不断扩散,在提高中学生写作自我意识的同时,使得中学生的写作出现语法不规范、狭隘、媚俗等问题。

[关键词]亚文化书写形式;中学课外写作;无厘头

据我国网民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初中、高中(包括中专、技校)的比例分别占36.1%、31.1%。借助网络的强大优势,微博、微信、QQ、博客成为中学生课外书写的主要形式。面对国家经济转型、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中学生在书写自己的精神世界时有更丰富的表达。在这过程中,亚文化书写形式对他们的课外写作的影响巨大而深刻,在日记、留言、评论、创作等网络写作活动中处处可见。

一、亚文化书写形式在中学课外写作中的主要类型

(一)词语再造

借助网络、多媒体的强势力量,大量的新词不断涌现,论坛、微博、博客等网上言论阵地,频现幽默、新颖、有特点的再造词语。最常见的是通过谐音而附以新意,如“童鞋”指“同学”、“酱紫”指“这样子”、“鸭梨山大”指“压力山大”,“有木(没)有”、“一毛(模)一样”等谐音词语大量涌现。此外,网民根据汉字原有形状而再造新义,如“囧”字,由“光明、明亮”之义转而表示郁闷、无奈、悲伤之貌;用两个“呆”组成“槑”字,形容对象的超级呆、傻。其次还有根据网络事件、热点话题催生的新词新义,如,“有钱就是任性”、“挖掘机技术哪家强”、“时间都去哪了”、“且行且珍惜”、“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我也是醉了”,皆不同于正常语义;又如2015年网民恶搞成龙代言的广告,重复的“duang”一时成为网络热门语,表示出对于对象所言虚假现象的讥讽,也为典型的例子。

网络上流行的再造词语,具有快速的传播速度和宽泛的传播范围。中学生在课外深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课外写作中不断出现类似的词语再造。更有甚者,出现所谓“火星文”的表达方式。这些“火星文”用数字、英文、特殊符号、汉字、方言等有声音意义的要素组合起来。如用“+u”表示“加油”,“g寞d夜,g寞d关c”译为“寂寞的夜,寂寞的关系”,“1切斗4幻j,↓b倒挖d!”译为“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PFㄉOrz”译为“佩服得五体投地”,令人惊异。河南某中学生也曾这样写日记:“上个星期天,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在1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类似这样的词语再造,让那些脱离学生语境的家长、老师如入云里雾里。

(二)拼贴

拼贴手法,是“无厘头”的主要表现方式,它源于由纸片、布料或照片粘在一个平面上所构成的拼贴图画。在文学上,拼贴则表现为运用各种不同的写作方法,将处于平等地位的碎片化内容,镶嵌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一部作品。简言之,就是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进行组合搭配。拼贴上演的是语言盛宴,让读者享受其中、徘徊其中。中学生的课外作文,深受新锐作家、网络写手、喜剧影视影响。他们为了戏谑或调侃,将不同时空、不同场景的人、事、物拼贴起来。比如下文:

那年冬天,开山始祖在华山上召集各位门徒开生日趴……席间,始祖感叹牛顿的经典力学在宇宙中过于基础,适合给中年大妈算算怎么切排骨比较省力;说到海森堡和薛定谔等人开创的量子力学,始祖认为自成一派自然是好的……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例文中,学生将开山始祖、牛顿、海森堡、薛定谔等不在一个时空范畴的人物凑合在一块,将但丁的名言强加在鲁迅头上,随意将话语扣在杜甫身上。这些写作极力模仿亚文化书写形式中的拼贴。

(三)戏仿

戏仿是“有意效仿格调庄重的作品与手法或某一文学体裁,但由于它的风格、形式与主题之间的不协调,致使这种模仿变得滑稽可笑”。[1]30中学生的课外写作通常对经典文学的语言进行戏仿,以“无厘头”式的语言狂欢来解说乏味、枯燥的校园生活,对作业、课堂、老师进行无情的嘲讽。

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今夕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恶语似毒箭。无限凄凉情,真想离人间。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

锄禾日当午,上课真辛苦。一本小破书,一坐一上午。

语文老师一回头,此地只有黄鹤楼;数学老师一回头,二次函数对称轴;英语老师一回头,sorry加上三克油;化学老师一回头,二氧化碳变汽油;物理老师一回头,一根杠杆撬地球;生物老师一回头,婴儿试管水中游;体育老师一回头,乔丹改打羽毛球;全体老师一回头,全国人民没自由![2]

由上可见,在使用词语再造、拼贴、戏仿等亚文化书写形式的过程中,中学生的这些课外作文表现出强烈的风格特征。一是在思想层面上表现出对正面价值观的质疑。在他们的写作中,崇高被消解,学生青睐描写的内容从伟大理想、正义行为、伟人楷模转向平凡生活、光怪言行、个人叙事,高、大、深的叙述内容在大量的课外写作中没有立足之地。其次,这反映出中学生在枯燥的作文教学及无形的考试压力下,以强烈的游戏精神完成对现实生活的越轨和嘲讽。可以说,在亚文化影响下的青春期的反叛和冲动,促使他们去“玩弄”语言,用自己的所听所写,去构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

二、亚文化书写形式在中学课外写作中流行的原因

作为与主流文化及其表达相对的书写形式,亚文化书写从内容到形式,皆表达出对主流书写方式的背叛,另辟蹊径。它们往往站在崇高、经典、神圣、英雄的对立面,对文化霸权进行解构。它们在中学生课外写作中的流行,与日常生活中传统的文化霸权致使主流文化僵化、失去活力有关,也与时代发展背景下传统课堂的限制被打破,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类亚文化的影响有重要关联。中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着正规的传统写作教育外,往往还会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多种媒介接触到徘徊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各种亚文化书写形式,其中“无厘头”的书写形式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无厘头”原是广东地区的民俗语,指一个人说话、做事没头没脑或缺乏针对性,故而令人难以理解,但如果根据其表现仔细回味,又可隐约觉出其中包含着某些真实或者道理。[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将这种“无厘头”的表达形式引向平民大众。此外,借助报纸和电视专栏、手机、计算机等各类网络传播,这种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戏谑、狂欢、游戏、颠覆等特征的书写形式,在青少年中迅速推广开来。

除了上述媒介传播形式的作用外,写作名家的书写内容和有关形式也助推了无厘头在青少年写作中的影响。一些80后、90后作家吸收60后、70后作家余华、刘震云、卫慧、安妮宝贝等人荒诞叛逆的内容,反叛的因子愈演愈烈,韩寒、郭敬明、孙睿、张悦然、唐家三少、蜀客、天蚕土豆、饶雪漫等作家摒弃传统写作,甚至反叛传统写作内容和形式。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斥着反抗现存文化的生存意义、思想价值和行为规范等内容,渴望摆脱传统文化思想和行为的束缚。这些与主流书写形式相对应的亚文化书写,运用拼贴、戏仿等“无厘头”书写形式,解构着传统的书写。

此外,中学生在家庭、学校中普遍承受着巨大的课业和升学压力,“无厘头”这种亚文化书写形式,迎合了他们青春期的萌动和反叛的口味。耳濡目染之下,中学生接受和大量运用这些颠倒、滑稽的方式,在课外写作中,把这些亚文化书写形式,作为他们释放压力、反叛权威的表达途径。

三、亚文化书写形式对中学课外写作的影响

放弃传统的写作语言、技巧,运用亚文化书写形式,使中学生能够在课外写作中运用自己喜爱的话语形式,更自然、更充分、更放肆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态度,促使他们写作兴趣、自我写作意识的提升。加上一些流行元素的渗入,学生的个性化创作更积极,写作内容更丰富,常常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突破了当前课堂写作中的“失语”、“失真”现象。但与此同时,青少年的亚文化书写也表现出不合语法规范、狭隘、媚俗等倾向,使得包括“无厘头”在内的亚文化书写呈现出较强的负面影响。

(一)偏离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影响语言运用能力

大量的网络词汇、符号词、派生词对传统的语言僵化框架形成了解构,丰富了现有词汇的再生功能。有的热门网络词汇也入选《新华字典》,如“晒”,新增了“多指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的义项;“门”,“多指负面事件”。但并非所有的网络词汇都能赢得主管语言文字的相关权威部门的认可。在“意识形态战场”上,青少年网民创造的风格是一种“噪音”,会产生相当大的煽动与扰乱力量,这种亚文化书写形式亵渎神圣的词语、概念,违反公认的语法规则,干扰了占统治地位文化的霸权的顺利实现,破坏了语言共识。[4]以词语再造、拼贴为形式的亚文化书写形式并非对主流文化的彻底改造,它们仅仅是对占主导性词汇的“偏离性”改写,这种符号层面上的抵抗,并不是语言发展的理想方向。

中学生是网络媒介的主要使用者,游戏在网络上的不符合常规语法规范的词汇,以其新鲜、好玩、搞怪的特点吸引着中学生的眼球。“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缩略性成语、“酱紫”、“CU”等谐音再造词充斥在中学生课外作文之中。“斗到失7d4候才后悔莫g”、“如果↑天口以给挖咕g费再乃1次d话”、“挖费对叽咕女孩说挖ie”、“来到球场,班长决定首发上场人员,偶是其中之一,耶!偶们班长是校篮球队的大前锋,比樱木花道还樱木花道,高大威猛,学习成绩又特棒,偶班的GGMM都决定到操场上给他+U,当然也包括给偶+U,呵呵。然美眉也来了,激动ing……”[5]诸如此类的“火星文”语言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

这种被中学生视为“酷炫”的语言编织将写作变成了一场游戏。这游戏不仅体现在对文字材料的把玩上,而且表现在对人生的游戏态度上,带领着中学生远离现行汉语表达的规范,降低了他们运用正确语言形式的能力,长此以往,将导致他们对语言的漠视和理解度的降低。

(二)过于注重小众化的个人感受,强调当下,无视继承和交融,写作视野趋于狭窄

由于教育活动范围的局限,课堂、试卷、习题将中学生牢牢圈定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决定了他们的视角只集中在与自身有关的事件上,他们的视野范围、认知水平决定了其对问题的理解高度。在中学生“无厘头”的课外写作中,看不到宏大的叙事。在越来越强调“自我”的时代,学生文本体现的是个人感受,青春释放,强调的是自我身份的绝对意义。

“复习大半年,吃不饱,睡不好,只为一锤子买卖来高考。谁知这儿还有个坑,骗骗那些没头没脑。不管,不管。看老衲奋笔疾书,长篇大论我的青春和年少。青春是什么?不好说,说不好,一辈子的欢乐岛。突然天空一声巨响要下雨,惊醒我觉得,任时光匆匆流逝算个鸟。”[6]“无厘头”书写充当着中学生的精神浮桥,触摸现实却带着玻璃行走的间离感,扩张主观意识,强化万物皆备于我的思维,任何史实、传说、人物、行迹都被他们随意组合,自然时空被纯主观的心理时空取代。注重当下的书写快感,文本交流的范围被限定,使得这种“无厘头”书写形式让圈外人无法理解和进入,更无法体现文学文本语词的张力以及精神的穿透性,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交融。

(三)忽视主流文化,过于强调批判性的亚文化特征,语言模式媚俗、雷同

青春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段,中学生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处于心理自我建立过程中的他们,总要通过自己的经历证实自我、发现自我,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我。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居于“霸权”地位的主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中学生获得自我认同同一性的可能,因此,他们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孔子、孟子、屈原这些代表着传统文化观念的人物,李白、杜甫、鲁迅、雷锋等反映着政府、学校、人民、师长等正面价值观的文化符号,在“无厘头”的写作中被无情地肢解。

“沙僧拿出了一张美女的照片,埋在土里,虔诚地说道:我在春天种下一个美女,到了秋天就会收获很多很多的美女。”[7]“现代社会人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纵情于享乐,我们不再相信英雄、正义等大词,只对本能的欲望顶礼膜拜;我们不再有意气之争,唯唯诺诺像条摇尾巴的狗,为花花绿绿的纸张和白嫩的胸脯屁股口水横流!”在这些文字中,他们大胆向世人宣告对消费、对金钱、对享受的青睐。对校园生活进行无厘头的描述,反常识、反规则、反经验、反权威、反政治话语权,成为其主要的写作风格。个人感受、私人话语和私人空间取代了公共话语和公共空间。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再具有标杆的作用,而只是被戏谑的材料。无论是家长、教育或是政府都可以成为反叛的对象。

亚文化书写形式冲击着既有的文学秩序、文化观念,大写的我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媚俗。如学生写到的“生则万世通达,死则千古唾弃。正如当官一样,老子贪还是不贪。又如城管一样,老子打还是不打。再如干露露一样,老娘露还是不露。最后他们都选择了前者,功成名就”。青少年的阅历与视角让他们仅仅看到社会现象的单方面,认识的狭隘反映出对媚俗的崇拜。历史与现实的价值与意义被个性化的生存阻隔在另外的时空维度。[8]

亚文化书写形式以词语再造、拼贴、戏仿等手法不遗余力地解构经典文本的情节模式、语言符号、传统观念,以彰显其对自我的确定、对狂欢的呐喊、对游戏的执着。它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中学生的课外写作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的写作我们应该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鼓励青少年自觉使用规范的汉字,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展现自我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高雅阅读,提升写作的高品位,不仅要追求时尚,还要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辞典[M].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吧[EB/OL].http://tieba.baidu.com/p/1463356370.

[3]尹康庄.无厘头——叙事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9(5).

[4]肖伟胜.论网络语言的青年文化特征[J].青年研究,2008(6).

[5]黄显华.网络语言与中学生作文的规范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6).

[6]2013年浙江高考零分作文:三句话的青春怎么搞[EB/OL]. http://edu.china.com.cn/gaokao/2013-06/19/content_29162929.htm.

[7]许典祥.问题作文与校园文化现象[J].教研天地,2008(10).

[8]郭艳.代际与断裂——亚文化视域中的“80后”青春文学写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8).

【责任编辑冯自变】

Influence of Subculture-Writing Form to Extracurricular Writing by Middle School Pupils—— Also a Discussion on “Nonsense” Writing by Youth

HAN Jie, SU Bin

(SchoolofLiterature,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0,China)

Abstract:The forms of subculture-writing such as the creation, collage, and parody of words as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internet and other modern means of media have spread rapidly. As the main group in the internet, the youth are the major group to use the subculture-writing which is full of game and rebellious spirit. The ever spreading of the form of subculture-writing which includes “nonsense” writing has given impact to pupils in lack of grammar standard, in narrow-mindedness and in kitsch, although it increases pupils’ self-awareness in writing.

Key words:form of subculture-writing; extracurricular writing; nonsense writing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1-0125-04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亚文化书写在青少年作文中的渗透与冲突》(14SA0061)

[作者简介]韩杰(1989-),女,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5-27

粟斌(1971-),女,四川岳池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写作实训中的自主性文本纠偏》(379)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