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艺术人生

2016-02-13 19:59许丙泉
关键词:儒家孔子人生

许丙泉

(山东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9)



【文化学】

论孔子的艺术人生

许丙泉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接续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孔子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流,给中国人指出艺术人生的道路。孔子精通音乐、诗歌等艺术。孔子是教育家,他的教学过程充满艺术意味,培养出文质彬彬的君子。孔子的日常生活也是艺术化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表现出精神内涵。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以自己的艺术人生成为万世师表,引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孔子;儒家;艺术;人生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而深远。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学习儒家经典,感受儒家文化和孔子人格的魅力。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是理想人格的典范。人们遵从圣人教导,在人生中努力奋斗,过一种充满精神内涵的生活。这样的人生就是美的人生、艺术的人生。人们求真向善爱美,美中包含真和善,艺术人生更符合人性要求,更有价值。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人生也成为后世的楷模,引领艺术人生的道路。

一、孔子艺术化的人生观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努力奋斗,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去成为一个“人”。“为仁”即“成为一个人”的意思,后来的儒家也是这样解释的,如“仁者,人也。”(《中庸》)“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所以,“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人”。这是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人们具体的思想感情、言行举止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是内心思想感情,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内心中有了仁,就能远离邪恶,向善的方向发展,“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内心中有了仁,就有了言行的内在依据,有了信心与力量的源泉:“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仁”要求在人生社会实践中努力奋斗。樊迟问仁,孔子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平日态度严肃、做事认真、待人忠诚,即使到了外国,也要这样。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还进一步解释这“五者”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里仁》),仁者不怕困难勇于进取,付出努力然后收获成果,不能坐享其成。子路问孔子:管仲不为自己所辅佐的君主而死,是不仁吧?孔子说:“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管仲不拘小节,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天下太平,给百姓带来福祉,这就是管仲的仁了!仁者“爱人”,如果能救世济民,那就超越“仁”而达到“圣”的高度了。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这样的事业尧舜都难以做到啊!

为了成就仁,有时甚至要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雍也》)仁是人性的内在要求,体现在每个人的言语行为上,有崇高神圣的意义,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雍也》)。实现仁,才能弘扬道,所以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中庸》也记载了孔子这样的话:“力行近乎仁。”不断学习、思考,获得知识,坚定志向,提高修养也是仁的一种表现,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而仁是教育的根本:“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孔子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学者们对于此话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和仁者做邻居是美的”,但这样解释常不能令人满意,要寻找另外的说法。如南怀瑾认为“里仁”“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1]168这种解释应该更符合孔子的思想,也就是说,“里仁”是指内心中有“仁”的思想情感。内心中充满了仁,外在的形象必然显现出美,因为美就是在感性形象上显现出人的精神来。

所以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是不断努力奋斗,不断提高精神境界,使人生显现出更多美的光辉。“为仁”的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化的、不断创造美的过程。这也可以从孔子“比德于玉”的观点上看出来。《礼记》中记载孔子的话:“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孔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礼记·玉藻》)君子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具有多种美德,如美玉一样。

在《论语》中,孔子和子贡的一段谈话也表明了这种艺术化的人生主张。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领悟孔子的话,并且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非常赞赏:“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人生要提升精神境界,不断切磋琢磨,变得像美玉一样。孔子正是这样一个“温其如玉”的君子形象,如颜渊认为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生通过艺术化达到自由的境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钱穆认为:“孔门之游于艺,得人性一大自由,亦即人生一大快乐,乃为人生一大道义。今姑以现代化名辞言,则曰人生艺术。”[2]229

二、作为艺术家的孔子

在现在看来,艺术首先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活动。艺术家通过创造作品表达思想情感,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人们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获得精神愉悦,提升精神境界。艺术家发现、欣赏、创造美,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美,是一种艺术人生。其实,孔子本人可以说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而且多才多艺,水平高超。

孔子是一位音乐家。《史记》记载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他勤奋练习,认真体会,全身心投入,技艺精湛,更深入领会乐曲内蕴,能和作者心心相通:“得其为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在齐国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他评论音乐作品,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他总结音乐演奏的过程说:“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把《诗经》中的所有篇章演奏出来。孔子也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如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人从门前路过,说:“有心哉,击磬乎!”(《论语·宪问》)

音乐是孔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学习音乐,教授音乐,在平时生活中和音乐相伴,遭遇困难时也没忘记音乐。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还记载了孔子自己的“诗歌”,当他离开父母之邦鲁国,去周游列国,唱出一首感伤的离别歌曲:“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孔子老年也曾吟咏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音乐伴随孔子一生,他是演奏者、歌唱者,还称得上是创作者。

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仰慕周公开创的礼乐文化,他精通音乐,也熟谙舞蹈艺术。因为“礼”是合乎社会规范的言行举止,也是后世的舞蹈艺术。礼乐文化源于远古巫术活动,《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师都是擅长舞蹈的人,所以“礼”和后世的舞蹈艺术有密切联系。孔子教授“礼”,也必精通“礼”的表演,擅长舞蹈。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现在,“八佾舞”是曲阜孔子祭祀大典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公“制礼作乐”,推行礼乐文化,各种礼仪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礼”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规范,各种场合的言行举止有不同表现,这些都有舞蹈的意味。如孔子曾在朝为官,“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谵如也。趋进,翼如也。”“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论语·乡党》)“礼”是社会规范,其本质是在各种活动中最恰当的言行方式。汉代司马迁曾到曲阜,看到“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史记·孔子世家》),非常感动。所以,“礼乐”也是艺术,把人生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美的境界。宗白华说:“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3]238朱光潜也这样认为:“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出现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4]168

孔子非常重视“诗”,也就是《诗经》。这是孔子编辑而成的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在孔子的艺术人生中,《诗经》占有重要地位。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感发心志,振奋精神,进入到诗意的世界。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应是“诗意的人生”,他欣赏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而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生活早就是艺术人生、“诗意的人生”。他编辑《诗经》,传授《诗经》,并把诗的精神贯彻到现实生活中,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孔子在和学生讲学论道时,经常引用《诗经》,把生活提升到诗的高度。孔子鼓励弟子学习《诗经》:可以“兴、观、群、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学习《诗经》可以增加知识,有助于家庭、社会生活,让人身心和谐。孔子对《诗经》的整理、编辑和传播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他对《诗经》的重视,形成了中国文化中“诗教”的传统,追求诗意人生。

孔子教授的六艺中,除“礼”、“乐”之外,其他的如“射、御、书、数”,都是某种技能、技艺,也都和艺术有关系。因为从起源上来说,艺术也就是指技能、技艺,是人类的某种创造过程。中国汉字的“艺”字,甲骨文中就是描绘人种植庄稼的情形,在《诗经》中还有“我艺粟稷”、“艺麻如之何”的句子,“艺”是“种植”的意思。在西方文化中,艺术(art)的本意是指人的技能、技艺,如制造船只、武器、盔甲的活动甚至作战的本领等。所以从艺术的基本意义来说,“射、御、书、数”都有艺术的意味。

三、孔子教育教学的艺术化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让学生成为“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不是被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器具,君子本身就是目的。孔子“以人为本”,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仁者“爱人”,任重道远,不断努力奋斗,成为君子。君子多才多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身心和谐,内在优秀品质与外在形象相得益彰,这形象也就有美的光彩。孔子教育学生成为君子,成为一个美的形象,让学生也拥有艺术的人生。

孔子精通“六艺”,他的教育活动也是充满美感的艺术化过程,是“美育”的典范。他有教无类,丰富和提高学生精神境界,让他们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成为美的形象。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是两千多年前一群光彩焕发的人物形象,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照亮人们的社会生活。如孔门“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后世中国人尊孔子为“至圣”,也让这些弟子们陪侍左右,和孔子一起享受祭祀。人们纪念孔子,也难忘这些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学生。

美在于精神的显现,更在于生命个性的发扬。孔子因材施教,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学生个体进行不同的教育,培养出一群个性鲜明的优秀人才,如颜渊谦虚好学,乐以忘忧;子贡能言善辩,才思敏捷;子路粗犷豪放,耿直刚烈;冉求多才多艺,擅长政事;闵子骞心地善良,孝悌友爱;曾参性情迟钝,但很有毅力等。在后世中国文化发展中,孔子如日月光明,这些人陪侍左右,星光璀璨。

孔子言传身教,常常与弟子坐而论道,各抒己见。后世人们欣赏、向往这些自由自在、融洽和谐的美好场景。孔子的教学采用“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中振奋精神,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兴致盎然。通过“启、发”,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样一张一弛的教学过程仿佛曲折的故事、婉转的音乐,给人美的享受。如子夏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夏问诗句的意思,孔子说:“绘事后素。”孔子用绘画的道理来启发子夏的思考。子夏明白意思后又提出一个与礼乐文化有关的重要问题:“礼后乎?”孔子非常赞赏:“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意趣盎然的对话中,从对诗句的具体解释引申到关于“礼”的起源的问题、关于阐释哲学的问题,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能够和老师一块探讨深层次的意义。

孔子的教学气氛和谐自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切磋交流。这在孔子与弟子一次讨论中有充分的表现。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弟子子路、冉求、公西华、曾点等各自表达自己的志向。子路的理想是使国家强大,不惧困难,军队勇敢,懂得道理。冉求愿意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使一方人民生活富足,再请君子来施行礼乐教化。公西华关注宗庙祭祀、国家会盟的事务,希望做一名“小相”,不断学习。曾点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非常赞同:“吾与点也。”(《论语·先进》)学生志趣不同,畅所欲言,孔子点评,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于孔子所赞赏的曾点的美好志向,后世许多中国人也视为崇高的人生境界,如北宋哲学家朱熹认为:“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5]118。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段文字中还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句子。据此,人们会联想到在师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曾点一直在演奏音乐。师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各抒情怀,这是多么惬意、美好的情景。琴声陶冶性情,身心自在和谐,老师、学生心灵相通相和,表达美好理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系辞上》)音乐优美,那从内心发出的语言温馨芬芳,韵味悠长,和宇宙天地合而为一。所以也才有曾点那一段如诗歌一般的语言,载歌载舞,在天地之间吟咏心志,任情忘我,自由自在。

四、孔子日常生活的艺术化

孔子的艺术人生表现在他的文化事业中,也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是通过物质的形式来表现精神内涵,让生活有讲究,有意义,而不是简单地满足饮食男女的欲望需求,简单地趋利避害,仅仅保证肉体的生存繁衍。在《论语·乡党》篇中,较为详细地多方面记载了孔子生活中的讲究,让生活有精神内涵,有艺术意味。如在衣着方面,“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等。饮食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四大菜系中的鲁菜与儒家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在带给人们丰富的营养的同时,还成为让人赏心悦目的“美食”。在日常行为方面,“席不正,不坐。”“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参加宴会,“杖者出,斯出矣。”外出乘车,“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等。生活不仅仅是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模有样,有讲究,有意义,如艺术表演,绽放美的光彩。

孔子在身边的世界发现美、欣赏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直到现在,人们依然欣赏松柏,感受凛然正气和万古长青的生命活力。这开创了中国“比德”审美观的先河,后世有许多吟咏松柏的句子,如“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比德”这个概念也正出于孔子的话:“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后世人们欣赏“花中四君子”,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都与“比德”的审美文化传统有关。

孔子欣赏自然山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山水是中国人的生存空间,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后世的山水诗、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其中有对流水、生命、时间、历史的无限感慨,也蕴含对人生的无限热爱。孔子放眼世界,体会宇宙天地的奥妙,表达内心对天地生命的敬畏以及崇高神圣的感情:“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是学生子贡希望老师多多讲授知识的时候孔子说的话。孔子说“予欲无言”,其实作为教育家,孔子很愿意把自己的所有都教授给学生:“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但有的内容是无法仅仅用概念化的语言来说明的,如内心的感受,常常让人觉得“辞不达意”,难以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用有生命力的“意在言外”的语言,这种语言便是诗的语言。孔子讲的话有许多是诗的语言,既简洁精练,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不只是用这种诗的语言,孔子还身体力行,用艺术化的人生来影响学生,感动学生。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阳货》)君子用道德的榜样来引领风气,用美的光辉形象来照亮人生。学生子贡正是这样评价孔子的:“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后世人们从《论语》中可以阅读字句,寻找道理,更可以感受孔子的人格风范。

孔子的艺术人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精神自由、愉悦。艺术来自于人的努力创造,美的光辉来自于精神的艰苦磨砺。孔子知道人生充满艰难,难免“颠沛”、“造次”。他有学问、有理想,但在父母之邦不能施展才华,在周游列国的路途中也历经艰难,处处碰壁,理想得不到实现,他依然不断努力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以艺术的超越精神来观照自己,把自己的人生奋斗当作一个故事、一场戏剧,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问自己的弟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史记·孔子世家》)为什么这样执着,颠沛流离,自寻苦吃?艺术人生意味着以超越的眼光来审视自我和世界,努力追求理想,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正是在“至圣先师”孔子的教导、影响下,中国人不被现实的物欲所驱遣,也不陷入宗教的精神迷狂,而是走上艺术化的人生道路。“故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乃一人生之艺术化、道义化,而最富教育性。”[2]160如果留心一下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就会发现处处有艺术化的追求,如茶艺、园艺、厨艺,还有治国、战争、外交、教学等方面的艺术。

五、结语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去“做人”,成为温润如玉的君子。他总结自己的一生,从“十五有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努力奋斗,不断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心灵的自由,这是一个美的过程,是艺术的人生。因为有艺术人生,有美的光辉,孔子的形象令人崇敬景仰,历久弥新,引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创造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上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朱光潜.谈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94.

【责任编辑张琴】

On Confucius’ Art Life

XU Bing-quan

(SchoolofCultureandCommunication,ShandongUniversity,Weihai264209,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inherit the national spirit that has a long history.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hows the approach of art life for Chinese people. Confucius was a master of arts in music and poems. As the greatest educator, there was full of art meaning in his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result of harmonious gentlemen. The daily life of Confucius was also artistic, with spiritual connotations in the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Confucius was not only the great thinker but also the model of art life which guides people to create the beautiful life in the real world.

Key words:Confucius; Confucianism; art; life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1-0019-05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恰当审美”理论的谱系及生态价值研究》(14BZW022)

[作者简介]许丙泉(1970-),男,山东宁阳人,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收稿日期]2015-06-17

猜你喜欢
儒家孔子人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独一无二的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