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小玲
论汉乐府弃妇诗反映的婚姻观——兼论其对当代社会婚姻的影响
但小玲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汉乐府中有诸多关于两性婚姻状况的描写。其中,弃妇诗所表现的婚姻观念主要有传宗接代、男尊女卑和一妻多妾等。如今,这些旧的婚姻观念在当代社会婚姻生活中仍然有所影响。
汉乐府;弃妇诗;传宗接代;男尊女卑;一妻多妾
中国古代的男子可以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因而普遍拥有比女子更多的社会权利,而女子则是弱势群体。男尊女卑等婚姻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多有表现,如汉乐府诗中即有《上山采蘼芜》《怨歌行》《白头吟》等弃妇诗。这些弃妇诗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两汉时期一部分男女婚姻观念,如传宗接代、男尊女卑、一妻多妾等。这些婚姻观念在两汉时期非常流行,在其后的朝代依然延续,甚至在当代社会仍然残留着某些旧时的婚姻观念,这种历史性关联值得我们思考。
从先秦时期开始,关于继嗣问题,儒家学派讨论繁多。汉朝时期,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一门显学,儒家学派关于继嗣婚姻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大戴礼记 · 本命》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严疾去,多言去,窃盗去。”[1]255直接将“无子”一说归入礼法。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汉代家庭,能不能传宗接代被看作是头等大事,所以妻子不能生育便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休妻条例,并被社会接受认可。在汉乐府弃妇诗中,《上山采蘼芜》所揭示的就是传宗接代婚姻观对一个普通女子命运的影响: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2]58–59
这首诗描写了弃妇在采摘蘼芜下山途中巧遇前夫,从而展开一系列对话。她因没有子嗣被夫家所弃,当偶遇前夫时,女子对前夫仍然施“长跪”之礼,表示对前夫的尊敬。这反映了在汉代,随着官方强制推行儒家文化,“无子见弃”的儒家伦理思想已经在普通民众中产生影响。女子将“无子见弃”视为普通生活中的纲常伦理,当遭到男子见弃时,认为这是一种符合社会伦理的道德规范,从而平静接受被弃的结果。而“无子见弃”的背后就是传宗接代的婚姻观念。这种婚恋观导致了女子被夫家所弃,造成了女子婚姻生活的失败。
因此,传宗接代婚恋观在两汉时期俨然成为维系男女婚姻的一个重要方面。乃至在中国很长的历史时期,儒家伦理在两性婚姻生活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熟知陈忠实《白鹿原》的人都知道,主人公白嘉轩接连娶了7房妻妾,全源自对生育的执着和对传宗接代传统婚恋观的遵守和与维护,而被抛弃的女子,也不自觉地成为这种观念下的牺牲品。虽然《白鹿原》是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虚构性,但文学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作品中表现的对生育的膜拜,对传宗接代的推崇,正反映了现代男女对婚姻观念认识的偏执与错位,同时说明了“子嗣”这一问题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始终扮演着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伴随着传宗接代婚恋观而来的,还有所谓的“借腹生子”社会现象的产生。这一丑恶的社会现象古已有之,且至今犹存,这是对现代文明的极大讽刺。虽说借腹生子事件中,家庭里不育的女子没有被抛弃,但是为了传宗接代,采取利益交换的形式,通过另一个没有婚姻关系的女子的身体,去获得自己绵延子嗣的权利,这是受传宗接代观念影响而产生的怪诞行为,也是对正常两性伦理的挑战和漠视。
另外,当下社会有一类特殊的群体——丁克族,所谓“丁克族”,即在婚姻生活中不要子女。大部分人对此并不支持,甚至口诛笔伐。之所以这个群体会引起争议,就在于它是对传统传宗接代婚姻观的否定,也说明传宗接代婚姻观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整个社会主流思想对婚姻的结晶——孩子,依旧是强调的,其本质仍然是要求人类去完成繁衍的任务。因此,丁克族遭到社会多个层面的排挤,特别是来自家庭的压力。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大可不必亦步亦趋地遵从传统,婚姻的稳定、幸福与否,不应以是否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为判定标准。
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普遍存在,在两性婚姻生活中则表现为男尊女卑的婚姻观。这种观念在两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男权化的社会使得男性在婚姻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女性则处于被挑剔的被动地位”[3]347。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本专门论述“妇德”的著作,即班昭所创作的《女诫》。《女诫》一共有7章,分别为: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叔妹。在这7章中,班昭将“卑弱”一章置于其首,可见其对女性处于卑下地位的认同和维护。男尊女卑婚姻观念的传播,导致女子的婚姻生活得不到保障,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没有独立认识,增加了女子年老色衰爱弛的心理负担。因男尊女卑的观念而得不到稳定婚姻生活的现实,在汉乐府弃妇诗《怨歌行》中有所反映: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2]46
余冠英《乐府诗选》评析:“这是咏扇的诗,实际是以扇喻人。扇有‘动摇微风发’的用处,因而有‘出入君怀袖’的恩宠,但是一过了时就‘弃捐箧笥中’了。旧时代有些女子,处在被玩弄的地位,命运决定于一人一时的好恶,团扇的讬喻对于她们实在是很亲切的。”[2]46
通过汉乐府弃妇诗我们可以看到,在儒家男尊女卑礼教思想影响下的汉代男女婚姻生活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从属于男子,由此造成汉代女性在婚恋生活中没有独立地位情况下内心的矛盾和对未来悲哀生活的无奈。汉代,类似班婕妤这样经济地位稍好的上层女子境遇尚且如此,下层平民妇女的遭遇也就可见一斑了。“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男尊女卑观的不断哲理化、法律化、社会习俗化,使男尊女卑观成为套在女子身上的一条枷锁。”[4]虽说两汉时期强调的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家庭的稳定,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但这种稳定的婚姻模式是建立在削弱女性独立自主人格意识之上的,难免加深女子在婚姻生活中对丈夫的依赖程度,使女性囿于“夫尊”的社会大环境中,从而导致了许多婚姻悲剧。
这种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念在中国婚姻史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直到民国时期,这种观念仍然广泛存在于社会,如家中妻子将丈夫尊称为“老爷”等。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举案齐眉”“夫唱妇随”的夫妻生活,一直被普遍当作婚姻家庭的楷模。“举案齐眉”强调夫妻之间的礼数,其对女性的要求就像《怨歌行》中的班婕妤一样,恪守妇德礼教,哪怕被爱的人遗弃冷落,也只能怨而不怒地自悼自怜。“夫唱妇随”也强调礼,但更强调女子在婚姻生活中的卑下——丈夫要做什么,女子只能随着丈夫的意志而行事,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这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模范婚姻生活,其实就是男尊女卑婚姻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在当代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男子是建设银行,女子是招商银行”,反映的就是男子应该在社会中拼搏,以求取独立的经济基础,从而才有能力在婚姻中担负家庭责任。相反,作为“招商银行”的女子则不需要个人自立自强,只需要找一个有能力,自己能够完全依赖的丈夫就可以了。这明显就是男尊女卑婚姻观念在现代社会的折射,也表明女子把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不自觉地摆在了男子之下,从而导致了女性自身惰性的加深,对男子能力比自己强的心理认同。虽然男女平等的婚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国施行的《婚姻法》也旨在保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社会发展,但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依然有“男主外、女主内”此类性别歧视观念的存在。这种社会倡导的男女平等的婚姻观与男尊女卑观念潜在影响交织的矛盾,说明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仍有遗留,对两性婚姻生活仍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妻多妾的婚姻观念广泛存在。汉乐府诗《白头吟》便是在一妻多妾观念成为汉朝社会共识基础上催生的: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2]42
诗以山上皑皑白雪和云间皎皎明月作为开端,这“明月”和“白雪”都是世间至美至纯之物,用它们来比喻世间的爱情最恰当不过,这样的爱情坚贞纯洁,不容许有一丝的杂质。可是,当女子怀着对未来生活美好憧憬的时候,却“闻君有两意”,这让心中充满期待的女子惊讶与失落。从而发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慨叹。余冠英在《乐府诗选》中对这首诗的评述颇为精妙,他说:“这是写男有二心,女表决绝。语气决绝而又不舍,怨慕而抱期望。”[2]43在这首弃妇诗中,女主人公虽然没有如《怨歌行》中的女子那样哀怨,而是以一种果断决绝的抗争方式来面对男子的遗弃。但是,这也是一妻多妾婚姻观念在社会中的具体反映。《大戴礼记 · 本命》中说:“丈者长也;夫者扶也……妇人,伏于人也。”[1]254即丈夫在家庭中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而本该享受平等权利的妻子却要无条件服从丈夫。一妻多妾婚姻观念造成了广大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得不到丈夫的公平相待和妥善照顾,从而造成了两汉时期女子被弃的悲剧。“在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中,男性无须为他们多娶妻妾扭扭捏捏、掩人耳目,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一夫多妻的特权而无所顾忌”[5]。
两汉时期因一妻多妾婚姻观所造成的家庭矛盾,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只是一妻多妾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异,其内涵和外延都更为宽泛。在现代日常生活中,虽然一夫一妻多妾婚姻不被现代大多数人认同,但一夫多妻行为依然常见。如情妇其实就是婚姻关系中的第三者,它是现代社会婚姻发展的负面产物。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第三者嗤之以鼻,视其为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在婚姻生活中的反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婚姻关系中的第三者依旧在社会中怪异地发展,甚至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也主动充当这种角色,做起了男性手中的“金丝雀”。总之,一妻多妾的婚姻观念在中国历史中曾长期存在。作为古代社会象征男性权利的一夫多妻婚姻形式,依旧在现代社会男性群体中存在,即使有强大的法律体系和社会舆论监督,也无法完全遏制现代婚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传宗接代的婚姻观念、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念、一妻多妾的婚姻观念在两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结合汉乐府诗歌,可知以上三种婚姻观念,也是导致汉代女子见弃的主要原因。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上述旧婚姻观中的糟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多多少少地影响着当代人的婚姻生活,一部分人自觉地成为这些陈旧思想观念的载体,或无意识地将这种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延续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1]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3] 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4] 谷忠玉.男尊女卑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强化路径[J].妇女研究论丛,2003(4).
[5] 陈筱芳.春秋以及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2).
〔责任编辑 刘小兵〕
2016-01-15
但小玲(1991―),女,四川荣县人,硕士研究生。
I206.2
A
1006−5261(2016)06−00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