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洋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02)
当代职业教育人才观初探
——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启示
安洋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02)
结合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应确立正确的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人才观,并针对这一观点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试图为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提供思路。
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
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经历了近100年时间,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由最初的萌芽阶段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景象,当代中国国情也为职业教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中国职教先师黄炎培的职教思想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结合,阐述当代亟须关注的职业教育人才问题,并提出了当代职业教育人才观。
中国的职业教育从最初的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发起,到第一个职业教育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再到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中华职业学校的建立,至今,上千所职业院校遍布全国,大批的职业教育人才涌入社会,为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人才培养问题
黄炎培先生很早就指出,职业教育是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关系紧密的教育,它所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能解决个人就业即个人生计问题,又能为社会生产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当今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放弃本专业转而从事其它行业的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一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招生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对等,很多热门的学科由于能够获得高薪或舒适的工作环境等原因而受到追捧,但在实际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并不需要如此多的此专业人才;而另一些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却始终招不到足够的人;
二是一些学生在入学之前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适合从事哪类工作就盲目地跟风,毕业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从事本专业工作而不得不放弃专业,重新择业;
三是学校的教育水平落后,学习内容陈旧,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该专业的新技术,同时,又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无法适应工作。
(二)职业素养与道德修养问题
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缺乏职业素养的熏陶,更不关注学生个人品质、思想道德的提升。这是非常错误的,长期发展有可能造就出一批有技术有技能但是在工作中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不注重细节、没有责任感甚至损害集体利益的人,这是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
(三)人才发展问题
有些人认为职教就是教学生掌握一门专项技能,一项技能可以终身受用。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产业渐渐被新兴产业取代或改良,知识是不断丰富的,技能也应不断发展。此外,人才的发展也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能单纯地强调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忽视了人才的个性发展需求。目前职教忽视了对人才的职业规划指导,个人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基于以上问题,研究认为必须树立正确的当代职业教育人才观,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探索出适合此目标的培养方法,即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标准可以概括为:第一,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为国家、社会献身的精神;第二,具有高尚的道德,自觉地为社会尽责;第三,掌握实用知能;第四,具有自动自治的职业能力;第五,谋个性之发展,养成完整人格[1]。这五点全面总结了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中国职教人才培养方向指明了道路,对当代职业教育人才观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培养手脑并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黄炎培认为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手和脑的分离,而人类文明是“手和脑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信息的大量涌入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一些新兴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它们不同于老专业有着多年的传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已成熟。新的专业需要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硬件配置、教学团队、实践场所等各个方面都是从零开始,尽管有以往其它专业建设经验可以借鉴,仍然面临新的考验;另外,新兴产业带来的新兴职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要求,一些新兴产业技术具有发展快、更新快的特点,往往几年间便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这些领域的职业教育人才就必须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在职业技能训练中也应加快脚步,并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状态。对于老专业也同样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以不断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强化技能更需手脑并用。
(二)培养思想道德先进,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人
黄炎培时代的职业教育为的是中华民族之独立与繁荣,正如他言:一切靠的是中华,一切为的是中华。他提出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二即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之三即为国家及世界增强生产力之准备[2]。可见,他在创办中国职业教育的时候就十分重视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
时代在发展,但做事先做人的人才理念不会变。当代中国呈现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职业分类日益精细,职业种类日渐繁多,不断地涌现出各种诱惑。中国职业教育正在这样的环境下进入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切都再次提醒中国职业教育者关注职业教育人才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
另外,黄炎培提倡自动自治,充分发挥个人思想,使用个人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一思想对于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培养个性突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黄炎培创造性地提出职业教育人才要谋个性之发展,养成健全的人格。他强调应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希望职教不但能使人们胜任工作、更能从工作中体验快乐,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观点对当今中国职教人才观的确立非常有意义。我们不能把人当作只会劳动的机器。人有思想、情感、性格,有不同特质,要挖掘个人潜力,培养个性突出、人格健全的职业教育人才。
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的另一个内容。
(一)通过政策引导,合理配置资源
从根本上进行职业教育的改革需要发挥政府职能,通过制定切实有利的政策引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例如,政府发布支持地方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信息,可以有效地带动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招生,从而促进专业发展。另外,职业学校应更多地以地方产业结构特点作为调整专业设置的依据,而不应片面地以招生为导向。国家制定支持职业教育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职业学校在更加宽阔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发展。黄炎培强调的职业教育分科制度规定每一科的设置均应对应当地社会生产需要,保证所学即所需。通过政策引导,合理配置资源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大范围沿用理论-实践-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与企业联系较少,并且理论学习环节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与技能训练环节脱离。实习过程又往往脱离学校管理,遇到专业问题不能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也不能将最新的企业信息带回学校。职业学校聘用的教师由于长年与企业脱离联系,不了解企业发展状况;而企业也不重视与职业学校合作,优秀的技术人员很少为学校教学服务。显然,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黄炎培强调“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须同时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3]。因此,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重要特征,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却缺少实质内容,不能从根本上完成校企合作的任务。应当切实改变这种形式主义的合作,深入推动集团化办学,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建立“教学、生产、科研、培训”四位一体的现代实训基地的同时,将教育链与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从根本上转变合作思路,真正做到“引厂进校,引校进厂”。
当下国外发达国家盛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黄炎培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将是校企联合办学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对一个人职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参加实训车间的管理工作,自由组织实践课程,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学习评估方式等,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渐渐转变角色,改变以往跟随似的学习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以往的职业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只是通过一些思政课程来完成,学生抱着完成课程任务的目的机械地学习课程内容,而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并没有真正地提升。黄炎培将职业教育与抗战救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培养出了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加社会体验,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培养团队意识,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
(四)重视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制定个性化发展目标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即转行或在行业中发展不顺利,原因有时并不在于教育本身,而是在此之前没有做好职业指导。黄炎培强调要建立起职业熏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实习再实习的体系。它指出职业指导要在职业教育之前,并且必须重视职业指导。它还为邹韬奋编译的《职业智能测验法》作序,言道:“职业指导为施行职业教育之前一步工夫”[4]。其职业指导的作用可见一斑。
要做好学生职业规划的向导,可以在每个学生正式入学前设置一门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课程,聘请企业人员或以往优秀的毕业生作指导,为学生分析讲解职业性质与发展途径。同时,结合心理咨询、个人性格与能力测评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及擅长的工作类型,以此来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模式,并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这样从入学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关联起来。还要强调,个人发展规划应当是贯穿个人职业生涯始终的,在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对行业的认识,调整职业规划,实现个人性化发展目标。
综上分析,要解决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人才问题,必须确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通过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转变发展模式、加强政策驱动作用、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制定个性化发展目标,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技术扎实技能过硬、个性突出、全面发展、满足时代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
[1]朱冬英.职业观与职业道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黄炎培.年会词[J].教育与职业,1918,(06).
[3]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J].教育与职业,1926,(01).
[4]邹韬奋.职业智能测验法[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Primary Exploration on Outlook on Talents of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Enlightenment of HUANG Yan-pei’s idea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 Yang
(TianjinBohai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Tianjin300402)
This paper, in combination with HUANG Yan-pei’s idea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puts forwards the necessity to set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talents of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laborates this outlook, attempting to provide thought for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UANG Yan-pei; vocational education; outlook on talents
2016-04-22
安洋(1986-),女,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应用化学)。
G71
A
1673-582X(2016)07-0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