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佛的教育

2016-02-13 05:02:38郭友于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信佛教人精神境界

郭友于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解读佛的教育

郭友于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佛学是教人了知世界和人生,以及教人道德建设和精神修养的一门学问,它对于人的道德建设和精神修养是有积极作用的。佛学的世界观和科学是一致的,佛学的人生观是乐观向上的,佛学着重研讨心,科学着重研讨物,佛学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

佛学;科学;悟空;正信

一、佛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佛学的世界观。

佛教本义是佛的教育,佛教的学问称佛学。

人的认识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做出的判断。人们把看到的形相称为物,把物与用联在一起,又称物为事物;人们把看不到形相的称为空。形相是事物之间有差异,事物之间的差异,称为事物的特性或特色;看不到形相是事物之间无差异,称为事物的共性或本性。佛学把事物的特色简称为色,把事物的本性简称为空,认为事物都是由色与空组成的。《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89”佛学把事物的主体称为因,把事物的客体称为缘,认为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因缘离散性空,色与空、因与缘都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佛学把人认识的世界,称为缘起性空。

(二)佛学的方法论

看到的物是不断变化的,称为事物的现象;看不见的空是不变的,是事物的本性。佛学教人不要只看到事物的现象,还要去认识事物的本性。事物的现象与本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佛学教人认识事物要辩证。佛学讲的法不仅代表事物,还代表认识事物的方法。佛学讲法无定法,即是讲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无定法——辩证法。

人的认识来自实践,是人在与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感觉得到的。人的感觉,是由感知和觉知组成的。事物之间无差异,人不能认识的称为感知;事物之间有差异,人能认识的称为觉知。觉知即认识,它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但感知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它即是事物的本性空。感知无法相互交流,它是要人亲自去悟的,所以又称感悟。认识的空有相对的物,感悟是有心没有悟到物,所以佛学把感知称为悟空。悟空的空没有相对的物。《心经》讲“诸法空(注:是悟空的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不减。[1]90”佛学又称悟空的空为了生死、出世。悟空是指事物的本性是要去感悟的,悟空是教人要去实践、去接触实际,去接触实际才能知道事物的本性,才能去认识还不认识的事物。

辩证法是认识已认识事物的方法,实践悟空是认识还不认识事物的方法。人认识事物既要认识空又要悟空,所以佛学的方法论又称空论。《金刚经》全文没有一个“空”字,但通篇充满空的智慧——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心经》全文只有一个“心”字,其内容是一心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空相。空是事物的本性又是事物的现象、是人的认识功能又是人的认识范围、是人的心又是人的精神境界;认识空、悟空都是教人不仅要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要去了知事物的本性。《金刚经》和《心经》是教人了知世界和人生的佛经。

二、佛学的人生观

(一)佛学教人要离苦得乐

人到暮年,常会感叹人生苦短。觉得苦,应该感到人生长;感到短,应该觉得人生乐。感叹人生苦短,说明人生既有苦还有乐。离苦得乐是人生的共同愿望,佛学又是教人离苦得乐的一门学问。

苦与乐是人的一种感觉,同一件事,有人觉得苦,有人感到乐。人的认识与实际不一致,就会有烦恼和痛苦。佛学把苦的根源归结为“无明”——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八大人觉经》讲“心无厌足,为得多求,增长罪恶”。①摘自净空法师的《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所以人才会有烦恼和痛苦。佛学认为“心为恶源”,①要离苦得乐就要修心,就是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

(二)佛学教人要去恶从善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修心与修行是不可分的,修心要从修行做起。修行的过程是去恶从善的过程,称积功德、又称修福。佛学把人的行为称为造业,认为人造业都会在现世或后世得到报应,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人生的境遇是人前世造的业,在今世得到的果报。因果业报论是佛学教人去恶从善的重要理论,它有两个积极的作用:一是它可以回答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减轻人的烦恼,安抚人的心灵;二是它告诫人莫作恶,引导人行善。

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因果业报论已被大众所接受,但因果业报用于个人是否科学,却无法考证。不过,总不应该用自然科学的实证观点,去否定它的社会价值。

(三)佛学教人要普度众生

修行与修心不好分,佛学把修行与修心的过程,分为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个阶段,合称六度。布施是发善心行善事,是正向行善。持戒是不作恶,是反向行善。发善心行善事是动机善,不作恶是效果善,动机善不一定有善果,所以佛学把持戒放在六度之首,布施放在持戒之后。发善心行善事不一定有好报,甚至会受到屈辱和挫折,这时要忍辱。动机与效果不一致,一定是自己有过错,知错能改称为精进。要改先要找出产生过错的原因,找原因是不容易的,需要敛心专一才能明事理,这称为禅定。原因无非是认识有错,或者是能力不及,改正提高了称为般若。般若又称智慧,智慧不仅指认识,还包括能力。

六度体现了佛学福慧双修的主张,即既要去恶行善,又要在去恶行善的过程中,不断增长能力提高认识。修行和修心的过程,是六度不断循环向前推进的过程。佛学教人不仅要度自己,还要去普度众生,度自己的过程,也即是度众生的过程。

三、佛学教人修心

(一)丢掉妄心求真心

六度的过程既是去恶从善的修行过程,又是增长能力提高认识的修心过程。心即是人的精神境界,修心即是教人要提高精神境界。佛学把人的精神境界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个层次。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合称六道,为凡界。地狱代表怒,是把别人都看作是鬼的人的精神境界;饿鬼代表贪,是贪得无厌人的精神境界;畜生代表痴,是没有理性人的精神境界;人代表有喜、有悲,即常人的精神境界;阿修罗代表慢,是能力强但很傲慢人的精神境界;天人代表喜,是贤良人的精神境界。凡人的精神境界始终是在这六道中反复变化,佛学称之为六道轮回。《华严经》中有这样一个典故,释迦牟尼佛在证悟后惊叹:“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3]220佛学教人悟空,就是教人要放下妄想执着,出离人认识的世界,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佛学把悟空、了知世界,称为解脱。 声闻是修“四圣谛”[2]29得解脱人的精神境界;缘觉是修“十二因缘”[2]35得解脱人的精神境界;菩萨是不但自己得解脱,还去普度众生人的精神境界;佛是德行圆满人的精神境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合称为四圣,是圣界。

修心的过程,是逐步由凡入圣的过程,即:勿怒,勿贪,勿痴,勿悲,勿慢,识空(知道尊重人爱惜物),悟空,普度众生,德行圆满的修心修行过程。人认识的心有相对的物,佛学把有相对物的心称为妄心,把没有相对物的心,称为真心。修心的过程,是不断丢掉妄心去求真心的过程,是教人要不断增强认识功能,扩大认识范围的过程。

(二)渐悟

佛学把不符合实际的思想称为妄想,把符合实际的认识称为正觉。人要丢掉妄想,是不容易的,佛教人念佛是丢掉妄想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念佛不仅要用口念,还要用心念。念即意念、思想,佛即实际,用心念佛是念念要想到佛(思想认识要与实际对照),事事要按佛教导去做(丢掉不切实际的妄想)。念佛的过程,是不断丢掉妄想,使思想与实际相一致的过程,所以讲念佛能灭无量罪。要做到一心念佛,在于坚持,念佛修心的方法,称为渐悟。

(三)顿悟

佛经中有许多顿悟的故事,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公案,要算是佛陀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的故事。说有一天,释迦佛在灵山法会上,登上讲台,默默地看着大众。然后拿起一束花,向着大众,微微一拈。这时,大众罔然,只有佛陀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发出了会心一笑。佛陀知道,迦叶已经悟到了本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于是,佛陀向大众宣布,由摩柯迦叶传承这一法门。

佛经中顿悟的典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说一句话,只有一个动作,或者是一声吆喝,修行了一二十年没有开悟的僧,顿时开悟了。这很难让人理解,许多介绍佛法的书上,也没有给予点破,但说穿了却很简单。佛法是无法用语言文字确切表述的,用语言文字表述的都不是真佛法;用逻辑思维证不到真佛法,佛法是要各人亲自去悟的。顿悟,就是顿时悟到了——佛即实际,佛法即实际对人的作用、实际对人教育的方法。

渐悟与顿悟是既可分又不可分。渐悟是认识的逐步积累,渐悟是基础,认识积累到一定时候,顿时从不认识到了知称为顿悟。

佛学还教人要随缘,顿悟和随缘都是教人要尊重实际。不空想,尊重实际,去做该做的事,一心念佛或专一做某一件事,是去掉妄想执着的最好方法。

四、佛学的精神境界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人认识的过程,是不断接触实际、不断悟空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增长认识功能、扩大认识范围的过程。人认识的世界是有限的,不认识的世界是无限的。佛学教人悟空,是教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认识,如果人的认识功能不断增长,认识范围不断扩大,大到整个宇宙世界的事物都能了知,具有这样无上觉悟和智慧的人,佛学称之为佛、正遍知、如来。佛是觉悟了的人,佛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菩萨是人学习的榜样。

心包虚空,量遍沙周,佛学的精神境界,比人认识的现实世界要丰富精彩得多。佛学把世界分为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把有情世界又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把众生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等六道;把人分为凡、圣两类;把由凡入圣的修行过程,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和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佛学把与此相应的世界,称为华藏世界。佛经借人对神鬼的敬畏,以文学的形式,讲华藏世界里的,一个个因果报应、修行成佛、和普度众生的故事。

佛学把悟空的精神境界称为心净,心净了什么都能了知,地狱、天堂、西方极乐世界都可通达。试把世上的人都当作小鬼,把世上的物都当作是亡故了的人,这就是地狱。如果把世上的人都当作佛菩萨,把世上的物都当作是给佛菩萨的供品,同一个世界,就变成天堂。心净了,知道万物本性空、万物都是人的认识分出来的,只要都朝好的方面看,看到的人都是佛菩萨,听到的声音都是佛在说法,看到的东西都是金银玛瑙等七宝做的,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地狱、天堂、西方极乐世界不在身外,都在人心里,都是人精神的隐喻。神通是指人精神的通达。

佛经是借人对神鬼的敬畏,以文学的形式,讲人精神世界里一个个因果报应、修行成佛和普度众生的故事,学佛要透过故事的形式,去体悟故事里的内涵。

五、正信的佛教

信佛要正信,要善于用正确的世界观去鉴别真伪。信佛的人说有佛;不信佛的人讲没有佛,信佛是迷信。这应如何解读?佛学把人认识世界里的事物,称为世间法;把不认识世界里的事物,称为出世间法。从世间法来说,对认识的事物,人能做出有或无的判断,对不认识的事物,人无法做出有或无的判断。佛是人不认识的,所以讲有或无都不确切。从出世间法来说,精神与物质不可分,精神即物质,物质即精神,信佛人的精神世界里有佛,不信佛人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佛,所以讲信则有,不信则无。

信佛的人说佛灵,这是真的么?人们都承认精神对人的重要作用,由此推论,信佛对人是有作用的。人做事遇事无非是:成功或失败,好或不好。信佛的人敬佛,做事成功了或遇到好事,哪是佛菩萨保佑、是佛菩萨开恩,他(她)感恩佛菩萨;失败了或是遇到不好的事,是自己心不诚、自己要忏悔。真正信佛的人,只会感恩或忏悔,不会责怪和怨恨,所以对信佛的人来说,佛是灵的,信佛对人的心身健康是有益的。

佛学是教人了知世界和人生,以及教人道德建设和精神修养的一门学问,它对于人的道德建设和精神修养是有积极作用的。佛学的世界观和科学是一致的,佛学的人生观是乐观向上的,佛学着重讨心,科学着重讨物,佛学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

佛经的形式通俗,故事里的内涵深奥。佛学义理博大精深,内容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等的方方面面。但佛学更重视实践,更尊重实际,因为一切用语言文字表述的理论,都是实际的抽象、是实际物的名字。理论是指路标、是导游图,它是指引人去认识实际的。释迦牟尼佛涅前,对弟子阿难说:我涅之后,应该“以己为岛,以己为归,舍己而外,他无所依;以法为岛,以法为依,舍法而外,别无所依。”[2]29这句话是教人要相信实际依靠实际。前半句是讲,自己是实际,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要解脱,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后半句是讲,除己以外的人和事物也是实际,实际是走上脱之道的根本依据,除此之外,一切权威、书本都不能当作依据。正信就是教人要信实际依靠实际,既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实际,又要相信尊重客观的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陈秋平,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黄夏年,俞学明,赵怡平.佛光普照——佛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3]迦色.图解华严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0.

Interpretation of Buddha’s Education

Guo Youyu
(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Zhejiang,China)

Buddhism is to teach people how to know the world and life,and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eaching people spiritual cultivation as well as moral construction.Buddhist view of the world is consistent with science,and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is optimistic.Buddhism focuses on idealism, while science mainly researching materialism.Therefore,Buddhism and science correspond with each other.

science;Buddhism;awakening to emptiness;pure faith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1.002

2015-10-16

郭友于(1937-),男,浙江临海人。

猜你喜欢
信佛教人精神境界
话说企业家精神境界
推己及人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林子:“我的事业是教人说话”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15
虔诚至极
特别文摘(2017年17期)2017-11-13 17:22:42
艺术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2:17:51
总得有人去办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反腐倡廉教育
理论导刊(2016年2期)2016-02-22 13:18:54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人”与“教己”
我来如流水去如风
大家健康(2014年11期)2015-05-25 02: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