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 王胜英
浅析生物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 王胜英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课堂,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才是高效课堂。下面我就针对本学科特点,谈谈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几点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问题,才能引起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教师的提问是很有讲究的,过于简单的提问只会流于形式,是教师对“面向全体”这个教学要求的误解。有的课用音乐、视频或游戏导入,表面生动热闹,实则牵强附会。展开过程提问过频,问题过于简单,多为齐问齐答,而教师似乎也只是为问而问,这样的课堂看似气氛活跃,实则未能激活学生思维,不能称为有效教学。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教师在课堂里提了多少个问题?是些什么类型的问题?课堂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运用那些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建设性的问题。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低水平的、连珠式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一两句话便能回答。
教师在备课时应将重要提问在课前设计好,并且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提问。我们总在强调,备课不只是备教材,备教案,更应该备学生,对学生的学情应该把握好,自己的预期和实际差异较大时,应该及时反思,做出修正。不需要提问的地方,要以陈述句进行讲解说明,以保证讲解语句的连贯性、流畅性,易于学生理解。这样做也就自然会使齐答的次数减少,使教师的有意义的提问更有效,更能使学生专注思考。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发挥团队成员的不同优势,取长补短,通过讨论互相启发,通过争论激活思维,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呈现个体不能或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探究课题。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升华,所以一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使用讨论合作的方式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追求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包括汇报环节,不一定要全组汇报),在需要的时候采取讨论形式才是必要的。
提高讨论的质量,关键是讨论的问题应是理解性、开放性问题,不是直接能在书上找到标准答案的问题。很多教师处于为了让一节课出现讨论的形式而大量使用讨论,整节课下来既耽误了时间也没看到明显的效果,找不到本节课的重点在哪里。只有让学生去讨论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那就是学生相互启发、合作。
在讨论的过程中,建议教师事先要对每个部分提出2到3个引导性问题,给学生小组的讨论和汇报提供线索。教师在课的最后对重点、难点问题提示一下即可。高二的学生应该是有能力自己看懂教科书内容的。如果能有与本课学习目标相配合的操作活动,最好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动动手,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习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将讨论分出层次来,简单的问题可以采用个人阅读教材思考或者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即可,困难的或者是重点的问题可以采用前后四个同学小组讨论,这样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教学时间,还能使学生互相合作,提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学习和拓展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动态形象,可以将抽象的、微观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空间位置变化,可以取代有毒物质的演示实验,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索等等均能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再加上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扩大化,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意识,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而且越来越先进,但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如今学生人手一个先进的Pad,真正能利用起来并能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才是最重要的。
PPT的使用使一些教师忘记了学生记录笔记的重要性,PPT上的文字和板书相比,缺少了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氛围,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把PPT的内容当作笔记的,所以教师的板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就是这一点最原始的教学形式在各种展示课中基本上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例如:在一次展示课的评比中,教学内容为“减数分裂”,本节课是遗传部分的重点,更是难点,如何能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充分理解该内容,教师们通过思考同课异构出各种教学形式,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利用投影展示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时期的动态变化过程,然后针对每个过程让学生讲解看到的过程具有什么物质和数量的变化,板书只记录了“过程”这几个字而已,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或许还有些记忆,但是时间久了,记忆模糊的时候该如何解决呢?
展示课评比结束了,专家们认为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其中一位教师带着学生边分析减数分裂过程,边带着学生画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既展示了自己深厚的基本功,也让学生能亲手画图体会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过程,这样的教学形式看似最原始,但是对学生却是最有收获的。还有一位教师自制了教学模具,将染色体的变化状态贴在备好的圆形纸片上(模拟细胞形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将做好的贴纸贴在黑板上,每个组完成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当所有组按照顺序贴好后,黑板上出现了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教学效果也不错,小组讨论的形式使部分学困生在讨论中也加深了理解,合作的效果得到体现。
导学案的出现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是从某模范校学习来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们争先恐后地学习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很多学校还将导学案当作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如果是一套完整的导学案可以当作学生的笔记,得到很好的使用是有价值的,但有的教师只是为了配合检查和评比才使用就没有必要了。
导学案可以没有固定的形式,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其形式。综合很多课程的导学案,使用比较多的就是任务驱动式,基本流程是:学习目标的确立(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写成教学目标,因为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案的准备要求)→教学过程的实施(包括学习回顾,主要是复习上节课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新课导入——教学知识点展示,其中就可以使用一步步的学习任务,使层次分明,在每一个任务环节中可以使用阅读教材、个人思考、两人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根据知识点的难度、任务的艰巨性来确定教学形式,使每一个学习任务都能用最快最好的形式完成)→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练习反馈→拓展思维……
总之,导学案一定要有指导性,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一步步完成,教学过程层次一定要体现出来,形式不要过于单一,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应选择适合的方法。
(责任编辑 邵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