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扬州市统计局,江苏扬州225000)
加快推进江苏扬州老年医养融合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刘静
(扬州市统计局,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为养老提供便捷、专业的医疗服务,是应对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客观需要。当前,江苏扬州在养老服务中存在薄弱环节,建议通过充分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全面整合基层资源等措施,推进建设宜居幸福扬州。
关键词:养老服务;医养融合;思考
养老服务是重要民生问题,关乎所有人群,影响家家户户。其中,实现养老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为养老提供便捷、专业的医疗服务,是应对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客观需要,是体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幸福扬州的内在要求,但同时也是当前养老服务中薄弱环节。
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十年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扬州市的人口结构和人口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老龄化进程加快。扬州市于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3年。截至2014年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共有104.56万,占总人口的22.7%,意味着,扬州近5人中就有1位老人,而2013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98.66万,去年一年新增5.9万人,老年人口增速较快,以年均4%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按联合国统计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以上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按常住人口计算,扬州目前已超出国际标准7.48个百分点,高出江苏省均2.35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二是失能化日益增多。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随之而来的是老年病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大。据统计,全市现有失能老人约2.5万人。与此同时,家庭养老功能却在弱化,主要表现在家庭人口数量减少和空巢老人数量增加,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成为困扰千家万户的大问题。
三是老龄化压力加大。突出反映在老年供养比继续上升(即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332.32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83万人,占的比重分别为74.21% 和14.48%。与2013年相比,老年人口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供养比由18.6升至19.5,提高了0.9个百分点。
一是针对居家养老人群的社区与医疗团队的“合作服务”形式。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合作,签订服务协议,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和医疗服务。如健康体检、专家咨询、保健指导等。重点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市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6.7%。同时开设覆盖市区的“12349”养老服务热线,为居家老人提供紧急医疗救助、健康知识讲座,增强社区老年人的防病意识和应对常识。
二是针对机构养老人群的养老与医疗“双向融合”形式。即在养老院和医院等专业机构中设立医养融合体。有的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如在公办的市社会福利中心与东方医院合作,成立的颐和养老康复中心,拥有100张床位;有的在医疗机构中设立养老机构,如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举办的仪征华康老年康复中心,拥有70张床位。这种融合形式,可以让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既能方便就医,又能得到专业化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
三是针对医患人群后期康复需求的康复与护理兼并的“医养关怀”形式。部分市及县区医院开设康复学科,增设康复床位。如市区的苏北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都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康复专科。其中苏北人民医院康复病区整体搬迁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区面积达4000平方米。市中医院开设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这些对解决部分居家和住院老年人的治疗康复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针对所有老年人群的医疗与养老机构“绿色转诊”形式。即通过医疗与养老资源的相互合作,实现老年人在患病后可以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进行便捷、快速的双向转诊。目前,全市养老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都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的老年病人实行绿色通道,门诊优先安排。合作转诊也是医养融合发展中实践比较广泛、效果比较明显的形式。
全市目前医养融合发展水平还存在不足,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
1.与国家及江苏省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缺口。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先后出台相关文件,对推进医养融合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对照这些目标要求,全市仍存在差距。如省政府对养老床位的规模和护理型床位的比重提出的要求是,“到2015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对照这一目标,目前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只占总数的8%,护理型床位仅占7%,这说明全市在吸引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上还存在较大不足,更关键的是在医养融合护理床位上还有很大缺口。
2.与周边建设规模相比,护理院尚为空白。老年护理院是重要的医养融合体,可以为长期卧床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失能与半失能的老人。护理院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的康复问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扬州还没有1所这样的老年护理院。相比较,苏州有20所,南京12所,无锡6所,常州和徐州各1所。为解决全市约2.5万失能老人群体的养老护理问题,建设一定规模的护理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与专业养老护理相比,服务能力上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供给不足,家庭病床、上门诊疗服务,有市场需求但不能满足;服务不力,部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变成升级版的老年活动室,未能充分发挥专业护理和照料功能,对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在保健康复作用不明显;人员缺乏,根据民政部有关规定测算,全市2.9万张养老床位,至少需5200名护理人员,而实际只有1200名,其中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70%以上;社会偏见,由于社会对养老护理的歧视,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素质不高,护理队伍缺乏专业技能培训,稳定性差。
1.充分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把医养融合目标纳入“十三五”规划。多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着力将扬州打造成幸福之城、宜居之城,连续14年出台民生一号文件。在推进医养融合中,目前首先要结合全市老年人口分布状况和现实需要,把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公益性用地和社区服务场所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明晰政府的责任和定位,确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及其融合发展的底线责任,并编入全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养老服务机构空间布局规划,明确近期和中远期目标。
2.全面整合基层资源,建立市、县、乡三级医养融合服务体系。搞好顶层设计,以市级护理院
建设为龙头,新建或转型改建1所市级护理院,以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护理困难,同时,也为今后全市及县区护理院建设提供示范。以医养“绿色”转诊机制为桥梁,有效发挥好家庭病床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老年康复中的作用。以医养“双向内设”为支撑,鼓励有条件机构采取内设模式,增强服务功能和水平,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卫生所、保健站、门诊部等医疗机构,解决基础医疗需求。以整合基层资源为基础,避免医疗资源的闲置浪费,扩大养老规模,提升养老质量。
3.提供医养融合推进保障,研究出台系列政策。2013年,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全市4部门也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但文件主要针对产业发展,对在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业中所涉及的规划、土地、财政等方面的政策,缺少明确和刚性的规定,以致相关工作进展不大。建议一是合理扩大养老机构医保结算范围;二是适当扩面和合理调整康复护理项目;三是合理增加中医非药物疗法收费项目,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四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养老护理机构,发挥市场的作用。
4.增强部门协同合力,充分发挥部门效能。建议成立推进医养融合联动工作小组,聚焦“老有所养”的各个环节,推进涵盖养老服务的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所涵盖的医养融合发展问题,进一步明确民政、卫计委、人社、财政等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统筹安排社会福利、医疗康复、医疗保险、财务经济等多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5.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医养融合承受能力。高度重视护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待遇的提升,对岗位设置、工作职责、培训考核进行系统考虑和设置,建立资格认定、岗位培训制度。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体现应有的劳动价值。在现有政策内增设特殊岗位津贴,以体现政府的扶持措施和对其工作价值的认可。
(责任编辑: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