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晨
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创新发展
陈晨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成为影响国家外交的核心因素。以文化为内容和手段的文化外交以其柔性特质从外交舞台的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充分运用文化外交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用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新形象,开启自信、务实文化外交新范式,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范,在国际上掀起一股外交“中国风”,开启了中国外交新时代,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八大;文化外交;新发展;文化软实力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文化外交不仅成为一国对内团结、整合力量的凝聚剂,更是国家推行对外政策、塑造正面国际形象的“公关工程”。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政治、经贸、安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国家间的交往、合作打下稳定基础。十八大以来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出访的文化外交模式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自信、真诚、有担当的中国形象。通过“润物无声”的文化外交不仅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更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分歧和冲突的处理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大国关系发生变动。美国因素加大了中国周边外交和安全的压力,中美关系将继续在既合作又竞争、既对话又摩擦的轨道上滑行,双边关系中竞争性的一面更加突出。美国在经济上持续推动的TPP谈判,在军事上更是利用中国与邻国的矛盾以及地区热点问题介入地区争端。而随着乌克兰东部局势危机,美俄、欧俄关系再度紧张。如何处理大国关系、管控分歧,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些无疑是对中国外交能力和格局运用的大考验。
(二)领土争端处理难度加大,国际舆论压力上升。海上安全仍然是我国周边形势的聚焦点。钓鱼岛,黄海海域,南海摩擦多方位爆发,这些共同构成影响我国地区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如何在坚定维护主权和权益的同时维护海洋和平稳定大局是对中国周边外交的重大考验。中国还面临着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一些西方国家运用新媒体技术对中国进行舆论攻击、形象诋毁,并对中国民众进行恶意渗透和煽动。如何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形成感召力进而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将对我国的外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倾向。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曾说:“在当今世界,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处于中心地位,别国就会自动地向他靠拢。”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紧密,仅凭借传统的硬实力资源已经不能独步天下,而作为软实力资源之一的文化成为关系和影响一个民族保持个性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的关键因素。伴随着文化与外交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以文化为内容、手段的外交形式——文化外交作为外交领域中继政治、经济之后的第三大支柱,成为各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依托。
习近平强调新时期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离不开文化外交的助力。文化外交作为传统外交形式的有益补充,受到各国领导人的青睐,成为国际舞台的开路先锋。而文化外交也成为我国展现自己特色发展道路、独特价值理念和制度体制的有效方式。
(一)媒体打头阵。我们新一代领导集体深谙“人未到,声先到”的礼仪规则,运用媒体打头阵。李克强在访德前夕,在德国《世界报》发表署名文章,在《俄罗斯报》的署名文章中更以“亲爱的朋友”来称呼读者,在《印度教徒报》《觉醒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跨越喜马拉雅山握手》。人未到,便先给所到之国的民众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习近平的访美之行也充分运用了美国媒体,提前造势。习近平在对美国正式访问前夕就接受了美国《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就中美关系、中美经贸合作、两国地方和人民交往、中美在亚太的关系、双方在国际地区及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等提问做出了回答,[1]充分运用媒体阐明外交理念和中国立场。在纽约日报广场的巨型屏幕上每隔五分钟一次滚动播放“美中友谊,见证历史”的30秒短片,其中还有习近平1985年访美参加学生活动的照片,不仅使美国民众更加了解中国,也使民众对习近平的美国之行充满期待。李克强在对待印度媒体记者时的幽默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在中印两国总理会谈后的记者会上,正欲离开的李克强在听到印度记者要求补拍的呼声后,幽默询问“这张照片能否上头条?”并欣然同意补拍照片,他的坦诚和幽默征服了印度记者。在罗马尼亚议会宫,他还通过播放视频短片的形式向外国领导人展示我们的铁路等基础设施及装备制造,让各国政要直观看到我们铁路技术的成熟和优势。
(二)体育外交显真情。体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因此在范畴上是属于文化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巧妙将体育运动和外交结合,一举多得,将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到中国外交理念中。2014年2月7日,习近平飞赴俄罗斯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在境外举行的大型体育赛事。[2]国际奥委会为表彰中国,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对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的突出贡献,于2013年11月,专门向习近平授予了奥林匹克金质勋章。[3]在西方国家质疑索契冬奥会安保问题时,习近平对冬奥会的出席和支持,力证了中俄友谊的坚固和深厚,这是对俄罗斯表达出的最有力的信任,再次验证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在访欧行程中,李克强知道梅德韦杰夫喜欢踢球,向他赠送了俄罗斯国旗白蓝红三色相间的签名足球。在李克强抵达德国当晚,恰逢欧冠联赛决赛上演,次日李克强对德方人员透露通过电视直播观看比赛的感受,并幽默指出“拜仁或多特,不管谁赢,都是德国赢。”[4]习近平也成为第一个现场观看NBA比赛的中国领导人。众所周知,篮球起源于美国,是美国最流行的球类运动之一,代表了美国的体育文化。习近平还与体育明星进行亲密互动,还被获赠一双科比亲笔签名球鞋和一件印有习近平名字的湖人队球衣。而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在观看NBA时没有系领带,衬衫的第一个扣子也开着,这是美国非正式文化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入乡随俗、亲近随和的形象。
(三)官方活动与非官方活动相得益彰。 在人文交流方面,重视官方和非官方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科教、艺术、旅游、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泛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2014年4月7日,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在北京成功开幕,成为中国与区域组织共同举办的第一个文化交流年。这一富有战略远见的重要决策为双方的文化关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其成为中国与东盟区域文化合作网络的有力支撑,以及增进双方民众之间相互了解与友谊的心灵之窗。通过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外国民众全方位了解中国提供了直观便捷的途径和渠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国同俄罗斯建立的区域性文化交流机制,已经促使两国连续六届成功举办了中俄文化大集,成为中俄边境地区友好合作的情感纽带和基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3月访俄期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宣布,中俄两国将于2014年和2015年互办“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通过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两国青年和学生的联系更加积极和丰富,更好地传承了俄中传统友谊,使两国的人文合作水平再创新高。中英文化交流年通过在两国集中展示一系列高水平的文化和创意活动推动了两国文明的交流互鉴。而两国的重要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之间也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中英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目前,英国已经建立起29所孔子学院和126个孔子课堂,数量居欧洲之首。习近平10月22日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时更是强调,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巴西、阿根廷、古巴等14个拉美国家设立的孔子学院也已增加到31所,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中美宣布2016年举办“中美旅游年”,并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电影产业、考古挖掘与研究方面进行合作。中方宣布未来3年将资助中美共5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与此同时美方宣布争取到2020年实现100万名美国学生学习中文的目标。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援助以树立大国形象,例如中国援助非洲文化项目等一系列文化援助项目,使得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深入人心。还通过组派中国艺术家赴孟加拉国采风、举办专题展览、与墨西哥等多个拉美国家互设文化中心等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工作者的交流沟通。
(四)深入民众,妙语连珠。我们新一代领导人走的是亲民路线。习近平在一系列外交活动中以润物无声的亲和自然,改变了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印象,展现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外交舞台上自信、清新的外交风格。李克强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巴中友谊中心一层欣赏孔子学院师生及当地学生的舞蹈表演时,即兴走上台和大家亲切互动,在参与植树仪式时与孔子学院的老师亲切交谈,并向孩子们赠送玩偶。这些“不按规定动作出牌”的访问情况在出访活动中并不少见。在瑞士访问的时候,李克强在位于苏黎世市郊的古登贝格家庭农庄,品尝了农场主家自制的奶酪、果汁和水果,在临行前,还夸赞农场主米歇尔“不仅能当农场主还能当政治家”,让屋内的人都大笑起来。在匈牙利参观匈中双语学校后,巧妙地即席用听到的歌词说道,就像刚才孩子们唱的那样,我也想说,“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在这里,在匈牙利”,其形象化的语言在官方场合促进了友好的气氛,比起生硬的政治语言,起到了更好的效果。习近平每次与夫人的出访,不仅塑造了美好的中国“第一家庭”的形象,也为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增色不少。而彭丽媛用自己成熟沉稳的性格和优雅大气的气质很好的担当了“第一夫人”的角色,其着装、佩饰、个人风格等被外媒以“魅力攻势”、“中国软实力”等积极评价,为中国形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采。在随从访问期间,去儿童医院看望孩子们,关注妇女儿童事业,其“彭妈妈”形象深入人心。
(五)展现中华风采,尊重对方文化。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充分运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体现外交智慧,成为中华文明在世界大舞台上的重要传播者。习近平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用传统文化中“立己达人”破解西方“修昔底德陷阱”难题,提出了处理崛起国和守成国之间矛盾冲突的新方式。把“贵和尚中”的和谐理念、德治天下的政治思想运用到处理大国关系中,用践行正确的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来处理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相处,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更为处理复杂的国际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让世人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不竭生命力。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对对方国家文化的巧妙、自然运用成为了国际佳话,而他们的闲庭信步、大气自信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著名学者卡岑斯坦在《世界政治文明》一书中认为,“作为中国,其文明政治正在努力让世界去适应中国的方式”。在西雅图演讲中,习近平通过提到美国电影《西雅图不眠之夜》来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在提到中国的反腐敏感问题时,巧妙借用美国热播剧《纸牌屋》形象做比喻,其机智的回应赢得了阵阵掌声。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他国领导人及发表演讲时也熟练引用对方国家文化,用文化上的彼此欣赏拉近两国民众的心理距离,寻找到共鸣。在德国引用德国谚语“只要顺着河流走,终能发现大海”来展望中德关系,用俄罗斯套娃来表达中俄合作的巨大潜力。在印度联合记者会上,还提到印度人引以为荣的宝莱坞电影,瞬间赢得民众的心。在访问意大利时,提到了著名意大利面和披萨,在《俄罗斯报》的署名文章中还提到中俄两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文化如同催化剂让原本许多难以进行的对话找到切入点,文化的介入,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我们很多外交工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展示中国自信,塑造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外媒曾这样评价习近平:这是一个“在对外关系上愿意展露自己个性的中国人。”而对于李克强总理外媒的评价也多是自信、幽默。我国新一代领导人用亲和、睿智、大气的外交风格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自信强大的中国。在一系列外交活动中表现出的从容大气,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真诚坚定的形象,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了我们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崭新中国形象。新一代领导集体成功运用了文化传播这种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李克强出访时通过向全球推销中国的各类技术乃至资本,让世界看到了我们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的自信。我们新一代领导人用文化自信唤醒了世界对中国更全面的认识,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形象,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所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对内不仅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展示了国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为综合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动力。学者张国庆指出,一些西方人士已经注意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日益强盛,中国人较之以往有了更多的从容和自信,他们正在改变与世人打交道的方式。[5]
(二)发出中国声音,对外宣传工作卓有成效。虽然在访问中形象化的语言像“跨越喜马拉雅山握手”、“道义之交”、“如长江与莱茵河般虽有曲折但一直向前”一路释放善意,但对待主权问题我们却态度强硬。我们在涉及表达中国立场时也是强有力、不含糊的,让世界看到一个坚定的中国。针对西方散布渲染的中国威胁论,习近平用“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样生动的比喻告诉世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在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时,习近平铿锵有力的“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为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条件划定了底线,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了解到了事态的真实情况,改变了之前歪曲主观的看法。
(三)增进国际友谊,提高了外国民众认同度。习近平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新一代领导集体用文化外交模式巩固和扩大了我国同周边国家的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在一次次的演讲和互动中,我们新一代领导人用感人的故事打动世界,用生动、个性化的语言诠释理念,给中外媒体和到访民众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引用中国和受访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古语和谚语,不仅表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更表达了对受访国文化的尊重,通过在演讲中讲述民间友谊故事、加入轻松愉快的话题,拉近了同外国民众的距离,营造了亲切友善的氛围,使中国理念的传播更加顺畅,多用大家愿意听、引起情感共鸣的内容,不再用生硬严肃的政治术语。不管是习近平在俄讲述中国人民和俄国飞行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并肩作战还是在哈萨克斯坦讲述的中国小伙与当地姑娘的爱情故事,还是在访韩时提到的热播韩剧,都给到访国的心中留下美好印象。习近平和李克强在出访时,还会经常使用当地的语言问候大家,获得当地民众的好评。文化交流对于深化中国和外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以人文交流带动政治、经贸等领域的合作。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两架马车,而是相辅相成的,经贸合作为两国的交流找到了利益的汇合点,而人文交流为经贸合作奠定了更稳固的民意基础。李克强所到之处,既言大义,也言实利,既推进经贸投资,也拓展教育文化交流,不求空明,不务虚声,既要鲜花掌声礼炮,也要盆满钵满。在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开幕式上,李克强风趣地说道:“我们很高兴在春意盎然、气候宜人的季节访问俄罗斯。这几天,不少俄罗斯的朋友告诉我们,说今年春天的气候是难得的好。他们甚至说,这是专门为这次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准备的。”风趣幽默的语言感染了在场的各位。此次访问中俄重大能源合作项目获得进展,签署了60亿美元能源合同,践行了李克强与普京会面时的“言必信、行必果”。习近平在非洲之行中曾强调,中非关系发展既离不开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需要文化交流的软助力,当前中非经贸交往日益频繁,说明了文化在增强中非关系中的突出作用。李克强总理还化身为中国装备的“超级推销员”,出访时会带着“中国高铁站”向其他国家领导人推销中国高铁,在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尔见面只有短短20分钟时间后,三国总理宣布,合作建设匈塞铁路,并成立联合合作组。邀请泰国总理英拉参观“中国高速铁路展”,之后两国发表了《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其中一条是“中国有意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系统项目建设,以泰国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被媒体称为“泰国大米换中国高铁。”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积极探索、践行的文化外交的深远影响将会在未来显现,这不仅有助于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增进国家认同感,更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的外交表达方式,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加突出的“中国贡献”。
[1]Transcript of answers on U.S.-China relations. Washingtonpost. February 13, 2012 Monday. A section;Pg. A10.
[2]任海军,吴黎明.“贺喜”索契东奥,公共外交新创举[EB/OL].新华网.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14-02/07/c_119234505. htm,2014-02-07.
[3]刘盼盼,刘纯献,冉祥华.习近平主席索契冬奥会之行看体育与外交的相互融合[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4(12).
[4]汪东亚,李克难.李克强外交风格:引用网络流行语,在主权问题上强硬[N].凤凰周刊,2013-06-13.
[5]张国庆.阳光心态下的中国外交[N].经济观察报,2003-03-03.
(责任编辑 丛文娟)
陈晨,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 100048)
G125
A
1672-6359(2016)04-0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