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农村社区孝文化的蜕变

2016-02-11 16:45焦裕禄干部学院河南兰考475300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蜕变孝文化农村社区

张 冲(焦裕禄干部学院,河南兰考475300)



试论当代农村社区孝文化的蜕变

张冲
(焦裕禄干部学院,河南兰考475300)

摘要:在历史上,孝文化的内涵经历了由宗族伦理到家庭伦理再到政治伦理的系列演变,主要包括事生和事死两大内容。然而,由于历史、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原因,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区处于“破而未立”的状态,很多传统的孝文化内容被抛弃和消解,这不利于农村社区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区遭遇的困境,迫切要求社会和个人做出相应努力,以完成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

关键词:农村社区;孝文化;蜕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孝文化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构成之一。

一、孝文化探源及其在当代农村社区的存在状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仁爱”、“中庸”、“和谐”等皆可作为其核心概念。然而,孝文化作为贯穿始终并影响巨大的伦理价值,直接决定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钱穆曾说过:“中国的文化是孝的文化,但是孝不只是简单的善事父母,它是慎终追远的意识以及延伸到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里,扩展到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教育、文艺、民俗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传统”。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和血缘宗法制的伦理秩序是传统孝文化产生和演变的两个基础,它决定了孝文化在宗族、家庭乃至国家等社会主体中的规范、调解甚至奖罚作用。

那么,到底何谓“孝”呢?孝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呢?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尔雅》,有“善事父母曰孝”的注释,《说文解字》对孝的注释也是“善事父母者。”由此可见,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是,除此之外,孝文化的概念体系还有着复杂的构成。

最早在西周时期,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开始产生,具有尊敬祖先、延续血脉的宗教伦理属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奴隶制经济趋向瓦解,封建小农经济渐趋成型,人文意识逐渐产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由宗教伦理概念演变成典型的家庭伦理概念,并呈现出向政治伦理概念过渡的趋势。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孔子将“礼”与“孝”相提并论,从而使孝的概念获得了突破性的转变,具备了成为社会道德规范的潜质。正如梁启超所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庭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王朝需要一套严密而科学的价值体系进行社会统治,经过改造之后的孝文化便成为其第一选择。董仲舒将封建政治因素引入孝文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秩序,使孝文化获得了“移孝作忠”的新内容,孝文化从家庭伦理正式转变成政治伦理。在此之后,孝文化的政治伦理属性得到了极端化、专制化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将之完全作为社会统治的工具,予以高度系统化,形成了一套体系严密的伦理价值。在封建国家机器的大力提倡和推广下,孝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这一方面使得“孝”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孝的观念深入人心,孝顺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爱,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如此周到而细致的孝文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孝文化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种种违背人性的教条毒害了无数渴求自由、挣脱封建束缚的无辜生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孝文化作为一个历时性概念有着复杂的内涵,其中兼具精华与糟粕。对于当代农村社区来说,如何在传承和弘扬的同时剔除孝文化中的糟粕成分,是一项重要且有难度的课题,而要使这一课题得以顺利开展,必须首先了解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区的存在状态。具体而言,当代农村社区的孝文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状态:

首先,孝文化意识淡薄。在当代农村社区,孝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地位,孝文化的许多传统内容已经不复存在。人们普遍缺乏孝文化意识,例如孟子所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提倡孝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所起到的良好社会作用,而很多农民特别是父辈很少能够就这方面对子辈灌输积极的思想。“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消极教育方法依然存在于很多家庭教育之中。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孝文化的良性传承,造成了很多年轻一辈孝文化意识淡薄,不懂得尊老敬老,甚至出现打骂老人、拒绝赡养老人等恶劣现象。

其次,精神赡养缺乏。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善事父母”,并细致规定了“善事”的含义,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爱,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如果对之进行高度概括,可将其分为“事生”与“事死”两方面,其中“事生”方面又包括物质奉养和精神赡养两种方式,二者不可或缺。《论语·为政》记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礼记·祭义》亦云:“养可能也,敬为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这却给一些人为自己的“不孝”提供了借口。他们主观地以为,只要保证老人的一日三餐,时不时地再给点“零用钱”,就算尽了孝道了。其实远远不够,所谓对老人尽孝,保证其物质层面的需要只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精神上对之进行赡养,使老人能够在晚年保持愉悦的身心,即“养则致其乐。”精神赡养缺乏的现象在当代农村社区普遍存在。

第三,婚育观念有所进步。对于广大人民而言,传统孝文化的主要糟粕所在就是落后的婚育观念。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不孝之大,无过于绝祀”等封建观念曾经酿成了无数悲剧。值得庆幸的是,当代农村社区在婚育观念上已有了较大进步,婚姻自由的意识已经在青年男女的心中生根发芽,不过分干涉儿女的婚事也已经在父辈中获得了初步共识。至于生育观念方面,虽然传统孝文化中“重男轻女”的消极思想并没有根本去除,但是整体形势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过去那种不顾一切生男孩来延续香火的家庭越来越少,新生女孩在家庭中的地位较过去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些现象都说明当代农村社区的婚育观念有了可喜的进步。

二、当代农村社区孝文化存在状态的原因分析

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区的存在状态较为复杂,若要对之进行全面彻底的考察和解析,需要结合田野调查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因此我们以上对当代农村社区孝文化状态的总结只是从整体上予以概览。然而,“窥一斑而览全豹”,通过对当代农村社区孝文化存在状态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的孝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所迫切需要清除的障碍。溯本方能清源,要改善当代农村社区不良的孝文化状态,关键是了解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有哪些,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一)历史原因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含有许多糟粕性的成分,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这种现象使得孝文化在近代历史上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很多新文化健将都对传统的孝文化提出了尖锐的讽刺和抨击。鲁迅先生认为:“就实际上说,中国旧理想的家族关系,父子关系之类,其实早已崩溃。历来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见实际上同居的为难;拼命的劝孝,也足见事实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进步人士本意并非全盘否定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之处,但是在当时激烈的社会形势下,为了与复辟逆流作斗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对孝文化的批判难免矫枉过正。到了辛亥革命时期,传统孝文化的根基——家族制度受到了致命打击。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毛泽东提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的观点。新中国通过土地革命没收了祠堂族田,随后进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使得与家族有关的一切礼仪规范和外在形态都被革除。经过这些历史运动的冲击,传统孝文化资源在农村社区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二)思想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给中国广大的农村社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农村社区的孝文化状态。由于近代和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几乎完全破坏了传统孝文化的内容,又没有及时地灌输进新鲜而行之有效的思想来补充孝文化被破坏后空出来的地带。这就导致在孝文化方面,中国农村社区实际上处于一种“破而未立”的状态,在改革开放后涌进来的多种思想冲击之下,当代农村社区的孝文化很容易就变得面目全非。再加上大规模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空巢家庭”比比皆是,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侵蚀着现代人的心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已经被很多人远远地抛在脑后。

(三)经济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2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7亿,约占那时总人口数的24.28%,到2050年,将达4.5亿,约占那时总人口数的30%。“银色浪潮”正在席卷包括农村社区在内的整个中国,中国正在步入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同时,随着婚育观念的进步,新生儿的数量同比减少,“四二一”的家庭构成模式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一对青年夫妇需要负担双方四口甚至更多的父母,经济压力非常大,甚至出现了“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的困难境地。”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年轻人或者远走他乡外出打工,无法在父母面前尽孝,进而导致“精神赡养”难以实现;或者干脆就“狠下心来”拒绝对父母进行经济奉养,酿成了一幕幕令人心寒的悲剧。

(四)文化原因

相对而言,我国农村社区的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当然,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其道德水平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但是很多农村社区的群众科学知识的匮乏很有可能导致优秀的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忽视,以及在甄别大量涌入的多元文化思潮时措手不及,失去自己的主见和对传统孝文化的坚守。除此之外,受教育程度不高还使得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事实上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规定了孝敬老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解决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区遭遇的困境,社会和个人必须积极地行动起来,做出相应的努力,以实现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

三、在当代农村社区实现传统孝文化现代转换的可行性分析

在进行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蕴含着丰富的美德资源,其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家庭氛围、促进人民生活幸福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是不因时代的更迭而改变的。”因此,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美德资源,吸收和弘扬孝文化的积极因素是实现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区当代转换的总体纲领。具体来说,两个方面的工作很关键:

(一)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的经济建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孝文化作为典型的文化形态,要想对之进行合理改造,并应用于广大的农村社区,必须首先夯实其经济基础。显而易见,经济原因也是当代农村社区孝文化出现问题的最为现实和迫切的因素,正是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失衡,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空巢家庭”越来越多。所以,应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的经济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的收入水平,缓解其经济压力,特别是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引导广大农村社区群众在家乡就业,能够“常回家看看”,为其“精神赡养”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当前农村孝道德规范基本上是靠个体良知和群众舆论在农村得以落实的,而没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如村委会缺乏对孝敬老人的表彰机制,不能在村集体中树立孝之典型以促使农村孝道德观念的养成;村干部不能对不孝行为加以制止,或者只是停留于劝说层面,而没有制约不孝行为的机制。因此,在新形势下宣传新型孝文化就显得特别重要。重塑传统孝文化,实现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养老保障制度

目前来说,随着农村社区养老问题的日益突显,政府已经意识到在制度上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保障,实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养老保障制度。然而,由于生活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医疗成本的居高不下,政府对农村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力度仍显不够。特别是相比城市居民来说,农村社区养老保障制度仍有很大的健全和发展空间。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有的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无子女照料的老年农民,如“五保”老人;有的是因年老体弱,无生活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也包括孤寡老人。一部分老年人面临着如何能生存下去,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是面临着想生活得更好些的问题。因此,养老应该包括在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上的保障,心理上的需求。家庭愿意承担养老责任,但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或者相反,储蓄养老、保险养老仅有资金上的保证,但无人对其进行照顾,其生活也是难以得到满足。我国农村养老应该立足于: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这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

传统孝文化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容,要在农村社区推广和普及孝文化,自然需要注重对农村社区进行孝文化的教育,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传统孝文化中的美德弘扬开来、落到实处,孝敬父母需要成为每个人应尽的道德义务.除了责任意识之外,有为报答养育之恩,有怕不孝敬父母会被别人看不起的,有慑于法律惩罚的。换言之,还有一部分人不是发自内心地把孝敬父母作为自觉的道德意识而是出于报恩、面子、法律等因素,不能将孝敬父母作为每个人应尽的道德义务。同时,应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舆论传播速度快、影响大的独特优势,对实践孝文化表现优异的家庭和个人予以充分肯定和适当形式的表彰。

古人云:“乌鸦有反哺之意,羔羊有跪乳之恩,”兽亦如此,人何以堪?说到底,当我们层层剥开传统孝文化在历史上被赋予的各种复杂含义之后,最核心的不过还是“善事父母”四字而已。正如钱逊先生所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孝作为维护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但作为亲情的表达和维系家庭关系和谐的道德规范,却还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社会,光怪陆离的各种思想冲击着陈旧而保守的中国农村,让很多人迷失了自己,也忘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甚至整个社会都趋于肤浅和浮躁。然而,我相信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与积极引导之下,孝文化这一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必将在当代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150.

[2]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27.

[3]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32

[4]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61

[5]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C].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162

[7]魏英敏.“孝”与家庭文明[J].北京大学学报,1993(1).

[8]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204.

(责编:刘海琴)

〔作者简介〕张冲(1972-),女,焦裕禄干部学院培训部主讲教师。

〔收稿日期〕2015-12-12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8431(2016)02 - 0064 - 04

猜你喜欢
蜕变孝文化农村社区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论美国电影中的癫狂之美
“微”体验:因“生”动而生动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正本还需清源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