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验:因“生”动而生动

2016-12-17 18:13温彩虹
关键词:蜕变唤醒体验

温彩虹

摘 要:习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现今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却令人堪忧。本文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原因,思考优化策略,注重学生的作文心理,关注学生在“微”体验作文环境下从思维→内部言语→外部口头表达→外部书面的表达。

关键词:“微”体验;有效性;转化;唤醒;蜕变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27-2

一、国内小学作文的现状及分析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师“愁”,学生“怕”的一块“鸡肋”。笔者根据参阅的资料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出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1.教师“愁”——一“愁”方法,二“愁”批改

教师根据教材习作进行教学,然而教材习作大多只是提到“写什么”,至于“教什么”却没有具体的指导。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2》是这样的:老师不在场的时候,你一定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许多老师不知道的故事,发生过你从没对别人提起过的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可以看出这是要求写老师不在时的一篇写事的作文训练,但如何写事,如何引导学生写具体、写生动并没有提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而这恰好是现今大部分语文教师教学素养上的薄弱环节[1]。

批改如果能真正对学生的习作有所提高,教师恐怕也不会“愁”。让我们去欣赏一下学生的作文本——眉批、总批一样不落,圈点勾画评,好不热闹!但教师花了那么大精力批改的作文,作为学生却置若罔闻。教师的批改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学生“怕”——一“怕”写作,二“怕”讲评

“怕”是对某一事物的畏惧心理。写作文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学生缘何畏惧。首先,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也缺少真实的体验,以至于写起作文需要绞尽脑汁来东拼西凑。其次因为老师作文命题无系统、随意,指导学生写作时方法陈旧,大都停留在传授技法上,而忘记了学生本身。就这样,学生开始害怕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通常会有讲评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指导。但经笔者的调查,我们在讲评作文时常常愿意将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并提出修改建议,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曾经听过一节作文讲评课。

出示学生片段中的一句话:天上弯弯的月亮像我剪下来的指甲。

师:这是小蓝同学作文中的一句对于月亮的比喻,大家说说这句话写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句不错,因为剪下来的指甲和月亮很像。

师:是吗?(教师其实想让学生提出这一比喻的不足。)同学们再想想,月亮多美啊!

生:(经老师一点拨,学生明白了)挂在蓝天上的月亮很美,指甲却脏脏的,不美。

师:(微笑)对了。以后,我们在作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时,要与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一致。大家帮帮小蓝看看怎么改合适?

接下来学生纷纷将改出来的句子读个小蓝听。作为听课者,我看到小蓝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她心里一定不好受。

此环节,教师讲评的本意是要帮助学生能学会正确运用比喻这一修辞,但却忽略了小蓝的感受。这样的讲评大大挫伤了孩子写作的积极性,还何谈对写作的喜爱!

是的,我们的传统教学教学过多地限于技能,而忽略作文的主体学生“其人”。所以只有让学生开始喜欢作文,让学生主动作文,文章才能生动起来。笔者认为“微”体验以其“微小”“体验”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解决现今作文的问题。

二、“微”体验的定义及作文课堂进行“微”体验的有效性分析

“微”体验,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根据一个主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小场景或名篇小片段,使学生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感受引导学生表达、成文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目的是希望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

1.“微”体验,以“微小”为特点,难度小,易操作

“微”体验作文,以其小的特点,摆脱了写作指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难度小,易操作。以前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我们一般都用专门的作文课进行指导,如果进度赶不上,这节作文指导课可能还会被无情占用,作文只能让学生回家完成。但“微”体验作文可以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交流。去动物园看猴子,猴子可爱、调皮,教师与同学们观猴子、谈猴子,回来之后写猴子;下雪了,雪精灵自由、美丽,教师与同学们看雪花、品雪花,学生有感而发,情真意切;课堂上余出几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抢橡皮”“吃糖果”,即兴写作,趣味浓浓……

2.“微”体验,以“体验”为途径,乐参与,愿动笔

“微”体验作文,以学生的“体验”为途径,打破了传统小学作文教学机械的、无效的技能、方法的传授,学生乐参与,愿动笔。“微”体验作文就是把生活的广阔天地和课堂的小天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和运用语言,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学生写作的写作心境改变了,表达欲望强烈了,写出来的文字必然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三、“微”体验作文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1.生活“微”体验,从思维到表达的转化

我们总是认为,生活即作文。有了生活,学生就可以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但事实上,很多学生有了生活,依然畏惧写作文,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将学生观察到的,储存在头脑中零散的知识进一步指导,强化感知,未能,更没有表达出来,所以直接让学生从思维到书面语言就有了一定的难度。笔者就抓住生活中一个个“微小”的体验,使其产生表达的欲望,激起学生表达的热情。

例如:一日午饭后,笔者与孩子们走在刚刚下过雨的校园小径。

师:(故意弯下腰仔细欣赏着路旁的杜鹃,还深深地闻了闻花香)啊!杜鹃真美!

学生们的好奇心被老师带动起来,纷纷走近杜鹃花观察、交流。

生1:红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杜鹃的颜色真耀眼!

师:颜色耀眼,真会用词。杜鹃的形态我也很喜欢。

生2:是的老师,我也喜欢。你瞧,它多像一个漂亮女孩的公主裙,我特别想拥有这样一件裙子呢!(因为不是上课,学生没有拘束,表达真实、大胆。)

师:你真是一个爱美的姑娘,这么美的衣裙,我都想有一件呢!咦,这件衣裙上还有小水珠呢!(教师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

生3:看哪,一滴滴的小水珠打着快乐的卷儿从花瓣上滑落下来了。

很多学生随着这一描述寻找着这一“奇观”。

生4:哈哈,小水珠把杜鹃花当成了自己的小滑梯,他们玩得好开心!

……

孩子们边看边聊,没有顾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孩子们深深地被杜鹃花的美吸引了。晚上的循环日记上出现了不少描写杜鹃花的文章。

在上面的“微”体验中,教师没有强制让学生表达,而是寻找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学生在不自觉中将思维转化为口头表达,最终再转化为书面语言,达到了从思维与表达的转化,从而激起学生的表达热情,达到愉悦写作的目的。

2.情景“微”体验,从情动到辞发的唤醒

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小学生的练笔都是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才会产生的内在情态,有了内在的情态才能唤醒言语的表达。情景“微”体验就是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短时间的创设,将学生带入情境,体察情境,此时,学生必有所感。而“有所感”就会“动其情”,“动其情”则“辞必发”。

笔者经常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小情景进行“微”体验。在一次课堂,笔者悄悄把早已准备好的镜子放到了讲桌里,并告诉他们要送他们一件神秘的礼物——未来的你们。我接着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梦想。有的同学说自己的梦想是将来能当一名语文老师;有的同学说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有的同学说自己的梦想是当一个超级明星……

孩子们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学着刘谦的名言将情节推到下一个环节。我请表情丰富的小阳上来。我轻轻地将讲桌面小心翻起一个小缝。当小阳看到里面是镜子时,先是一愣,我马上接到:“小阳,你有没有看到一个穿着白色研究服,手拿试管,正在做研究的科学家,他是不是你呀!”小阳瞪大眼睛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陶醉了:“我还看到他长长的但很洁净的胡须,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条,似乎在想什么呢!”小阳的配合天衣无缝。孩子们更激动了,我随后又叫了几个同学上来。最后在大家的惊叹声中,我露出了镜子的庐山真面目。最后大家明白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活动让他们知道,梦想就在眼前,只要去努力!”

果然,在这面“魔镜”的“魔力”下,孩子们的文章写得好极了!在这短短的微体验中,教师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激情澎湃。随着情感的蓄积、情势的加剧,学生们涌现出了喷发的情感动机,即出现“情动而辞发”的现象。

3.名篇“微”体验,从粗糙到细致的蜕变

“胸中有丘壑,笔下自华章”。学生的作文需要名篇的引领,但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读整本名著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名篇中的有特点的短小片段引导学生进行“微”体验,既不用太长时间,又能有针对性,学生的文章语言或许会进行一次从粗糙到细致的蜕变。

屈太侠老师在一节作文课上用到了《穷人》中的片段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笔者借鉴屈老师的指导进行了一次名篇“微”体验的尝试。

幻灯上出示一个漂亮的礼物盒子。

师:(神秘地)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吃糖,你们相信吗?

生1:老师说要请我们吃糖,这怎么可能?我不相信。

生2:我相信,可能老师让我们写作文呢?

(即使有不少学生猜测,但他们的描述都比较平淡、枯燥、粗糙。)

师:心理描写大家并不陌生,但要写好却不容易,因为它看不见,听不见也摸不着,该怎么写啊?我们来看看大作家是怎么描写心理活动的,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出示:她(桑那)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穷人》

师:这段心理描写你认为作者写的好不好?

生:这段心理描写很具体,很生动。

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它是从哪些角度写的。

学生思考交流后得出,本段心理从自己、丈夫、产生的幻觉、这件事的后果进行描写,并得出启示,如果想要把心理写具体生动,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描写。

学生根据刚才名篇的引领,将自己的猜测投射到写作中:

“请我们吃糖”,我耳朵听错了吗?这可是课堂啊,不过我真心希望老师说的是真的。想到这里,我仿佛看到老师真的拿出了装满了花花绿绿糖果的盒子,仿佛我正伸手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巧克力口味的糖果……

——高田

老师平时都不让我们带吃的来学校,难道你会自己带糖来让我们吃吗?你肯定是忽悠我们。哦,my god,是不是老师有什么阴谋,或许是要用糖来激励我们好好背什么知识吗?不过,老师啊如果你没有带糖来,这牛皮就吹大了,我们可不是一年级的小孩子了,看你怎么收场。

——李嘉文

在较短的时间内,选取名篇中有代表性的短小片段让学生进行体验,从中受到启发,并能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上面的名篇微体验前,学生的心理描写干涩、粗糙,而经过体验后,一句变成了几十句,语言也生动、细致了许多。

“微”体验作文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它赋予了作文有趣、活泼、有效的元素。在短短的时间内,触发学生动情点,形成主动表达的良好情绪体验。它使习作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高涨、情感形成、具有强烈表达欲望的自觉自愿的活动。“生”动以后,他们的作文便越发生动,越发绽放出它蓬勃的生命色彩!

[参考文献]

[1]吴勇.教材习作缘何成为“鸡肋”.江苏教育,2014.

猜你喜欢
蜕变唤醒体验
浅议《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蜕变之路
论美国电影中的癫狂之美
正本还需清源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唤醒”泉城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