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屿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试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
辛屿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文章通过对集中体现马克思早期异化劳动思想核心的两部著作——《巴黎手稿》和《神圣家族》的解读,指出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是他早期思想的核心。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阶级的人都被异化了,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行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资本家自身也走向了畸形,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全面异化的态势。
马克思;异化劳动;资本主义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核心,是马克思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的异化思想的影响,并对之其进行扬弃而形成的。今天,我们深入探讨该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精髓,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增砖添瓦。
“异化”一词在英文中表述为alienation,最早来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在拉丁文中,这个词曾在法学、社会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近似的含义。在法学领域内,它具有转让、让渡权利和财产的含义。对这个概念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英国唯物主义者托马斯·霍布斯的成名作《利维坦》,霍布斯在这部著作中谈论人类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过渡到国家时认为“异化”就是人们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给国家的行为。法国哲学家卢梭也多次使用“异化”一词,他认为“异化”是社会契约达成的结果,人们转让个人的自由,最终形成国家行使公共权力,形成一种公意,服从公意就是服从自己。可见,对异化概念的早期使用是具有政治哲学含义的,它主要指人类从自然状态向文明状态的过渡。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使异化概念得以丰富和拓展,使其具备了现代意义。原人民日报总编辑王若水先生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异化’概念是创始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异化和外化是作为同义词使用的,具体体现为三种意义:第一,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第二,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和客观化;第三,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可见黑格尔用外化或异化表征主客体的辩证运动过程。在“精神异化论”中,黑格尔还用这个概念表示一种对立关系,表示绝对精神的纯逻辑概念产生出自然界,自然界是对绝对精神的玷污,和绝对精神作对,最终要回到绝对精神。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费尔巴哈改变了“异化”一词的用途,他不再用这个概念来推演整个哲学体系,而是用异化来分析宗教,指出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最终使人与自己的本质相分裂。上帝是人本质的异化的产物,但他反过来又压制人。上帝的全知全能反衬了人的无知无能。因而要克服这种异化,就必须把上帝的本质归还于人,使人和自己的本质相统一。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异化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对异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早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就坚持了一种青年黑格尔色彩的异化概念,他认为“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被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是在它的现实性中作为这种异化表现出来的”,另外,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等论文中,从自我意识的政治和法律角度来界定人的本质时谈到人的本质的异化,指出人是在其本质异化的状态下进行生产实践。
马克思这种青年黑格尔式的异化观在其著作《巴黎手稿》中开始清算,形成了自己的“异化劳动”思想,并在《神圣家族》中得到进一步阐释。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作了区分。如果说黑格尔是在同义词上使用异化和外化这一概念的,那么马克思则对异化、外化作了区分。外化是指主体力量的对象化。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之后所产生的产品表现为物化劳动,由于这一物化劳动来自主体,所以它必须返回到主体。异化则是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相分离,以至于这个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这样异化就包含两层含义。其中第一层含义是和外化具有相同的意思,即它是从主体出发来产生客体,客体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第二层含义则和外化的含义完全相反。外化强调由主体对象化而来的客体必须回归主体,但异化则是指这个客体产生了一种与主体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客体异化以后不仅不能回归主体,反而会变成一种与主体相对立的力量摧残主体。
马克思在其《巴黎手稿》“笔记本Ⅰ”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集中阐释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同自己的产品及劳动的关系,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后,做出了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劳动是“异化劳动”的结论。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第一是工人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说,“工人生产越多,他能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工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在理论上就是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国民经济学掩盖了这种异化。第二是工人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劳动不是他的自主活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也就是说,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第三是人与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自由的自觉的,正因如此,人才是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然而,异化劳动把自主自由的活动贬低为手段,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使人与自身的类本质发生异化。第四即人与人相异化,这个规定性实质上说的是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这四个规定性的论证是基于人的本质思想而采用递进的方式层层推演。众所周知,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其中第一个规定性是第二个规定性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规定性是第一个规定性的直接结果。而第三个规定性则是前两个规定性的归纳和提炼,不难看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合理内核。第四个规定性是前三个规定性所描述的事实的直接结果,是前三个规定性的抽象概括。
由于《神圣家族》和《巴黎手稿》的写作时间是交叉的,而且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性又作了详细论述和补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性在《神圣家族》中得到了充分的扩展。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严厉批判了鲍威尔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鲍威尔认为普鲁东的《什么是财产》是其自我意识的体现,把贫穷和富有看成是作为绝对观念的体现的整体,并试图把所有的现实问题都统摄在自我意识的抽象概念运动中,在现实之外寻找到贫富对立与私有制之间的断裂。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处于私有财产这个资本主义的现实世界的两个对立面,贫富之间“整体对立无非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的运动,整体存在的前提正是包含在这两方面的本性中”,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整体的存在首先是贫穷和富裕这一现实状况的对立,而这种对立是由私有制而产生的。
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奥尔曼认为:工人和自己的劳动产品处于异化状态,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也处于异化状态。结合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可知马克思在这一部分补充论证了工人和资本家两大阶级的异化。不仅如此,异化劳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工人身上,而是扩散到资本家。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样表现了人的自我异化,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幸福,而无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消灭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阶级的人都被异化了,因为“资本主义刺激的需求具有单一性和强制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严重的工具性、相互冷漠性、非互惠性、冲突性等特征”,并且“这些关系获得了一种拜物教的形式”。
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剩余价值之间以及资本家之间也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资本家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就不得不遵循残酷的市场竞争规则,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生产和交换。这就要求他们时时刻刻关注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按照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迅速转化成金钱。而转化成的金钱只有一小部分用于自身和家庭消费,大部分又作为资本而追加投资。由于资本主义鼓励对金钱的迫切需求,导致“一切激情和一切活动都被湮没在发财欲当中”这样,由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的驱使,资本家不得不充分利用这种财富来扩大再生产,而不是满足自身的需求。
资本家无论是对工人的剥削还是维持或扩大企业再生产都不是缘于自身的需求和目的,而是像工人一样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中的一个齿轮或轮齿被迫运转,只是他们彼此的运转方式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资本家还时刻担心自己因被更强更大的同行所吞并而沦落为工人。“竞争的要求让他在创造性方面付出的代价与工人的一样大。他被迫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生产产品———把他们生产的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如何生产得别致新颖一些,是在这里还是在那里进行销售,以及是以这样的价格还是以那样的价格进行销售等等。”这种残酷的现状足以说明资本家的生产也不是自主的,也受到了他们所占有产品的控制。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资本家之间由于争夺市场份额而自相残杀,相互之间处于敌对状态。于是资本家与其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之间以及资本家之间全都异化了。
我们知道,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由上可知,资本家和工人都遭到了道德堕落的境遇。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虽然资本家凭借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而控制了工人,使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行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但是当把工人作为剥削对象而无限压榨的时候,他们自身也走向了畸形。自由自觉的人的活动这一人的本质在工人和资本家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全面异化的态势。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在《巴黎手稿》及《神圣家族》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述,这一思想形成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核心。尽管异化劳动这一概念带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但是深刻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之间的内在统一,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异化情况,对于了解和把握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乃至厘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1]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读书,2000(7):149.
[2]崔晓芳.马克思异化思想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区别[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2.
[4]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5.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68、168.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60.
[8][美]史蒂文·卢克斯.袁聚录,译.马克思主义与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99.
(责编:许淑贤)
A81
A
1008-8431(2016)01-0017-03
2015-11-12
辛屿(1994-),男,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201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