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欣
埃及的语言政策与语言状况
金 欣
(天津外国语大学亚非语学院,天津300204)
在介绍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人文状况及与中国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埃及的语言政策和语言状况,前者包括在语言立法方面的规定及语言教育政策,后者包括标准语和方言的使用以及教学、媒体、宗教和公共领域语言使用的状况。埃及在语言使用方面具有既强调母语又重视英语的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有所帮助,对思考我国的语言政策亦有所启发。
语言政策;语言状况;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对于语言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了解语言和文化知识,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际,相反,缺乏语言和文化知识,必定会导致交流障碍。阿拉伯国家是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区域,发展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也是十分重要的。阿拉伯国家在历史上与我国较为类似,都曾经鼎盛一时,也曾遭遇他国的殖民或半殖民统治,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寓于其中的游牧文化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基本价值观、精神信仰和行为准则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与阿拉伯国家交往中,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性。因此,掌握阿拉伯国家的语言政策和语言状况对于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增进我国与该区域国家的交往意义深重。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简称埃及,是22个阿拉伯国家之一,地处亚洲与非洲交界,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陆交通要道。埃及1922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1953年建立共和国。目前,埃及是中东人口最多,非洲人口第二的国家,经济和科技领域长期处于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领先地位。阿拉伯语标准语是埃及的母语和官方语言,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埃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人文状况
埃及现有人口84530442人①,国教为伊斯兰教,其中逊尼派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84%,其他派别穆斯林和科普特基督徒占全国人口的16%。埃及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埃及是非洲第三大经济体②,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34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78美元③。其国民收入有四个重要来源,分别是旅游收入、苏伊士运河收入、棉花收入和侨汇收入,此外,较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也成为埃及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在自给自足的同时,每年出口总产值的30%左右。
现代埃及文化总体而言则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外,还夹杂着黎凡特(Levant)文化④的特点。但在历史上,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世界上最早的王国,与古埃及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则是现在埃及人口不足8%的科普特基督徒。随着7世纪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新的统治者和自身文化的保护者将阿拉伯语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播开来,禁止偶像崇拜,把大部分的埃及人从过去法老和希腊罗马时代的宗教中解脱出来。阿拉伯人直接统治了埃及两个多世纪。从公元9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埃及先后经历了外族五个王朝的统治,在1517年,归入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随着1798年拿破仑一世入侵埃及,打开了埃及近现代复兴的大门。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使得埃及虽名义上隶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实际上已经论为英国的殖民地。一战后期,埃及反英力量高涨,成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并在二战后的1951年,宣布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埃及共和国成立于1953年6月18日,在1958年曾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叙利亚于1961年退出。
在2011年埃及发生社会变革之前,埃及的经济发展总体保持年5%左右的增长率(安维华,2011:19)。2007年,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埃及的人类发展指数的绝大多数指标均高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被列入“金砖国家”之外的“新钻十一国”行列,2008年,埃及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全球最佳经济改革国家”。但随着2011年社会变革的发生,埃及经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和低产能的出口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凸显。所以,埃及新政府极力需要吸引外国投资,解决民生问题,这也为我国的对外投资提供了机遇。
2 当代埃及和中国关系概述
埃及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有着全方位的联系。中埃自1956年5月30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发展顺利。1999年4月,两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06年5月,两国外交部建立战略对话机制。2006年11月,埃及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08年以来,两国政府积极推动双方企业扩大经贸合作,双边贸易额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05-2009年间,中国区也对埃及投资额年增长30%(金欣,2013:69),中国对埃及的投资规模居世界各国首位。2010年,我国对埃及的直接投资额为5022.6万美元,2011年8278万美元(金欣,2014:12)。2014年,埃及现任总统塞西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决定将双方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性伙伴关系。2015年1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期间,与埃及总统塞西也就“推动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落实深化”、“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经济上互惠互利”、“加强双方文化交流”等三个方面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中国是埃及的主要贸易投资国,是中国在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中落实“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对象国。另外,中国政府还在埃及苏伊士湾专门建立了苏伊士经济合作区⑤,全区内吸引了数十家中国企业进行海外集群式投资,占到了中国在埃投资总数的75%。
语言政策,作为一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学科,在语言学领域尤其是应用语言学领域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国家的语言政策的规划和制定,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特定利益目标,就具体情况而言,不同国家的语言政策有所区别,有宽有严。阿拉伯埃及共和国自建立以来,并没有指定和规划系统而具体的语言政策。埃及的语言政策相对宽松。
1 语言立法和规定
埃及共和国2014年修订后的《宪法》称,伊斯兰教是国教,阿拉伯语是官方语言,伊斯兰教法的原则为立法的主要来源与依据。基于以上依据,埃及的语言政策应理解为阿拉伯语是所有政府机关所使用的语言,它是诉讼的语言、行政的语言、合同的语言、教育和文化产业的语言、国际多边和双边条约的语言、国际司法合作的语言,还应该是新闻媒体的语言。埃及的《宪法》实行单一的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固然是为了保护阿拉伯语的主体地位。但是其单一的语言政策和规定,又从另一个方面掩饰了埃及方言、外来人语言和官方语言矛盾的复杂性,也就意味着教育系统要考虑如何给不懂官方语言的人提供语言教学的问题;并且,在设定一种语言为国家的官方语言的同时,要根据语言培养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管理要求。埃及《宪法》体现了阿拉伯语在埃及的主体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埃及方言和英语的应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领域。
2 宏观语言政策
总体而言,埃及的语言政策重视维护阿拉伯语标准语的地位,与此同时,十分关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下英语对提高国民获取现代语言、促进国际交流、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作用。埃及坚持以阿拉伯语为主体语言,这既体现了宗教的意志,也体现了文化的认同。但从国家层面而言,埃及尚缺乏有约束力的语言政策,缺少专门的语言规划,使得主体语言保护的工作缺乏制度支撑。在一些先进的科技领域,尤其是石油化工和精密仪器领域,由于阿拉伯语词汇的严重缺失,更多地使用英语。实际上,这是与埃及《宪法》和相关规定的要求相违背的,也是不得不如此的。
3 语言教育政策
埃及教育部规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阿拉伯语为主体的教学语言,除非必要才能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进行教学活动。除母语阿拉伯语之外,要至少为学生提供一种第二语言来学习科学、知识、艺术和实用创新领域的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为社会服务,并致力于传播伊斯兰教和人道主义的服务工作”。埃及的高等教育部规定,“大学的教学语言主要以阿拉伯语为主,在一些特殊专业可以适当使用其他语言来教学”⑥。
埃及的初、中等教育普遍使用阿拉伯语教学,并重视英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一般使用阿拉伯语教学,自然科学学科更多地使用英文授课,这是因为目前好多上述学科的教材和参考书均为英语版本,授课教师多为外国人或赴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此外,阿拉伯语因自身词汇缺失的局限性,虽然少部分专业术语,已经通过阿拉伯化或采取阿拉伯语的派生方式强行地植入,被大众所接受,但绝大部分的术语尚未或不能翻译为阿拉伯语,所以,使用英语教学是大的方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此外,埃及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很多照搬西方模式,这既有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痕迹,也受到如开罗美国大学等私立院校的影响。
国家的语言政策在规划时,必然主要参照该国的语言使用状况,但同时,规划后的语言政策,也对该国语言状况的发展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埃及共和国的母语和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标准语,这是埃及宪法所明文规定的。埃及的官方语言除阿拉伯语外,还有英语,各种政府文件和法律文书一般来讲,都是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版本。埃及的民间方言中,有68%的埃及人讲埃及阿拉伯语,29%的埃及人讲埃及方言,1.6%的埃及人讲贝杜因方言,0.6%的埃及人讲苏丹阿拉伯语,还有少部分埃及人讲西瓦语或其他方言⑦。另外,因埃及有少部分希腊、亚美尼亚和意大利移民,故上述国家语言也成为埃及除英语之外的外语。
1 阿拉伯语标准语和阿拉伯语方言
阿拉伯语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后经过伊斯兰时期、伍麦叶王朝及阿拔斯王朝的对外扩张,使得被占领土地的居民顺从,并通过语言的同化,使阿拉伯语成为现在阿拉伯民族的通用语言。阿拉伯语标准语是全世界16亿穆斯林的宗教语言,是诵读和书写《古兰经》的语言,也是阿拉伯世界各国文学、教育、书籍、广播、会议、公文、函件以及各种国际交往场合所通用的语言,属于闪含语系的闪米特语族,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现为22个阿拉伯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⑧的官方语言。
阿拉伯语方言因阿拉伯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导致人们的用词习惯、表达方式不同,从而也影响了阿拉伯方言的产生和发展(王蕾,1991:46)。阿拉伯语方言根据国家和地域可分为:阿拉伯方言、叙利亚方言、伊拉克方言、埃及方言和马格里布(北非)方言,也可简单分为南阿拉伯语和北阿拉伯语。南阿拉伯语,即阿拉伯半岛居民所使用的方言,比较接近阿拉伯语标准语;北阿拉伯语为叙利亚方言、伊拉克方言、埃及方言等,这些方言中夹杂了英语、波斯语、土耳其与、库尔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科普特语的词汇和发音(王辉,2015:121)。因埃及的影视媒体比较发达,所以整个阿拉伯世界对于埃及方言的接受程度比较高,阿拉伯国家的民众基本能够听懂埃及方言的电影和电视剧。埃及方言与阿拉伯语标准语差别较大,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埃及方言的发音特点和词汇变化规律的话,懂阿拉伯语标准语的非阿拉伯人是很难听懂埃及方言的。
2 教学语言
埃及历届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政府对教育事业也进行了很大的投资,从幼儿园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继续教育都建立了较完备的教育机制。截至2014年底,埃及目前各类学校5万余所,分别隶属于埃及教育部和埃及高等教育部,其中,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61所,包括公立综合类高校26所。埃及教育部规定,埃及的基础教育,实行9年义务教育,各项涉及教育与课程的事宜,包括教学科目、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等,均有全国统一的教育法规。此外,埃及教育部还规定,教学语言主要使用阿拉伯语,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在教学中占有一定比例,这为高等阶段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埃及的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大学教育中人文学科以及宗教类课程为阿拉伯语授课,理工科、经济类和科技信息类课程为英语授课或法语授课。埃及的高等教育中,对于海外留学教师和外籍教师较为依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外语在埃及高等教育中的比例。埃及国内,凡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交流。
3 媒体语言
近半个世纪以来,埃及媒体发展迅速,在非洲国家和阿拉伯世界中处于发达水平。埃及的大众传媒中阿拉伯文和英文共存,既有阿文报纸、电视频道,也有英文报纸和电视频道,当然还有专门播放埃及方言的电视剧和电影频道。闻名世界的《金字塔报》是阿拉伯国家中创办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最早出现的报纸之一。1875年12月27日在埃及亚历山大创刊,1876年8月5日第一期报纸问世,用阿拉伯文进行新闻发稿报道,目前的销量在阿拉伯各大报刊中排名前列。新媒体方面,截至2011年,埃及的互联网用户约有5 000万⑨,约占当年埃及人口总数的60%左右。据估计,埃及互联网用户数量将按年超过15%的比例逐年增长,此外,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进一步接入埃及互联网使用人数。但新媒体因其时效性和快速性,使得在新媒体上应用的语言形式和语法更加简化,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新媒体语言不符合传统的阿拉伯语语法,但随着其使用的增多,也逐渐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4 宗教语言
阿拉伯语是世界上3亿左右阿拉伯人的语言,也是全世界16亿穆斯林的宗教语言。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通过阿拉伯语的标准语来展开传播,同时,对于《古兰经》的诵读和书写必须使用阿拉伯语标准语的规定,也为阿拉伯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埃及人普遍使用埃及方言进行工作和生活上的交流,而且埃及民众中,尚有很大比例不会讲阿拉伯语标准语。但在宗教活动和功修中,要求一律使用阿拉伯语标准语。伊斯兰教的五大功修⑩中,念功和礼功要求穆斯林必须用阿拉伯语标准语来完成,也就是用阿拉伯语标准语来念诵清真言、用阿拉伯语标准语来做礼拜,其他任何语言只能起到辅助和帮助理解的作用,不能用于正式的伊斯兰教宗教仪式。
5 公共领域语言
在埃及,公共场所、设施、牌匾和路牌要求使用阿拉伯语,或者是阿英双语。埃及政府规定,在医院、银行、商场、酒店和机场在内的服务型行业所使用的物品名称及说明必须有阿拉伯语表述,并且要按照阿拉伯语标准语要求规范用语(阿伊莎,1991:45)。同时,埃及国内通用公历和伊斯兰历两种历法,在商务合同和法律文书中要注明伊斯兰历法。
1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语言政策及状况的特点
国家的语言政策旨在培养国家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平衡各民族和种族的矛盾,使得国家文化朝多元发展。国家的语言状况要体现语言政策的规划,同时为语言政策的中长期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埃及共和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状况的特点可总结为如下三点:
1.1 大力巩固母语地位,提高国民的凝聚力
阿拉伯语发源于阿拉伯半岛,随着伊斯兰时期和其后的几个王朝的对外扩张,传播到西亚和北非的广袤地区。如今,除了阿拉伯语,其余的闪族语言已经全部消亡,这显示了阿拉伯语顽强的生命力。埃及的语言政策中一再强调阿拉伯语为母语和官方语言,要把阿拉伯语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去,增强埃及的阿拉伯民族属性,提高其阿拉伯民族自豪感。但是,除了官方途径和学校教育以外,埃及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更多是埃及方言,而埃及方言与阿拉伯语标准语无论在词汇上还是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埃及方言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很大一部分埃及人只能听懂阿拉伯语标准语,除了在诵读《古兰经》时也很少应用阿拉伯语标准语。
1.2 重视英语,致力国际交往
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是国际工商业和法律界使用的重要语言,也是国际会议使用的最主要语言。埃及作为非洲和阿拉伯世界中的大国和强国,并且作为旅游收入占国民收入主导的国家,对英语接受程度较高,使用程度较为广泛。科学和技术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而阿拉伯语由于词汇缺失严重的客观局限性,必须吸纳英语的新词汇、新表达和新概念。埃及的高等教育中,绝大多数的经济类和科技类专业和课程已经采取全英语授课,这对提高埃及国民的英语水平有着很大的作用。
1.3 强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承性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承已久,埃及共和国的《宪法》明确规定,埃及的国教为伊斯兰教。所以,埃及语言政策的制定与颁布,必须遵循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的指导。同时,语言政策的制定与颁布,也必须建立在为伊斯兰教服务的基础之上,为了解释《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可以说,除了阿拉伯语自身发展之外,伊斯兰教的作用在阿拉伯语发展中至关重要,《古兰经》必须用阿拉伯语标准语诵读和书写,使得全世界的穆斯林必须学习阿拉伯语标准语。埃及每年会举行诵读《古兰经》大赛,并在电视上直播,要求参赛者必须用阿拉伯语标准语来继续诵读比赛评审随机抽取的章节。
2 启示
埃及的语言政策虽尚无约束力很强的规定和措施,但对维护其社会稳定的同时,又能发展与国际各国的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研究埃及的语言政策及其实施能够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2.1 巩固汉语的主体地位,传承中国文化
几千年来,汉语为书写和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见证。中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汉语为13亿中国人所使用的母语,但是汉语的国际地位仍有待提高。如今,通过孔子学院的推广,我国已在世界上123个国家开办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其中在9个阿拉伯国家先后开办11所孔子学院和3个孔子课堂⑪。但是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人对汉语的学习在弱化。随着现代通讯工具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工作中页大量地依靠互联网来搜索信息。所以,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国人尽力学好母语,从而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强化汉语的学习,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保障文化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提高国内英语应用水平,加大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力度
在英语教育方面,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英语教学改革,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从而提升了国民的英语能力,满足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外语人才的迫切需要。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应试“程度较强,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有限。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分析得失,更加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
2.3 服务“一带一路”,大力培养多语种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曾提出“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沟通。实现这五通,当需语言沟通(李宇明,2015)。“民心相通”实为“五通”根本,但实现“民心相同”仅仅把一门语言作为通用语种,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只能达意,却无法通心。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要更多地使用各国人民最喜欢使用的语言。因此,要认真评估我国目前和未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外教等方面的发展需要,丰富外语语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国家长远发展储备更为丰富的多语种人才。语言政策和语言状况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文化传承。埃及的语言政策比较宽松,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发展和有效运行。我国的语言政策,尤其是语言教育政策多体现为行政规定(王辉,2015:166),没有长期的规划,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我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合理的、符合我国发展的中期和长期语言政策,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教育带动经济共同发展。
① 截至2014年11月26日,见http://www.renkou.org.cn/countries/aiji/。
② 非洲经济体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尼日利亚和南非。
③ 见百度百科“埃及”。
④ 即法国、希腊、土耳其和叙利亚文化的混合体。
⑤ 苏伊士运经济合作区是埃及经济复兴的引擎,埃及政府积极推进“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
⑥ 编译自https://ar.wikipedia.org/wiki/%D9%85%D8%B5%D8%B1
⑦ 4个国际组织为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非洲联盟。
⑧ 编译自维基百科الإنترنت في مصر。
⑨ 伊斯兰教的五大功修: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
⑩ 编译自www.egy-mhe.goveg。
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www.hanban.edu.cn。
[1] 安维华. 2011. 埃及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探析[J]. 西亚北非, (6): 18-25.
[2] 金欣. 2013. 当前形势下中阿经贸合作的几点思考[J]. 语文学刊, (10): 69-70.
[3] 金欣, 王玲莉. 2014. 埃及经济发展现状及中埃经贸合作前景展望[J]. 对外经贸, (4): 11-12.
[4] 李宇明. 2015.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N]. 人民日报, 9-22.
[5] 王辉. 2015. “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 王蕾. 1991. 阿拉伯各方言区的语言特征及其成因[J]. 阿拉伯世界, (4): 43-46.
(责任编辑:吕红周)
H002
A
1008-665X(2016)3-0056-05
2016-01-24;
2016-02-15
金欣,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语言学、阿拉伯国家问题